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政府以“传播虚假信息”为由封禁了中国《环球时报》在印社交平台的账号,起因是一周前该媒体援引巴基斯坦官方说法,称其击落5架印度战机。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印度政府以“传播虚假信息”为由封禁了中国《环球时报》在印社交平台的账号,起因是一周前该媒体援引巴基斯坦官方说法,称其击落5架印度战机。
这事儿很快就从一回新闻上的纠纷,变成了两个国家之间的“数字舆论战”,虚假信息到底是谁定的?
封禁真能封住真相?这不仅是一场信息传播的争夺,也是一场国家身份与国际叙事权的博弈。
2025年5月7日《环球时报》发布了一则引发风暴的消息——“巴基斯坦军方击落5架印度战斗机”。这条新闻引用的是巴方军方发言而非匿名消息源,但印度方面几乎在第一时间就跳了起来。
印度驻华大使馆发表声明,说这个报道是“没经过核实的虚假信息”,还表明会采取对抗措施。
接着印度新闻局(PIB发布了“事实核查”,说所谓的“击落战机”完全是编造出来的)巴基斯坦方面在“搞信息攻势”,不过没给出反驳的证据数据。
接着印度政府援引《2021年信息技术规则》,要求社交媒体平台在36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并对平台施加压力,5月14日《环球时报》多个在印社交账号被封。
印度之前就有过封禁外来平台的情况,从2021年开始像TikTok、微博、小红书这类中国应用陆续被列入黑名单。
这一回印度第一次凭借“虚假信息”这个理由,直接对一家中国的主流媒体动手了,这表明它从之前的“应对”变成了现在的“主动进行封锁”。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流露出了不满的情绪,他表明印度过度地使用“虚假信息”这一称谓,对中国媒体进行压制,破坏了国际信息环境本应具备的客观性与透明性。
外交部的态度很明确:“环球时报的报道基于多方信息源,印度方面没有提供真正有效的反驳证据。”
《环球时报》这些年在海外社交媒体那布局整得挺有成效,尤其在英语、印地语这两个语种上,内容传播能力可强,粉丝数量都突破百万。
它被封禁可不单单是一个账号没,那更是把中国向印度传播信息的一扇重要窗户给掐断。
中印之间的舆论冲突并非从今日才开始,1962年边境战争过后印度媒体便持续构建起了“受害者叙事”,称中国为“侵略者”,而印度则是“和平维护者”。
此种叙事一直延续至当下,在印度的主流媒体以及教科书中均可看到。
2009年《印度时报》等不少印媒大力炒作“中国士兵越界”这件事后来经过查证,原来是“虚假新闻”,不过这件事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无法挽回的。
中方在那个时候也通过外交渠道以及媒体手段进行了反击,可是在印度本地几乎就没有什么动静。
中印的媒体环境差异特别大,印度的媒体很看重市场运作,为了能吸引大家的关注,常常会把事实给夸大了。
中国的媒体一直都在强调“国家的立场”以及“责任的导向”。到了社交媒体这个阶段,这种在结构方面的差别就更明显。
印度网民对中国话题呈现出一种“集体情绪化”,你说扶贫他们说洗脑;你报道高铁,他们质疑造假,理性声音常常被淹没在“爱国潮”中。
在这次事儿里,印度不单进行了封禁操作,还在国际舆论战里呈现出了一种“新样子”,就是借着西方的那套话语体系来给自己撑场面。
像《印度斯坦时报》《今日印度》这种传媒经常会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一起搞“中国威胁论”那样的东西,并且还想把中印之间的矛盾塞进“民主VS威权”这样一个大框架当中去。
印度借助《信息技术规则》让社交平台设置本地的“合规官”,保证内容能符合他们所说的“国家利益”,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印度正在努力构建一个“信息主权”的封闭性系统。
这种策略从短期来看是有效果的,可在全球化的这个时期,信息的流动压根就不是那种只能单向走的情况,把一个账号给封了那也阻挡不了一个国家发出自己的声音。
印度封禁《环球时报》账号不只是一次操作行为,它是一次对“信息主权”的宣言也是对“多元话语权”的挑战,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能垄断“真相”的定义权。
中印之间的矛盾,或许不止于边界问题更在于“谁来讲故事”。
这个故事终究会被世界听见——不管你封了几个账号,不管你删了多少帖子。信息的流动,是时代的洪流,也是一个国家真正自信的试金石。
欢迎留言讨论:你认为社交媒体应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与“言论自由转发、点赞让更多人看见这场“看不见的战争”
信息核实说明:本文内容根据《环球时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印度斯坦时报》等权威报道与官方渠道整理,确保事实时间点准确,内容真实、可溯源。关键事件已通过多方交叉验证。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