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分红,才是上市公司最朴素的良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6 17:14 2

摘要:如果你回到400多年前,穿越到17世纪的荷兰,站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座桥上——新桥,你可能看到一些穿着长袍、戴着呢帽的市民,拿着羽毛笔,在桌子上签字。

分红,才是上市公司的本分。

作者 | 棱镜君

来源丨棱镜洞察

如果你回到400多年前,穿越到17世纪的荷兰,站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座桥上——新桥,你可能看到一些穿着长袍、戴着呢帽的市民,拿着羽毛笔,在桌子上签字。

没错,那是世界上第一批散户,他们在购买世界上第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它也是现代证券制度的开山鼻祖。

这家公司一成立就明确了一件事:赚钱是为了分红,不是为了炒概念、讲故事、造市值。

这家公司巅峰市值达到7900万荷兰盾,相当于现在的7.9万亿美元,接近三个苹果公司。因为它每年都在给股东分红,年化高达18%,分了197年。

你没听错,这是一家在17世纪就搞“现金流为王”的企业,用真金白银圈粉。

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业绩预期管理”,“资本运作”,更没有现在常见的“内幕交易”、“市值管理”、“做局拉抬”,甚至没有“回购注销”这套操作。你赚不赚钱,分不分红,是唯一衡量你值不值得股民信任的标准。

所以,在那个还没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概念的年代,它用一种朴素得几乎理想主义的方式开启了“公众公司”的大门——我从你手里募资,然后把利润拿来分红。

要问它为何能“伟大”到被写进世界金融史课本?这就要从人类的“欲望”说起。

一切,始于香料。

如果你觉得现代社会的人贪婪,那你可能低估了中世纪欧洲人对“香”的执念。

在那个没有香水、没有除臭剂的时代,香料不仅是厨房调味的神器,更是一种象征身份、接近天堂的“神物”。有学者说过,欧洲人对香料的热爱,是一种“对神性的向往”

但问题是,香料产地远在天边,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彼时称为“东印度”

你能想象吗?一船香料到欧洲可以卖出300%的利润。这在今天的A股里,简直就是“次新妖股+信仰加持+基本面暴涨”三合一的存在。

于是,大航海时代来临了。

葡萄牙、西班牙最早出海,英国、荷兰不甘人后。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两年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横空出世。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诞生,是人类金融制度史上的分水岭。

它不是一次性集资,也不是一个临时项目,它是一家“无限续航”的贸易公司。为了筹集巨额航海资金,他们第一次在历史上采用了“股份制”形式:

股东出钱,拥有公司的所有权;

公司经营,按年利润向股东分红;

股票可以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自由流通。

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上市公司”

成立第一年,东印度公司就募资高达640万荷兰盾,在当时相当于全国GDP的8%(注意,这不是估值,是实打实的募资金额)。

但重点不是它多么“伟大”,而是它的股东逻辑多么朴素:赚钱了就分红,分红了才有人持有。

据史料记载,在将近200年时间里,东印度公司稳定分红18%,让一大批荷兰中产阶级跻身富豪行列。

那时候没人跟你讲估值模型、赛道逻辑、PE倍数,他们只看一件事:今年有没有钱分?

回头来看,东印度公司的成功离不开三个关键词:欲望、制度和信任。

人类的欲望促使欧洲人跨越重洋去寻找香料;

制度的创新让财富第一次以“股票”的形式被分割;

信任的基础是国家背书和长期稳定的分红机制。

他们没有去讲大故事,而是从第一天起就遵循了一条铁律:公司存在的目的是赚钱,然后分钱。这才是公众公司的经营本质。

这与今天许多上市公司“圈钱-讲故事-高管减持”的套路形成了鲜明对比。

很多上市公司一边喊着“为股东创造价值”,一边把大量利润留在账上,美其名曰“投资未来”;或者一边高喊“科技转型”,一边左手定增右手减持。

问题是,再生产了十年,没见赚,业务还是老样子,倒是董事长换了两任,定增做了三轮,市值没了三分之二。这不是公众公司,这是公众收割机。

说白了,他们心里压根没有“分红”这个词,对今天上市公司的一个拷问:

你是靠“分红”吸引股东,还是靠“讲故事”吸引韭菜?

在这点上,荷兰东印度公司给我们上了一课——分红才是硬道理,是公众公司存在的底层逻辑。赚钱,才能讲长久的故事;不赚钱,那讲再多的故事也不过是“击鼓传花”。

上市,本该是一种契约精神:你用我的钱,我等你分钱。

在A股市场,讲故事的能力,常常比讲道理更重要。

动辄“千亿市值”、“行业独角兽”的热搜背后,是一群投资者年年追风口、年年踩坑。但你有没有想过,有没有一种公司,不靠概念,不画大饼,只靠踏实赚钱,然后把钱分给股东?

有的。但极少。

从2020年到2024年,连续5年股息率超过5%的公司,全A股只有16家。

对,你没听错——不是500家,不是50家,是16家!

在A股5418家公司里,这只占了不到0.3%。你如果真的拿股票当“股东”,那这组数据可能比任何估值、成长性、题材都更值得你深思。

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高股息”,不是一种常态,而是一种稀缺。

什么是“连续5年股息率超5%”?为何如此重要?

先简单复习一下公式:

股息率 = 每股分红 ÷ 当前股价

如果一个公司,能年年分红5%以上,而且能连续分5年,它背后至少说明了4件事:

它真的能持续赚钱(不是靠讲故事);

它有稳定的现金流,真有钱,也愿意分钱;

它的股价大概率没贵到天上去;

它的管理层,有回馈股东的意识和行动。

煤炭行业(7家):中国神华、兖矿能源、冀中能源、陕西煤业、鄂尔多斯、平煤股份、淮北矿业

银行业(3家):北京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

纺织服饰(2家):雅戈尔、富安娜

其他:百川能源、建发股份、江苏金租、安徽建工

这些公司,可能没有炫酷的科技题材,但却是资本寒冬里最像样的“取暖设备”。

进一步统计来看:

连续6年股息率超5%的公司,有8家:兖矿能源、平煤股份、富安娜、中国神华、百川能源、淮北矿业、建发股份、北京银行;

连续7年的,有5家:建发股份、富安娜、兖矿能源、淮北矿业、北京银行;

连续8年以上的?一个也没有。

“煤老板”是分红主力军

翻开这份16家公司的名录,最显眼的当属占据半壁江山的煤炭企业。

这些传统能源企业近五年平均股息率达到8.2%,冀中能源甚至在2021年创下18.15%的惊人股息率。看似“夕阳产业”的煤炭企业,为何能成为分红常青树?

这背后是能源结构转型期的特殊机遇。在新能源尚未完全替代传统能源的过渡阶段,煤炭企业凭借稳定的现金流和保守的扩张策略,反而积累了充沛的现金储备。

以中国神华为例,其资产负债率长期控制在30%以下,近三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均保持在800亿元以上,为持续分红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名单中,还有两家“意外”的存在:雅戈尔与富安娜。你可能觉得服装行业竞争激烈、利润不高。但富安娜雅戈尔硬是连续多年分红超过5%。

特别是雅戈尔——它不仅卖衣服,还会投资(比如长期投资宁波银行)。在消费市场波动剧烈的五年中,它依然保持了平均7%的股息率。秘诀在于它“服装+投资”的混合模式:主业为服装;投资收益则来自房产和股权;有效对冲了消费行业的周期性。

主业稳、投资赚,年年能有盈余,自然舍得分红。

富安娜的表现同样稳健,连续多年股息率在6%以上,展现出“制造+现金流”的典型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家服装行业体现出来的特征在行业内并不具有普遍性。

此外,银行股也表现亮眼,这里主要是指区域小银行,更能“分钱”:北京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三家城商行上榜;虽然现在银行息差收窄,行业不好干,但这些城商行靠扎根本地、做小微贷款,业绩很稳。

以江苏银行为例,不良贷款率自2016年起连续9年下降,2024年达到历史最低水平0.89%,风险管控能力持续优化,资产质量稳定,分红自然也不含糊。

你会发现,这些公司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但有几个共同特征:

高现金流,低扩张冲动:煤炭、银行这类公司,都是现金流机器。赚的钱是真金白银,分得出,也舍得分。

它们往往经历过扩张周期,进入“成熟期”。没有太强的投资冲动,钱没地方花,就分给股东。

盈利稳定,分红政策明确:靠业绩说话,不玩财技;

政策支持/监管约束:像银行、能源行业,政策层鼓励稳定分红——稳定市场预期,也能吸引长期资金入场。

在过去,市场更追捧“高成长”“高弹性”的赛道股,但经历了2021年后的回撤与去估值泡沫后,资金开始重新审视:能稳定赚钱、稳定回馈投资者的公司,才是真价值。

能持续高分红的企业,不讲梦想,只讲现金。

特别是在“国家队”通过ETF入市护盘、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场的大背景下,这类公司正成为资金避风港

即便不再讲成长故事,分红依然是支撑其估值的关键。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分红”这件事,在过去中国资本市场从来不是主旋律。

很多上市公司,上市不是为了融资搞实业,而是为了变现套现。融资做大、市值做高、高管减持,这是一整套“现代玩法”。分红?太原始了,没故事、没想象力、不性感。

某种程度上讲,真正坚持分红的公司反而显得“笨”——你不做市值管理,不画饼,不搞资本运作,只是老老实实把钱分了。

可偏偏,就是这“笨办法”,反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最有安全感,也最得民心。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批评上市公司“没良心”。说句公道话,监管层早已意识到问题,并开始动真格的改造这套游戏规则。

2024年,A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分红成绩单”:全年现金分红总额达到2.39万亿元,刷新历史纪录,连续三年站上2万亿元关口。这可不是小数目,而是切切实实的“真金白银”送进了投资者的口袋里。

这一切,离不开新“国九条”的推动。新规明确要求强化分红监管,对那些年年赚钱却铁公鸡不拔毛的公司,一律“亮黄牌”,限制大股东减持、风险警示齐上阵。

一时间,近五年未分红的公司纷纷“开张营业”,郑州银行、岭南控股、赛力斯等纷纷开会分钱;而老牌的工商银行、中国移动等,也开始提高分红频次,年中、年末轮番送温暖。

不仅金额上来了,态度也有转变。证监会还专门发布《市值管理指引》,引导董事会根据公司自身发展节奏,制定中长期的分红规划,别老是搞“一次性”或者“临时抱佛脚”的分红操作。

更有说服力的是这组数据:2024年A股公司分红总额,占归母净利润的45.9%,差不多是一半利润用来分红,投资者能不感动?尤其是银行、石油、通信这些高现金流行业,几乎承担起了“稳市压舱石”的责任。工商银行、中国移动、建行的年度分红,都超千亿,贵州茅台、中国海油、招商银行也不含糊,500亿级别起跳。

应该说,这个场面基本是央国企、大型民营企业、特别行业等撑起来的,它们基数大,以绝对数量捧出了这个局面。

这是一个好势头,说明A股终于开始理解分红的真正意义:分红不是浪费,而是承诺;不是负担,而是责任。

过去几年,A股市场热衷“赛道”,什么新材料、CXO、AI——谁讲得好,谁估值高。但从2021年开始,“赛道为王”的逻辑开始崩了。成长股估值杀得你头皮发麻。

于是,市场开始回归常识:真正值钱的公司,不是讲得最好的,而是分得最多的。

国家队也在用真金白银告诉你这个逻辑:ETF护盘、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支持“红利策略”。

这些公司可能没什么话题热度,但回头看,每年“分红到账”的那一刻,你会心里一暖。

注意!高股息 ≠稳赚不赔

看到这里,可能你已经心动了。但我得泼一盆冷水:

高股息,不等于稳赚。

为什么?以下三个“陷阱”你一定得防:

靠借钱分红,是伪高息分的钱比赚的多,若自由现金流为负却还坚持高分红,可能是在“装样子”,多半不可持续。

周期行业,别只看好年份煤炭、钢铁等行业景气时慷慨分红,不景气时一毛不拔。

股价跌出来的“高股息”,别轻信股价从10块跌到5块,分红不变,看上去股息率翻倍,但实质是“业绩见顶+估值塌陷”,是预警信号。

所以,真正值得投资的高股息公司,关键是看:

这钱是不是“经营现金”分出来的?

分红是否可持续?

资金来源是否真实?

业绩是否稳定?

公司治理是否健康?

公司基本面是不是稳?

连续5年股息率>5%;净利润持续增长;

再叠加ROE、自由现金流、行业趋势等维度交叉验证。

但其实连续5年分红的大于5%的实在太少了,所以可以适当调减标准,比如连续4年,3年也可以啊!

核心判断指标包括:

所以,高股息,是“慢钱”的起点。如果你是那种不喜欢追热点、不想天天看盘的投资者,这些愿意分钱的公司,也许是你该重点关注的。

分红,是对投资者最真实的回馈。也是一个公司真正“”挣钱的证明。

在这个市场里,也许你看不懂故事,但你一定看得懂分红。

所以请记住:

不是所有“高股息”都值得买,但能连续5年股息率超过5%的公司,一定值得深入研究。

我们不否认,股市中需要梦想和想象力,需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但也必须承认: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资格讲故事。故事的前提,是基本盘要稳,要能活下来,要能赚钱。

这16家公司,用稳定现金流和持续分红,给了中小投资者一个清晰的信号:不是所有股东都要靠投机活着。有些股东,是靠“分红”活着。

当市场再一次讨论“长期主义”时,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些真正兑现承诺的公司,而不是那些天天喊口号却连年不分红的“资本骗子”。

为什么我们还要讲东印度公司的故事?

因为它提醒我们:资本市场存在的意义,不是让你制造泡沫,而是让你兑现价值。

一家上市公司如果没有明确的分红策略、没有股东回报的意识,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公司,而是一个拿公众的钱为自己铺路的融资工具。

东印度公司当年之所以能动员全国人民“众筹”出海,不是因为它能讲出一个东方奇迹的故事,而是因为它真的能赚钱,真的每年分红,真的让股东受益。

今天的A股,也到了该重新思考“股东价值”这四个字的时候了。

东印度公司最终在1799年解散,原因有很多:战争、腐败、经营失败……但没人会说它从一开始就是个骗局。

它留下的是一个金融制度的雏形,一个全民财富共创共享的雏形。

而今天的我们,在一次次被“讲故事”、“做市值”套路之后,更该重新回到那个简单而纯粹的原点:

上市公司的本质是什么?

东印度公司告诉我们:上市的本质,是为股东赚钱。不是做市值管理、不是玩预期差,而是做生意、赚现金、分红利。

是“赚钱了给你钱”。是“我不会抛弃你,因为你真的对我好”。

这不是情怀,是常识。

就像东印度公司用200年教给人类的那句话:

如果你真心想让资本为你服务,那就拿出真金白银的诚意回报它。

我们当然不是要学东印度公司那套掠夺世界的做派,而是想强调:一家上市公司,最基本的良心,是对自己股东的负责。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