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曾想过,直播间里那些“我爸说效果不错”“真的瘦了10斤”的弹幕,竟可能是“职业弹幕人”精心制造的数字泡沫?近日,北京市场监管部门开出全国首张“职业弹幕人”罚单,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
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雨
谁曾想过,直播间里那些“我爸说效果不错”“真的瘦了10斤”的弹幕,竟可能是“职业弹幕人”精心制造的数字泡沫?近日,北京市场监管部门开出全国首张“职业弹幕人”罚单,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
技术使人强大,却也让人在滥用中迷失。全国首张“职业弹幕人”罚单的开出,揭开了直播间虚假弹幕产业的冰山一角。在利益驱使下,这些如“牛皮癣”般附着于网络空间的虚假弹幕,高频次、多维度地制造产品火爆假象,扭曲真实市场声音。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弹幕常瞄准减肥、养生等消费者痛点,利用焦虑心理精准“收割”。一旦消费者发现所谓的真实反馈,原来全是编排好的谎言,受损的不仅是财产,更是对整个网络生态的信任。
这类乱象屡禁不止,背后是取证难、定性难、追责难形成的治理瓶颈。作为内容生态“守门人”的平台,其责任履行与否,至关重要。高频、雷同、聚焦消费痛点的评论模式,本应触发平台更加灵敏的监测预警,然而,当对流量的追逐压倒了对真实的坚守,加之在技术防控与机制建设上的滞后或疏漏,部分平台可能在无形中纵容了这种扭曲市场反馈、消耗社会信任的行为。
因此,治理弹幕乱象,平台必须成为履责的第一道防线。这要求平台投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通过AI模型识别水军话术、建立弹幕异常热度监控模型,从源头过滤虚假信息。同时,必须完善并严格落实内容审核与信用评价机制,对参与刷单的商家和账号予以严厉处罚,提高违规成本。
全国首张“职业弹幕人”罚单是一次警示,既提醒我们保持警惕,也告诫骗子莫存侥幸。可以预见,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欺诈手段也会“更新迭代”。在这场持续的攻防战中,只有编织起全社会参与的治理网络,才能让数字“牛皮癣”无处遁形,让技术回归助力美好生活的本源。
来源:川观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