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奥运冠军“婵宝”的声音在直播间里推销土鸡蛋,当“国医大师”24小时不间断讲解养生秘诀,你很难想象,这些或许只是AI技术伪造的“李鬼”。央视近期的曝光,撕开了AI带货乱象的冰山一角——从名人声音克隆到虚拟人设造假,技术的便利正被异化为侵权牟利的工具,一场关乎信
当奥运冠军“婵宝”的声音在直播间里推销土鸡蛋,当“国医大师”24小时不间断讲解养生秘诀,你很难想象,这些或许只是AI技术伪造的“李鬼”。央视近期的曝光,撕开了AI带货乱象的冰山一角——从名人声音克隆到虚拟人设造假,技术的便利正被异化为侵权牟利的工具,一场关乎信任与规范的较量已然展开。
AI“李鬼”的造假套路早已突破“一听就假”的初级阶段。依托成熟的语音大模型技术,仅需十几秒清晰语音样本,就能“一键克隆”任何人的声音,让其说出预设的任意内容。在抖音平台上,博主“我是小助理吖”用AI仿冒全红婵声音带货土鸡蛋,一句“帮助妈妈改善生活,分享老家土鸡蛋”的话术,配合虚假人设,不仅单条视频获1.1万点赞,相关商品更售出4.7万件,而全红婵家人早已明确否认授权代言。孙颖莎、王楚钦等奥运冠军也未能幸免,其克隆声音被用来互相“背书”,进一步增强骗局可信度。
名人之外,普通从业者与弱势群体更易沦为受害者。职业配音演员武扬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克隆用于餐饮宣传片,对方仅愿赔偿5000元了事;银发族则频繁遭遇AI“白大褂专家”推销保健品,高中学历者被包装成“国家一级营养师”,将普通糖果吹嘘为“抗癌神药”,甚至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更隐蔽的是,演员靳东等名人的声音被克隆用于24小时语音直播,通过诱骗粉丝打赏快速涨粉,为后续牟利铺路,形成完整灰色产业链。
乱象背后,是技术门槛的降低与监管的滞后。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声音克隆”,大量教程与软件资源唾手可得,开源语音大模型的普及让造假成本趋近于零。而当AI克隆与换脸技术结合,生成高度逼真的“数字人”实施诈骗,其危害更会从商业侵权升级为刑事犯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指出,只要合成声音能让公众关联到特定自然人,就构成侵权,平台若未及时制止需承担连带责任。
面对技术滥用的挑战,监管层面已启动整治行动。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从源头强化技术治理,清理违规AI应用程序,并推动平台提升检测鉴伪能力。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及抖音、快手等平台出台的新规,要求虚拟主播必须显著标注“AI生成”,绑定实名认证账号并保证真人介入时长,为合规划定了红线。
AI技术本应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非造假牟利的利器。央视的曝光不仅是对乱象的警示,更倒逼行业建立“技术向善”的底线。当技术规范与法律惩戒形成合力,当平台履行监管责任,才能让AI带货回归正轨——既保留其24小时服务、精准匹配需求的优势,又杜绝“李鬼”横行的乱象,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信任而非摧毁信任。
来源:图说三门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