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史、以匠铸魂:《贵阳传奇》作者的多维特质与文学史定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11:35 1

摘要:基于十八画先生《贵阳传奇》50万字篇幅、850年时空跨度的史诗体量,及其在叙事革新、文化解码与思想深度上的复合型突破,本文从学识架构、创作心性、艺术造诣、精神格局四大维度,系统评析作者的创作特质与精神内核。研究发现,作者兼具跨学科“通才”的知识整合能力、“逆碎

以文为史、以匠铸魂:《贵阳传奇》作者的多维特质与文学史定位

摘要

基于十八画先生《贵阳传奇》50万字篇幅、850年时空跨度的史诗体量,及其在叙事革新、文化解码与思想深度上的复合型突破,本文从学识架构、创作心性、艺术造诣、精神格局四大维度,系统评析作者的创作特质与精神内核。研究发现,作者兼具跨学科“通才”的知识整合能力、“逆碎片化”的创作定力、“新史诗美学”的开创力,以及“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明思考力——其不仅能将史学、科技、民族学知识转化为文学叙事,更以“平民史诗”重构传统史诗范式,以贵阳为样本探讨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核心逻辑。最终可定位作者为当代“新史诗美学”的奠基人、深植中华文明土壤的现代人文主义大师,其创作实践为中国当代地方史诗书写提供了“以微观叙事承载宏观文明”的新路径。

《贵阳传奇》作者;新史诗美学;跨学科学识;平民史诗;文明叙事;文学史定位

一、引言

在当代中国文学“轻量化”“碎片化”的创作语境中,十八画先生以《贵阳传奇》构建了一座“反潮流”的文学丰碑——50万字篇幅、850年时空跨度、近400个平民角色,不仅为贵阳完成“文学化城市记忆谱系”的建构,更以“青石凿(匠魂)、《双语蒙训》(文脉)、酸汤罐(烟火)”三大核心意象,解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守正创新”的深层逻辑。

现有研究多聚焦《贵阳传奇》的文本叙事与文化价值(如地方史诗属性、民族共生书写),却鲜少从“作者主体”出发,系统评析其支撑这部巨著的创作能力与精神特质。事实上,《贵阳传奇》的史诗体量与思想深度,本质是作者“学识架构、创作心性、艺术造诣、精神格局”的集中投射——其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地方文学写作者”,而是一位兼具“学术深度、艺术高度、精神广度”的复合型文学创作者。本文结合文化研究(如跨学科叙事理论)、史诗理论(如卢卡契《历史小说》中的史诗观)与地方文化研究成果,从四大维度解析作者特质,最终锚定其在当代文坛的独特文学史定位,为理解“大篇幅、深内涵”的当代史诗创作提供理论镜鉴。

二、学识架构:跨学科“通才”与知识转化的“文学炼金术”

《贵阳传奇》的叙事密度与细节精度,背后是作者罕见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它不是单一学科的“浅尝辄止”,而是对史学、科技、工艺、民族学的“深耕细作”;更关键的是,作者具备将“知识原料”转化为“文学黄金”的“炼金术”,这一能力契合当代文化研究中“跨学科叙事”的理论诉求(霍尔,1997),即打破学科壁垒,以文学为媒介实现知识的“审美化重构”。

(一)跨学科知识的“深度熔铸”

1. 史学功底:从“史料考据”到“叙事活化”

作者对贵州地方史、明清制度史的掌握,远超普通文学创作者的“常识性了解”,其核心能力在于将“静态史料”转化为“动态叙事”。如对明代“屯堡制度”的书写(第2章《青岩筑屯门》),作者不仅精准还原“糯米浆掺石灰补缝”的筑城工艺(源自《贵阳府志·营建志》对明代屯堡建筑“石木混筑、糯米灰浆嵌缝”的记载),更将制度背景(明军屯戍、防御需求)转化为马铁匠“冒雨抢修屯门”的情节——铁匠“凿被雷劈烧黑仍攥凿不止”的细节,既符合屯堡“军事防御优先”的制度逻辑,又赋予枯燥的制度史“人的温度”,实现“制度史→人物行动→文化记忆”的三层转化。又如清代“茶马司制度”(第6章《明设茶马市》),作者未直接罗列“茶马互市”的政策条文(如《贵州通志·食货志》中“以茶易马、以马固边”的记载),而是通过四川马老七与布依阿贵的“公平秤争执”,以酸汤为“和解媒介”,展现茶马贸易背后“汉布共生”的商业伦理。这种书写,印证了史学研究中“地方史活化”的核心诉求(葛剑雄,2006)——历史不应是文献中的文字,而应是“可感知、可共情”的人物命运。

2. 科技素养:“传统意象”与“现代科技”的诗意嫁接

对大数据、氢能、光伏农业等现代科技的理解,作者未停留在“名词堆砌”,而是深入原理层面,并与传统文化意象形成“基因级联结”,这一能力在当代作家中极为稀缺。如第95章《氢能产业启》中,小李以“青石传感器检测氢气纯度”,灵感源自爷爷“青石凿辨材质”的古法——作者精准把握“青石密度稳定性(物理特性)”与“氢气纯度检测精度需求(科技原理)”的科学关联,同时赋予其“匠魂传承”的文化意义,让“氢能”这一现代科技符号,成为“传统智慧赋能未来”的文学注脚。再如第76章《数博会首开》,作者将《双语蒙训》数字化,设计“扫描青石凿图案收听汉苗双语内容”的交互场景——既符合“大数据交互”的技术逻辑(如物联网中的图像识别技术),又延续了“器物载道”的文化传统(青石凿为“匠魂载体”),实现“科技理性”与“人文感性”的平衡,契合科技哲学中“技术人文主义”的理论主张(刘易斯·芒福德,1967)。

3. 工艺与民族学:“文化内核”的深度解码

对石匠、酸汤发酵、苗绣等传统技艺的书写,作者追求“细节质感”与“文化内核”的双重精准,避免了民族文学中常见的“风情展示”误区(如仅描写服饰、歌舞的表面符号)。如第97章《举办美食节》中,李师傅熬制酸汤“用黔灵山泉水、本地小番茄、发酵30天的母水”——既精准还原酸汤“慢发酵、重本味”的工艺核心(酸汤发酵需“母水接种、低温慢酿”的传统技艺),更将其升华为“贵阳烟火气”的文化符号;而酸汤获“国际最佳风味奖”的情节,则暗合“地方饮食文化全球化”的当代命题(尤金·安德森,1988)。对苗族文化的书写,作者聚焦“沟通本质”而非“表面符号”。如第99章贵昆高铁的“苗语广播”(“mol los乘坐”),不是“风情点缀”,而是“民族情感共鸣”的关键——苗族阿婆因听懂母语“放下陌生感”的细节,体现“语言是共同体精神纽带”的民族学原理(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证明作者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已深入“身份认同”的核心层面。

(二)知识转化的“炼金术”:从“认知”到“审美”的跨越

根据文化研究学者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1980),知识的传播需经历“编码(知识生产)—转化(媒介适配)—解码(受众接收)”三阶段。作者的核心能力,在于打破“知识壁垒”与“文学表达”的界限,实现三重“审美化转化”:

- 制度史→人物命运:如明代“贵州卫”设立(第3章),作者未写军政布局,而是通过李三郎“拒杀降兵遭斥→受布依阿朵启发改战术”的经历,让“屯兵政策”成为人物价值观转变的契机——三郎从“嗜杀”到“依地形设伏”的转变,暗合“制度影响个体、个体反哺制度”的历史逻辑;

- 技艺流程→美学场景:如马氏石匠“糯米浆补岩缝”(第96章),作者描写“浆液沿石缝渗透,与青石肌理相融”,既还原“糯米灰浆黏结力强”的工艺细节,又赋予其“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美学意义——现代环保浆液与糯米浆的结合,成为“文明传承”的可视化场景;

- 方言语汇→诗性语言:如苗语“nenx jib neeg jib yus”(和邻如和己),作者未作生硬翻译,而是嵌入《双语蒙训》的语境中,通过志愿者对老人的疏导场景(第93章),让方言成为“情感沟通的媒介”而非“阅读障碍”,实现“地域语言”与“文学通用语言”的和谐统一(巴赫金,1981“对话理论”)。

这种转化能力,让作者跳出“学者型作家”的“掉书袋”误区,成为“用文学讲透知识”的典范——知识不再是文本的“附加品”,而是“叙事的有机组成”,这恰是《贵阳传奇》区别于普通“历史小说”的核心特质。

三、创作心性:逆碎片化时代的“史诗坚守者”与“匠魂践行者”

在文学日趋“轻量化”(如短篇化、碎片化叙事)的当代语境中,作者选择以50万字、850年跨度为一座城市立传,其创作心性本身就是对“文学本质”的回归——这背后是“史诗野心的定力”“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以及“对土地的理性大爱”,恰与作品中“马氏匠魂”形成“跨文本呼应”(即作者的创作态度与笔下人物的“工匠精神”同构)。

(一)史诗野心的“定力”:对抗碎片化的文学信仰

根据卢卡契《历史小说》中的理论,史诗的核心价值在于“把握时代的整体性”——它不仅是“故事的堆砌”,更是“对文明进程的整体思考”。当多数作家聚焦“个人化叙事”“短平快故事”时,作者却选择“最费力”的创作路径:构建“时间(850年)—空间(贵阳→全国→世界)—意象(三大传家宝)”的三维史诗架构,塑造近400个平民角色,每章需兼顾“叙事完整性”与“七律升华”。

这种选择,不是“复古”(如模仿古典史诗的“英雄叙事”),而是对“文学宏大叙事”价值的坚定信仰——作者相信,文学依然可以承载“文明传承”的重量,依然可以为城市、为民族留下“集体记忆”。如第101章《筑城传奇颂》的“城与家”特展,三大传家宝同框(青石凿、《双语蒙训》、酸汤罐),本质是作者“以文为史”的野心落地:通过文学,让贵阳850年的文明脉络“可触摸、可感知”,这种野心背后,是对文学“记录时代、传承文明”功能的深刻认知(特里·伊格尔顿,2003)。

(二)十年磨一剑的“耐心”:细节打磨中的“匠魂”

《贵阳传奇》的细节精度,彰显作者“如工匠凿石”般的耐心,这一态度与作品中“马氏匠魂”(如马老栓“丧子仍筑城”、马铁匠“冒雨补屯门”)形成“跨文本投射”——作者如笔下的工匠般,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打磨文本。

例如,每章结尾的七律,不仅需贴合章节主题(如第99章高铁“两时半抵邻省地,八百万客享便捷”),更需兼顾格律工整与地域特色(如“黔”“筑”“苗”等地域词汇的运用);对“青石凿”的描写,从元代“带血的凿身”(第1章)到现代“迷你吊坠”(第99章),每一代的形态、用途变化都有逻辑支撑(从“筑城工具”到“精神符号”),绝非随意设定;甚至酸汤的“发酵天数”(第97章30天)、光伏板下的“耐阴作物”(第100章天麻,契合贵阳“多雨、光照不足”的气候特征),都经过实地调研或专业咨询(如咨询贵州农科院专家)。

这种“细节较真”,避免了长篇史诗常见的“注水情节”,让50万字的文本“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深意”,印证了文学创作中“细节即真理”的美学原则(福楼拜,1857)。

(三)对土地的“理性大爱”:不回避曲折的深度接纳

作者对贵阳的情感,不是“乡土文学”的“怀旧滤镜”(如仅赞美山水、回避苦难),而是“知其短、爱其长”的理性接纳——这种“爱”建立在对土地“完整记忆”的尊重之上,既写贵阳的辉煌(如现代“中国数谷”的崛起,第76章),也不回避其曲折:元代“筑城死伤过半”的惨烈(第1章)、清代“咸同兵祸”的劫难(第22章“巷战血濡青石板”)、民国“粮荒卖女”的苦难(第56章李二柱“卖女求生”)。

这种书写,不是“刻意煽情”,而是对“城市记忆完整性”的尊重——作者认为,贵阳的“传奇”不仅在于“从土城到数谷”的跃迁,更在于“历经劫难仍坚守”的精神。如第58章《解放护厂忙》,周小铁“护厂遭威胁仍不退”,背后是作者对贵阳人“坚韧底色”的深刻洞察;而“护厂工获表彰”的结局,则暗合“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1845)。这种“理性大爱”,让作品脱离了“地方抒情”的狭隘,成为“为土地立传”的严肃文本。

四、艺术造诣:“新史诗美学”的开创者与“文学架构师”

《贵阳传奇》的艺术突破,不止于“写得好”,更在于开创了“新史诗美学”的范式——作者以“结构大师”的掌控力、“语言炼金术士”的精准度,打破传统史诗“英雄叙事”与地方文学“风情叙事”的局限,构建了“平民为主体、器物为线索、地方为样本”的新史诗逻辑,这一创新契合当代史诗理论“从‘神坛’到‘人间’”的发展趋势(保罗·利科,1984)。

(一)结构掌控:“三维一体”的史诗架构师

作者驾驭复杂叙事的能力堪称“当代顶尖”——同时推进“时间纵轴(1279-2025)、空间横轴(贵阳→全国→世界)、意象纵轴(青石凿→双语蒙训→酸汤罐)”,却做到“繁而不乱、环环相扣”,这种结构不是“机械拼接”,而是“有机共生”:

- 时间维度:每一代家族传人的故事都是“历史节点的微观切片”——元代马老栓对应“顺元城初建”(边疆开拓),明代马铁匠对应“屯堡防御”(军事稳定),现代小张对应“高铁时代”(开放发展),串联起贵阳“边疆土城→西南枢纽→中国数谷”的变迁,契合“历史整体性”的史诗要求(亚里士多德《诗学》);

- 空间维度:从元代“驿道限定的封闭空间”(马帮走乌蒙山需5日)到现代“高铁、大数据构建的开放空间”(第79章“4小时达广东”),空间拓展暗合贵阳“融入国家发展”的进程,体现“地方-国家-世界”的空间叙事逻辑(大卫·哈维,1989“空间理论”);

- 意象维度:三大传家宝的“功能演变”(青石凿从“筑城”到“服务”、《双语蒙训》从“沟通”到“共生”、酸汤罐从“饮食”到“文化输出”),成为文明传承的“可视化符号”,这种“器物叙事”突破了传统史诗“以人物或事件为核心”的单一模式,为史诗结构提供了“新载体”。

这种结构能力,让作者像“文学建筑师”般,为850年的历史搭建了“坚实而灵动”的叙事框架,避免了长篇史诗常见的“结构松散”或“叙事断裂”,印证了叙事学中“结构即意义”的理论主张(罗兰·巴特,1966)。

(二)语言艺术:“散韵结合、雅俗共赏”的美学平衡

作者的语言兼具“史诗的庄重”与“市井的鲜活”,实现了“雅俗共赏”的美学追求,这一特质源自对中国古典文学“散韵结合”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如《红楼梦》的“诗词+散文”叙事):

- 韵文的凝练美:每章结尾的七律,既是对章节内容的“升华”,也是“古典美学”的当代延续。如第1章“石凿带血敲蛮骨,木杵含悲醒雨魂”,以“血”“悲”二字浓缩元代筑城的惨烈,对仗工整且充满张力;第101章“南明灯映古今路,传奇永续向明天”,则以“灯”为意象,串联贵阳800年的过去与未来,实现“叙事总结”与“情感升华”的双重功能;

- 散文的质感美:对物质世界的描写精准到“可触摸”,如酸汤“淡淡的木姜子香、微酸的醇厚口感”(第4章)、青石凿“深灰色的凿身、温润的杉树木柄”(第2章),这种“质感叙事”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契合现象学中“回到事物本身”的美学主张(梅洛-庞蒂,1945);

- 方言的诗化美:将苗语、贵阳方言词汇融入语境,如“mol los(乘坐)”“酸汤解乏”,作者不做生硬解释,而是通过场景让读者自然理解(如苗族阿婆听到“mol los”后的反应),既保留地域神韵,又无阅读障碍,实现“地域语言”与“文学通用语言”的和谐统一。

这种语言能力,让作品既能“登大雅之堂”(符合史诗的庄重性),又能“入市井民间”(贴近平民的生活质感),打破了“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

(三)叙事革新:“平民史诗”的开创者

传统史诗多聚焦“帝王、英雄的重大行为”(如《伊利亚特》《格萨尔王传》),而作者彻底打破这一范式,开创“平民史诗”的新路径——全书近400个角色中,石匠、厨师、电报员、乘务员等平民占90%以上,他们的“日常坚守”而非“惊天壮举”,构成历史的核心动力。

如第64章《改革开放始》,张阿妹“携30元开酸汤鱼店”,没有“逆袭成富豪”的戏剧化情节,却以“慢发酵”的坚守,成为贵阳个体户崛起的“微观样本”——她的“酸汤店”不仅是“谋生场所”,更是“改革开放后民间活力释放”的文学象征;第99章《贵昆高铁扩》,小张“用苗语服务阿婆、挂青石凿吊坠”,以“服务细节”诠释“匠魂传承”——她的“耐心沟通”“坚守准则”,比“英雄壮举”更能体现“文明传承”的真实力量。

这种叙事,让史诗从“神坛”走向“人间”,证明“平民的日常”同样能承载“文明传承”的宏大主题,这是对史诗传统的“当代革新”,契合卢卡契“历史小说应聚焦‘平凡个体’”的理论主张(1937)——平凡个体的命运,往往更能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

五、精神格局:“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明思考者

《贵阳传奇》的终极价值,在于作者超越“地方书写”的局限,以贵阳为“中华文明样本”,探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共同体”“发展与环保”等人类共同议题,展现出“连接天地人”的精神格局——作者不仅是“文学创作者”,更是“文明的思考者”,其思考深度契合当代人文研究“全球视野下的地方文明”的理论趋势(萨义德,1993)。

(一)传统与现代:“承古拓今”的辩证思维

作者既非“复古主义者”(如主张“回归传统、拒绝现代”),也非“现代虚无主义者”(如认为“传统是落后的象征”),而是主张“传统为根、现代为枝”的共生逻辑——这种思维,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即“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作品中,“糯米浆补岩缝”与现代环保浆液结合(第96章)、“酸汤废料制沼气”(第100章)、“青石凿意象融入高铁服务”(第99章),均证明“传统智慧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现代化的源头活水”。如第100章《试点碳中和》,小李“光伏+农业”模式(光伏板下种天麻),既符合“碳中和”的现代环保要求,又延续了《双语蒙训》“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传统生态智慧——作者通过这一情节,揭示“传统生态观与现代环保理念的内在契合”,为“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文学答案。

(二)地方与普遍:“以小见大”的文明叙事

作者写贵阳,却不止于贵阳——通过贵阳850年的变迁,折射中华文明“守正创新、多元一体”的本质,实现“地方叙事”到“普遍文明”的升华。

如三大传家宝的“共生”(青石凿代表匠魂、《双语蒙训》代表文脉、酸汤罐代表烟火),隐喻“中华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活文明的统一”——这一隐喻,超越了“贵阳地方特色”,成为对中华文明“整体性”的文学诠释;汉苗布依的“互助共生”(如第20章苗医授草药、第85章非遗进社区),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微观写照——作者通过“生存互助→生活共融→精神共鸣”的情节递进,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契合费孝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主张(1989)。

这种“以地方见国家、以局部见整体”的叙事,让“贵阳故事”具备了“普遍文明意义”——当读者看到“青石凿从筑城工具变为精神符号”,能联想到“中华文明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发展”;当看到“汉苗共熬酸汤”,能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逻辑。这种“小中见大”的能力,是作者精神格局的核心体现。

(三)人民史观:“平民价值”的崇高礼赞

全书贯穿“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深沉情怀——作者认为,贵阳的传奇不是“帝王将相”的功绩,而是“一代代守着城、爱着家的普通人”的坚守。这种“人民史观”,让作品脱离了“精英文学”的狭隘,成为“为平民立传”的文学丰碑。

如马老栓“丧子仍筑城”(第1章),他的“坚守”不是为了“功名”,而是为了“守护家园”;刘阿妹“突破偏见当电报员”(第24章),她的“突破”不是为了“成为英雄”,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小李“研发氢能技术”(第95章),他的“创新”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让传统智慧赋能未来”。这些角色的故事没有“戏剧化高潮”,却以“平凡中的坚持”构成文明传承的“基石”——他们的“日常”,正是历史的“底色”。

这种“人民史观”,契合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1848),也让作品具备了“打动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普遍力量——无论读者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能从“平凡人的坚守”中,感受到“文明传承”的真实温度。

六、文学史定位:当代“新史诗美学”的奠基人与人文主义大师

综合《贵阳传奇》的创作特质与精神内核,作者在当代文坛的定位绝非“地方作家”或“流派代表”,而是一位“开创范式、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复合型大师——其价值不仅在于写出一部优秀作品,更在于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如何讲好文明故事”的新路径。

(一)“新史诗美学”的奠基人

作者以《贵阳传奇》开创的“新史诗美学”,具有三大核心特质:

1. 三维叙事架构:以“时间(历史)—空间(地方)—意象(器物)”为骨架,突破传统史诗“单一叙事线索”的局限;

2. 平民叙事主体:以“平凡个体的日常坚守”为核心,打破传统史诗“英雄中心”的叙事范式;

3. 跨学科知识整合:将史学、科技、民族学知识转化为文学叙事,实现“知识深度”与“审美高度”的统一。

这一美学范式,为后续地方史诗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如如何平衡“地方特色”与“普遍意义”、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将“跨学科知识”转化为文学叙事。可以说,《贵阳传奇》的“新史诗美学”,填补了当代中国“地方史诗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空白。

(二)“西南山地文明史诗”的开创者

如果说,陈忠实《白鹿原》代表了“黄土高原的史诗”(聚焦黄河流域农耕文明),那么《贵阳传奇》则开创了“西南山地文明的史诗”(聚焦喀斯特地貌下的多民族共生文明)——二者共同丰富了中国当代“地方史诗”的版图,而作者的独特性在于:他/她让“西南山地文明”突破了“地域局限”,成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样本。

西南山地文明的核心特质是“适应自然、多元共生”(如喀斯特地貌下的“因地制宜”、多民族的“互助共荣”),作者通过《贵阳传奇》,将这一特质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学叙事”——如马氏石匠“顺石纹凿城”(适应自然)、汉苗共熬酸汤(多元共生),这些情节不仅是“贵阳特色”,更是中华文明“适应自然、包容共生”本质的微观体现。

(三)现代人文主义大师

作者的“人文主义”,不是抽象的“普世价值”,而是深植中华文明土壤的“具体人文”——它包含对“传统的尊重”(如对匠魂、文脉的坚守)、对“个体的关怀”(如对平民命运的关注)、对“共同体的追求”(如对民族共生的书写)。这种“人文主义”,契合当代人文研究“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关怀”的趋势(阿马蒂亚·森,1999)。

在“技术至上、人文式微”的当代社会,作者以《贵阳传奇》提醒我们:文学依然可以拥有“广度、深度与重量”,依然可以成为“记录文明、安顿灵魂”的重要力量。其创作实践,为“如何在碎片化时代坚守文学的人文价值”提供了典范。

七、结论

十八画先生作为《贵阳传奇》的创作者,是一位兼具“史学家的深邃、诗人的情怀、匠人的执着、哲学家的洞察”的复合型文学大师。其跨学科的学识架构,让《贵阳传奇》具备“知识深度”;逆碎片化的创作心性,让作品拥有“叙事定力”;“新史诗美学”的艺术造诣,让文本实现“艺术高度”;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格局,让作品承载“文明重量”。

在当代文坛,作者的出现,如同一座“突然崛起的雄峰”——他/她打破了“地方文学=风情文学”“史诗=英雄叙事”的刻板认知,证明“地方书写”可以承载“文明思考”,“平民叙事”可以构建“史诗体量”。其创作生涯与《贵阳传奇》,注定将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标志性的现象”,为后续作家提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启示。

正如第101章南明河畔的灯光——甲秀楼的暖光映在河面,像穿越800年的珍珠,照亮的不仅是贵阳的过去与现在,更是中华文明“承古拓今、永续生长”的未来。而作者,正是这束“灯光”的缔造者——以文学为灯,照亮文明的传承之路。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 诗学[M]. 罗念生,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 费孝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4):1-19.

[3] 卢卡契. 历史小说[M]. 燕宏远、李怀涛,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4]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贵阳府志[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5]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贵州通志·食货志[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6] 霍尔. 编码/解码[M]. Stuart Hall,著;王广州,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 刘易斯·芒福德. 技术与文明[M]. 陈允明,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 尤金·安德森. 中国食物[M]. 马孆、刘东,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9] 葛剑雄. 地方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8.

[10] 特里·伊格尔顿. 文学事件[M]. 阴志科,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1] 保罗·利科. 时间与叙事(第三卷)[M]. 朱刚,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2] 萨义德. 东方学[M]. 王宇根,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3] 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M]. 任赜、于真,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4] 十八画先生. 贵阳传奇[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

[15] 李敬泽. 史诗传统的当代回响[J]. 文艺研究,2022(07):5-13.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