国货美妆老将自然堂闯港股:营收毛利稳增长,IPO 聚焦破局年轻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2 00:59 1

摘要:这牌子算国货美妆里的老将了,一晃都24年了,跟那些靠融资猛冲的新锐品牌比,它总透着股慢半拍的沉稳,直到这次冲IPO,才第一次把加华资本、欧莱雅这些外部投资者请进来。

最近翻到自然堂要去港股上市的消息,这牌子算国货美妆里的老将了,一晃都24年了,跟那些靠融资猛冲的新锐品牌比,它总透着股慢半拍的沉稳,直到这次冲IPO,才第一次把加华资本、欧莱雅这些外部投资者请进来。

说它沉稳,其实跟它的家族底色分不开。自然堂的创始人郑春颖,早年路子也挺典型的。

上世纪80年代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进了辽阳市财政局,端了十年铁饭碗,后来赶上改革开放想闯闯。

2001年在上海开了伽蓝集团,也就是现在自然堂集团的前身,一开始就做了自然堂和美素两个牌子,慢慢才扩展到护肤、彩妆、母婴护理这些领域。

从招股书能看出来,郑氏家族一直把着控制权:刚成立时郑春颖和弟弟郑春彬各持40%、60%股份;

改成股份公司后,郑春颖持55%,另外三个弟妹各持15%;到上市前靠家族信托一整合,累计控股快到87%了。

就算IPO前引入了欧莱雅和加华资本,也只让渡了约10%股权,欧莱雅投了4.42亿元,占6.67%;加华资本投3亿元,占4.20%,算下来自然堂估值大概71.4亿元人民币。

这种家族控股的好处很明显:不用为了短期业绩跟资本妥协,能沉下心做长期事,比如早年就砸钱研发酵母成分、搞太空护肤研究,这在急着赚快钱的美妆圈里挺难得。

但坏处也突出,决策圈子太固定,对新趋势反应容易慢,比如数字化转型、孵新品牌这些事,就比那些股权分散、靠市场反馈调整的同行慢不少。

再看财务数据,自然堂确实有慢的底气:2022到2024年,营收从42.92亿元涨到46.01亿元,2025年上半年也有24.48亿元,稳扎稳打;毛利率一年比一年高,2025年上半年突破70.1%;

更关键的是,2022、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还是负的,2025年上半年转正到0.42亿元,运营越来越顺。

但光看数据好就够了吗?我觉得未必,这里面藏着几个挺棘手的问题。

第一个是研发跟营销差得太远,2022年到2025年6月,累计研发才花了3.48亿元,占营收比例从2.8%降到1.7%,可同期营销费用占比一直维持在54%到59%。

要知道国货美妆行业研发平均水平在3%到5%,就算是靠营销火的品牌,也很少让研发占比一直降。

说白了,这就是老品牌的路径依赖,早年靠线下广告打响名气,习惯了投营销换销量,却没跟上现在消费者看成分科技的需求,跟薇诺娜、珀莱雅比,在功效护肤赛道自然落了下风。

第二个问题是太依赖自然堂单品牌。以前它叫伽蓝集团,一直说要搞多品牌,招股书里也说每个品牌有独特定位,可实际呢?

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一个品牌的收入就占了95%左右,珀芙研、春夏那四个牌子加起来才5%,没一点市场声量。

第三个问题是渠道太保守。自然堂线上占比从2022年的59.7%涨到2025年上半年的68%,看着有进步,可跟珀莱雅近95%的线上占比一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不是说线下不能做,而是它没平衡好,早年的线下零售网是优势,可现在直播电商、私域这么火,线下的租金、人力成本反而成了负担。

不少消费者吐槽自然堂线上线下产品不同步线上活动没竞品给力,其实就是渠道转型没彻底,错过了线上流量的红利。

对自然堂来说,IPO不是终点,而是破局的开始,想突围不能只靠24年老牌的情怀,得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渠道方面,也不是要放弃线下,而是把线下从卖货的变成体验的。

比如在门店设个成分体验区,让消费者当场试效果;或者搞线下体验+线上下单,解决库存和产品更新慢的问题。

珀莱雅的线上直播+线下快闪店就做得好,既拉了流量又有体验感,自然堂完全可以学。

说到底,自然堂这24年的积累是底气,但也可能是束缚。IPO给了它改变的机会,能不能在国货美妆的黄金期里站稳,关键不是走得多快,而是能不能放下老将的包袱,多跟年轻人的需求对齐。

来源:成倚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