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3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尿石症联盟(IAU)年会暨第二届卡塔尔泌尿外科学会大会(14th 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Urolithiasis Annual Conference in Conjunction
2025年10月3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尿石症联盟(IAU)年会暨第二届卡塔尔泌尿外科学会大会(14th 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Urolithiasis Annual Conferenc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2nd Urological Society of Qatar Congress)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学松教授作为本届IAU组织者之一,应IAU共同主席曾国华院长邀请,以特邀讲者身份,分享“机器人辅助回肠代输尿管术治疗输尿管镜相关输尿管撕脱伤”的创新诊疗成果,并系统介绍了涵盖疾病治疗难点解析、诊疗规范构建、关键技术突破的输尿管撕脱全链条解决方案。李学松教授报道了目前国际上病例数量最大的回肠代输尿管术治疗输尿管撕脱患者的研究队列,该队列包含的的16例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患者均由国内各地转诊至李学松教授上尿路修复团队。团队不仅通过案例分享解析输尿管撕脱这一 “灾难性并发症” 的诊疗关键,更现场通过视频演示中国自主研发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其技术创新性与临床实用性获全球泌尿外科领域专家高度认可,为国际尿路重建诊疗提供 “中国方案”。
1
聚焦输尿管撕脱核心诊疗困境
输尿管撕脱是输尿管镜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以输尿管连续性中断为病理特征,虽在输尿管镜检术后发病率仅0.04%~0.9%(含硬性/软性输尿管镜),但可引发尿外渗、肾周脓肿,严重时导致肾后性肾功能衰竭,最终需行肾切除术。李学松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指出:“输尿管撕脱发生后,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自体肾移植、回肠代输尿管术、输尿管端端吻合术、以及输尿管膀胱吻合术等。当前临床对输尿管撕脱的干预仍缺乏统一规范,且文献多为个案报道,循证证据不足。因此,我们聚焦输尿管镜碎石术后输尿管撕脱这一临床特殊难题,所形成的研究结论与诊疗方案,可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与实践指导。”
团队引用了在土耳其开展的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纳入了2004年9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土耳其多家医院收治的33例输尿管镜手术中发生输尿管撕脱的患者。其中14例患者接受了肾切除术,19例患者接受了输尿管重建术。发现中度以上肾积水(OR=3.376,95% CI 1.053-10.828)、完全性输尿管撕脱(OR=11.651,95% CI 1.029-131.985)、公立医院诊疗(OR=21.821,95% CI 1.144-416.309)是输尿管镜术后输尿管撕脱患者肾切除术的独立危险因素。
2
IUPU策略:微创尿路重建的经验总结
在输尿管损伤修复这一临床极具挑战性的领域,李学松教授团队长期深耕,积累了大量复杂典型的临床病例,具备深厚的诊疗经验。从李教授于本次会议上介绍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中心临床数据可见:以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为例,该中心共收治767例成年肾积水患者,其中210例为医源性输尿管损伤;112例(53.3%)由泌尿外科手术操作所致。该数据直观且有力地揭示了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在临床中的高发态势,充分彰显出开展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相关研究规范化发展的价值与重要性。
从2019年3月至2025年6月之间,共16例因输尿管镜碎石术导致输尿管撕脱的患者在本中心接受了机器人辅助回肠输尿管替代术。该队列的所有患者均由国内各地转诊至李教授上尿路修复团队,这是目前为止国际上病例数量最大的回肠代输尿管术治疗输尿管撕脱患者的研究队列。
李学松教授团队结合自身实践以及目前的循证医学结果从以下三个角度针对输尿管撕脱给出明确建议:
1. 应急处置:若患者病情稳定且当地医疗机构具备相应技术条件,建议立即进行输尿管撕脱修复;若受限于医疗机构手术经验、硬件条件或患者整体状况,无法开展即时修复,则应在建立有效尿液引流并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诊疗方案后,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中心。
2. 修复时机:若当地医疗机构具备技术条件,建议于损伤后1-2周内尽早实施一期修复,以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若当地医疗机构无修复能力,应及时行尿液引流,待损伤区域炎症消退、外渗尿液充分吸收(一般为2-3个月后),尽快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开展延迟修复。需注意的是,延迟修复过程中,因尿外渗、感染及局部渗出反应的持续作用,会显著增加术中输尿管粘连分离、肾盂及输尿管定位与游离的操作难度,因此需优先转诊至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疗团队开展手术。从临床实践来看,李学松教授团队接诊的输尿管撕脱患者,多为外院先行肾造瘘术后 2-3 个月转诊而来,该临床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上述延迟修复时机与转诊策略的临床适用性。
3. 术式选择:对于完全性输尿管撕脱,经典的回肠代输尿管术是一种可靠性高的补救方案,尤其是在经验丰富的中心进行急诊修复时。
此外李教授还在会上介绍了输尿管成形术的技术要点和治疗策略,总结为IUPU(Institute of Urology, Peking University,IUPU)策略,构建了微创尿路重建新体系,可能为成人输尿管狭窄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
3
从 “四臂协同” 到 “五臂精准” 的跨越
报告核心环节,团队重点展示两项技术突破 —— 中国自主研发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及改良型回肠代输尿管术(IUPU 策略)的创新成果,为复杂尿路重建提供微创解决方案。
团队长期深耕肠道代输尿管手术领域,完成从进口机器人(四臂)到国产康多(四臂)、国产康多五臂手术系统的手术技术迭代,突破多个手术瓶颈,为打破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由进口机器人垄断的局面奉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已经制定了针对长段近端或中段输尿管狭窄或缺损的 “IUPU 策略”,并在回肠代输尿管领域发表 20 余篇高水平论文,是全球在该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团队。在会场,李学松教授通过两例高难度病例的视频展示了我们应用康多机器人辅助回肠输尿管成形术的情况。
• 病例1:48 岁男性患者,在左侧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后发生输尿管撕脱,撕脱长度约 30 厘米。我们使用中国制造的康多 SR 2000 四臂手术机器人进行了手术。术后经肾造瘘,造瘘管造影显示患者恢复良好,无尿路梗阻,肾功能保留。
• 病例2:一位接受过放射治疗患者的术前影像检查,显示双侧输尿管长段狭窄。该病例的手术难度远高于单侧输尿管撕脱后的输尿管缺损。我们使用了康多最新的拥有 5 条机械臂的手术机器人系统来完成这场手术。
4
三控制台远程手术打通全球诊疗协作通道
“当基层医院遭遇输尿管撕脱等急症,如何快速获取专家支持?” 团队提出 “三控制台机器人远程手术” 创新模式,为跨地域诊疗协作提供技术支撑。
传统的单控制台机器人远程手术模式存在固有风险。我们创新性地设计了双控制台或三控制台实时交互模式。如果当地外科医生进行手术存在风险,远程手术控制台可进行示教手术,降低风险。2024 年,李学松教授团队与国际机器人外科学会专家 Vipul Patel 合作,在《机器人外科学杂志》(Journal of Robotic Surgery)发表相关研究,证实该模式优势:第一,确保远程手术的安全性;第二,实现多学科术中会诊;第三,便于教学和培训指导。此前,团队已通过该模式分别于 2024 年、2025 年向意大利罗马和佛罗伦萨开展跨洲际手术直播,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5
厚积薄发:打造全球领先尿路重建团队
国际认可的背后是李教授团队十余年的深耕与积累:
• 李教授的尿路修复团队从业 20余年,历经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到机器人手术的技术迭代;
• 团队在回肠代输尿管领域发表学术论文 23 篇,涵盖术式改良、并发症防控、长期随访等方向,是全球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团队;
《道德经》言“大道至简”,对于严重的输尿管撕脱并发症,经验丰富的尿路重建团队及时有效的支持与协助是最佳治疗选择。李学松教授表示,未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尿路重建团队将进一步推动机器人技术国产化、标准化,建设国际尿路重建技术培训中心,让中国创新惠及更多患者。后续工作中,本团队将围绕多中心泌尿系结石所致输尿管损伤的临床诊疗开展系统性研究,全面总结并专题报道其治疗经验;在此基础上,联合领域内专业力量推进泌尿系结石相关输尿管损伤规范化诊疗指南的编制工作,助力提升该疾病诊疗的标准化与同质化水平,为推动全球泌尿外科领域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执行:Ly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