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多年前那场网约车大战,不是简单的行业抢地盘,而是腾讯、阿里为争夺支付入口的资本对决——前后烧光几百亿,滴滴从16个司机的小公司起步,在快的打车、Uber等对手环伺中杀出重围,最后还跳出了腾讯阿里的掌控。
十多年前那场网约车大战,不是简单的行业抢地盘,而是腾讯、阿里为争夺支付入口的资本对决——前后烧光几百亿,滴滴从16个司机的小公司起步,在快的打车、Uber等对手环伺中杀出重围,最后还跳出了腾讯阿里的掌控。
可这场靠资本催熟的胜利,终究也埋下了隐患,直到今天还影响着网约车市场的格局。
2012年程维离开阿里创办滴滴时,手里只有16个司机,全在北京打转。公司缺兵少将,随时可能垮掉,后来程维回忆,当时做决定全靠一股“无知无畏”的冲劲。可谁也没想到,一年后滴滴就揣着腾讯的钱,和阿里撑腰的快的杀得昏天黑地。
腾讯会选中滴滴,核心是看中了网约车的“高频小额支付场景”——这正是微信支付急需的练兵场。
当时马化腾直接跟程维摊牌:微信的流量入口全给你,工资开得比别家高一倍,投票权我只拿一半,就算最后输了,也按保底价收你股份。
反观阿里,程维当初找老东家融资时,却被泼了冷水——阿里早就定了投快的。有人透露,一来快的给的条件更划算,几百万就能换20%股权;二来阿里怕员工跟风创业动摇根基,加上滴滴天使投资人曾从阿里手里买过老股,两边早有梁子。
一边是腾讯的“救命钱”,一边是老东家的“拒绝”,程维咬咬牙接了腾讯的投资。消息传到阿里,马云没多话,转头就给快的砸了400万美元,明摆着要跟腾讯叫板。
接下来的战场转到了上海。快的从杭州起家,抢先两周杀入上海,滴滴要是让对方吃下长三角,以后就没机会了。
滴滴砸钱在上海拼了几个月,总算和快的打平,转头又杀进快的老家杭州。可没想到,上海本地冒出个“大黄蜂”,份额一下冲到第三,等于偷了滴滴的后路。滴滴急调兵力回防,疯狂加补贴压下大黄蜂,却发现对方偷偷找百度谈融资。
滴滴这下真慌了——要是百度再投大黄蜂,就成了BAT各保一队,市场肯定乱成一锅粥。他赶紧找百度谈判:“你是投第三名搏命,还是投第一名稳赚?我们可以让天使卖股份,争取你进来。”
趁着百度犹豫,滴滴又砸钱给上海十万台苹果手机发短信,线下广告铺天盖地,一个月就把大黄蜂订单砸掉七成。百度一看没戏,干脆撤了。
可大黄蜂摆烂要卖公司,快的立马扑上去谈收购。滴滴没办法,只能找阿里谈合并,嘴上说“强强联手”,实则想保住上海市场。
但阿里早看穿了,一边跟滴滴围着股份扯来扯去,一边暗地里截胡滴滴融资——甚至在华尔街放话,“不投滴滴就能拿我的上市配售额度”。
上市配售是稳赚不赔的机会,机构纷纷毁约,滴滴融资卡壳,账上的钱撑不到半个月。更糟的是,快的突然官宣收购大黄蜂,程维这才反应过来:阿里哪里想合并,是想拖垮自己。
好在关键时刻,柳青来了。她是柳传志的女儿,此前在高盛当高管,一出手就拉来中信产业基金的救命钱,才算保住滴滴。后来滴滴的大额融资、和快的合并,都是柳青操盘的。
到了2014年1月,滴滴接入微信支付,还拿到了微信的打车入口,当天微信支付订单就超6000单。
程维跟腾讯要500万推广费,马化腾大手一挥:“这点钱够干啥?我给你5000万!”因为快的早就绑了支付宝,滴滴用微信支付,正好帮微信支付打开高频场景——这是场各取所需的合作。
滴滴先打响补贴第一枪:用户用微信付钱减10元,司机每单奖励10元。微信分享红包的功能,还让用户自发帮滴滴拉新。5000万几天烧光,滴滴订单反超快的。可快的有阿里撑腰,立马跟进同等补贴,滴滴订单量又跳水。
这下滴滴骑虎难下:不跟,早晚被挤出市场;跟,就得接着烧钱。最后腾讯和滴滴各出一半,接着扛。那段时间疯狂到什么程度?
滴滴补10块,快的就补11块;滴滴涨到12,快的追到13,还放话“永远比滴滴多一块”。买菜大妈以前坐公交都嫌贵,那时也天天打车;司机手机里装两个APP,看谁给的钱多,有的一天多赚几千。
烧了一个多月,腾讯阿里都扛不住了。最后马云先给台阶下,公开说“补贴战搞得大家都叫不到车”,马化腾立马懂了,双方逐步降低补贴,直到5月16日同步官宣停止。
回头一算,三个多月里滴滴烧了14亿,快的烧了10亿,其他30个小平台要么倒闭要么被收购,滴滴和快的垄断了99%的市场,用户从2000万涨到1亿。
滴滴和快的虽然垄断了市场,可谁也灭不了谁,投资人却先急了——光打车业务就烧了24亿,盈利模式在哪?这时全球网约车巨头Uber正式杀入中国,初期主推高端商务专车,可用户接受度低,订单上不去,滴滴和快的压根没放眼里。
但投资人的话点醒了两家:“专车赛道更有前景,趁Uber没站稳脚跟,赶紧转场抢新赛道。”滴滴和快的前后推出专车业务,百度也横插一脚,给Uber投了6亿美元,帮它对接中国资源。到2014年底,滴滴专车日订单突破15万单,战火从打车烧到了专车。
Uber很快调整策略,上线本土化的“Uber快车”,神州专车也高调入场,三个月融资8亿美金。市场一下从“双雄争霸”变成“四雄混战”——再耗下去,谁的钱都不够烧,尤其还在內耗的滴滴和快的最危险。
滴滴投资人直接跟程维摊牌:“你和快的要是接着内耗,我就转投Uber;要是合并,我再追加10亿美元。”程维问:“你不怕我输吗?”对方笑了:“你输了被Uber收购,我手里的股份照样值钱;你赢了,新公司估值翻倍,我更赚。”资本早算清了风险,这不是赌博,是稳赚的账。
程维也明白,再内耗下去,只会让Uber坐收渔翁之利。内外压力下,这对死敌终于坐在谈判桌前。最后快的以100%换股的方式并入滴滴,新公司由滴滴主导,快的团队逐步退出核心管理层。
本来按股权结构,阿里持股比例更高,话语权该压过腾讯,可腾讯强硬要求“投票权完全对等”,不接受就终止合并。最后没办法,腾讯、阿里和滴滴管理层各拿一部分董事会席位。马云后来还不满,因为阿里本来能拿到的控制权没了——而这场博弈,也为滴滴后来脱离巨头埋下伏笔。
合并当天,UberCEO坐着私人飞机直奔中国,跟程维狮子大开口:“给我新公司40%股份,不然接着打。”程维哪肯认怂,新的烧钱大战又开始了。
2015年3月,Uber先动手,快车价格直降30%,滴滴立马跟进,宣布补贴10亿,还接连上线顺风车、公交、代驾业务,想从多方位压制Uber。
Uber也不含糊,2015年上半年在中国狂烧10亿美金——5公里路程,乘客只花两三块,司机却能拿15到25块,差价全由Uber兜底;司机一周跑满80单,还能拿7000块奖励,光奖金就能月入两万八。到9月,Uber在核心城市的专车份额冲到35%,可这份额水分很大——有人建刷单群,淘宝甚至能买Uber虚拟账户,反复领新人补贴。
更要命的是,滴滴有微信、支付宝两个支付入口,Uber却只能绑银行卡;腾讯还封了Uber的微信客服号,用户想投诉都找不到门路。滴滴还玩起“围魏救赵”——知道Uber靠全球利润补贴中国,就砸1亿美元给Uber的美国对手Lyft,又投资东南亚的Grab、印度的Ola Cabs,在Uber的“后院”放火。
真正的转折点在资本端。2015年5月到2016年6月,滴滴融了86亿美元,估值冲到338亿美元;而Uber中国只拿到21亿,弹药明显不足。
更关键的是,滴滴和Uber背后有一群共同投资人——再烧下去就是“左右手互搏”,亏的都是自己的钱。加上Uber全球正准备上市,中国区的亏损成了拖油瓶,董事会下了死命令:必须止损。
最后还是共同投资人软银出面撮合,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滴滴这边谈的是柳青,Uber中国区负责人是柳传志的侄女柳甄,姐妹俩在谈判桌前握手定局:滴滴收购Uber中国,Uber全球拿滴滴部分股权,双方CEO互进对方董事会。这场打遍中国的大战,以“合”收尾。
合并Uber中国后,滴滴成了BAT共同持股的公司——百度因为投了Uber,顺理成章成了滴滴股东。可很少有人注意,早在合并前两个月,程维就布下了脱离巨头的第一颗棋:找软银融资。
程维选软银,就是算准了它的逻辑——只给钱,不插手运营。2016年6月,滴滴敲定45亿美元融资,软银入局后,腾讯、阿里的股份被稀释,滴滴管理层趁机搞了持股平台,还签了一致行动协议。阿里、腾讯虽然不爽,可软银成了第三股力量,还明确不掺和内斗,两大巨头只能看着滴滴收拢权力。
合并Uber中国时,Uber拿了滴滴部分股份,软银又恰到好处地增持,顺势坐上第二大股东的位置。到2017年,软银又联合其他资本给滴滴砸了55亿美元,还主动把部分投票权委托给滴滴管理层。
那时阿里急需资金回血,软银提出接盘,阿里干脆卖了滴滴5%的股份套现——滴滴没挽留,因为它要的就是巨头逐步退出。
2018年,软银从二级市场持续收购滴滴股份,成了第一大股东,却依旧不干涉运营,连董事会席位都没多要。腾讯没像阿里那样卖股,可新融资发了新股,它的股份也被摊薄。
业务上,滴滴也在悄悄“断奶”。2017年靠顺风车、代驾积累独立用户,减少对微信入口的依赖;2018年上线滴滴支付,用补贴引导用户绑卡,不再单靠支付宝、微信支付。阿里看着自己的支付入口被抢,可股权和投票权都不占优,只能眼睁睁看着。
2021年上市前,滴滴放出最后一张牌:引入AB股制度,管理层手里的股份“一股顶十股”。最后程维和柳青加起来握了六成投票权,远超软银、Uber这两大股东。
到这时,不管腾讯想推微信支付独家合作,还是阿里想让滴滴多接支付宝入口,只要管理层不点头,都是白搭。滴滴终于不再是巨头的“棋子”,成了互联网大厂里少有的“自己说了算”的公司。
可这场靠资本堆起来的胜利,终究藏着隐患。2018年滴滴想借垄断上市,却因为两起司机杀人案被监管盯上,不仅错过了上市黄金期,还砍掉了最赚钱的顺风车业务。2021年滴滴偷偷赴美上市,刚敲钟就因泄露用户隐私被七部门联合调查,APP下架,罚款80多亿,市值从800亿美元跌到110亿。
趁这个空档,新玩家又杀了进来:曹操出行靠车企背景抢合规运力;华为借流量和技术插足网约车;腾讯给美团打车开放微信入口;阿里加大对高德打车的扶持。等滴滴整改回归,市场份额已经从九成多掉到七成。
回头看,当年腾讯扶滴滴、阿里扶快的,根本不是为了网约车市场——他们真正抢的是支付入口。滴滴敢跟老东家叫板,也因为它清楚自己只是巨头博弈的“排头兵”。
可当滴滴真的脱离掌控,却发现资本催熟的果子,终究要面对监管和市场的考验。这场烧光三百亿的大战,没有真正的赢家,只留下一个依旧在变的网约车江湖。
来源:文盲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