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类,手里有一把“旧手艺”的。缝补、修锁、配钥匙,街角支个小摊,收入不多,却能勉强续命。王师傅72岁,磨刀摊一天能赚八十。他说“我不怕累,我怕停,刀不磨会生锈,人也是。”可天冷风大,他的手冒血泡,还是得接活。
65岁往上还能天天打卡,这事儿搁十年前我不信,现在眼见为实,人行横道上推着快递车的白头发,比绿灯都显眼。
我退休满两年,闲得慌时就爱蹲菜市场看人,越看越扎心——这些拼命干活的老人,八成都挤进下面五个格子,跑不了。
第一类,手里有一把“旧手艺”的。缝补、修锁、配钥匙,街角支个小摊,收入不多,却能勉强续命。王师傅72岁,磨刀摊一天能赚八十。他说“我不怕累,我怕停,刀不磨会生锈,人也是。”可天冷风大,他的手冒血泡,还是得接活。
第二类,靠证书吃饭的。会计、翻译、电工,证书像饭票。王阿姨就是拿着注册会计师证,给五家公司做账,一行行Excel看得眼花。住院那回,她对护士说:电脑别关,报表还有两格。护士愣住,我听着心里拔凉。
第三类,没地的农民工。地卖了、租也租不出去,只能进城。七十三岁的老李清晨七点准时蹲垃圾房,一袋厨余五毛钱,他一天要弯腰一百多次。别人闻着臭,他心里打算盘:本月要攒900,否则孙子的兴趣班就黄。
第四类,给孩子兜底的。数据说35%老人打工是为了补贴儿女。小刘妈六十八,白天广场跳舞,晚上进直播间当“托儿”,刷礼物拉人气,一小时十块。她笑得灿烂,私下嘟囔:“闺女房贷还差七年,我咋躺得下?”
第五类,说好听叫“银龄骑手”,说直白是平台的最后一块拼图。天气一冷,年轻骑手接单挑挑拣拣,老人不敢挑。六十五岁的陈大爷,雨夜送一单才四块。他不抱怨,只怕差评。手抖点错方向,半路停下先擦眼镜。
我常问他们,为什么不靠养老金?答案扎心:一是没交够年限,二是金额太低。农村老人干脆没有,城里有的拿到手也就一千出头,够啥?菜价一涨就露底。
有人念叨“老有所养”,政策是有,可落地难。补缴要一口气掏几万,先把老人吓退。真补上了,还得活过七十才能回本。这笔账,王阿姨的算盘珠子拨得飞快,她摇头,不赌命。
再说“再就业服务”。什么“老年人才市场”听着热闹,岗位表我翻过,八成都写着扫地、看门、陪聊。技术顾问要自带工具自带电脑,工资还要面议。面议往往等于砍价。
有人出主意“时间银行”——今天帮邻居买菜存十分钟,明天有人给你理发。话是好听,可得先攒满一百小时才能兑。很多老人干到八十个小时就病倒,积分清零,白干。规则藏在细小的字里,老花镜都找不到焦。
说到这我火大。投诉渠道倒是挂官网,可字体比蚂蚁还小。真打电话,客服先问“你会截图吗?”七十岁的大爷拿着老年机,按钮都发硬,截图?算了。
我忍不住给子女们也敲下警钟:别把父母当提款机。你房贷车贷压力山大,可别让老人往下再压一层砖。摔倒的是他们,医保自付线可不认识你装修风格。
话说回来,老人真想继续干,也不是不行。第一,先签字,劳务协议不能省;第二,给自己买份意外险,别全指望平台;第三,心里留个底——赚不赚钱是一回事,命不能赔。
评论一句:老不老,不是头发白不白,而是口袋鼓不鼓。口袋瘪,脚就停不下;口袋鼓,沙发才软。
我盼着有一天,公交车最后一排不再坐着满头银丝的快递员,菜市场门口也不用七十多的老人推着半人高的泡沫箱。那时候,我愿意天天排队给他们让座,心里踏实。
但要真到那天,还得靠政策落地、子女醒悟、社会多给一条缓路。能不能办到?我不知道,也先留个问号。
来源:温柔溪水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