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平广记_187_卷三十五·神仙三十五_1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04:09 1

摘要:成真人者,不知其名,亦不知所自。唐开元(713年12月至741年12月。)末,有中使自岭外回,谒金天庙(西岳华山的神庙,唐代封西岳神为“金天王”,故称。),奠祝(祭祀活动中通过供奉祭品表达追思与祈愿的仪式)既毕,戏问巫曰:“大王在否?”对曰:“不在。”中使讶其

成真人者,不知其名,亦不知所自。唐开元(713年12月至741年12月。)末,有中使自岭外回,谒金天庙(西岳华山的神庙,唐代封西岳神为“金天王”,故称。),奠祝(祭祀活动中通过供奉祭品表达追思与祈愿的仪式)既毕,戏问巫曰:“大王在否?”对曰:“不在。”中使讶其所答,乃诘之曰:“大王何往而云不在?”巫曰:“关外三十里迎成真人耳。”中使遽令人于关候之。有一道士,弊衣负布囊,自关外(指潼关以东地区,唐代以潼关为京师屏障,“关外”即关东。)来。问之姓成,延(聘请;邀请)于传舍(驿站所设供行人休息的房舍。盖所以供驿长,驿夫,以及往来官吏,休息食宿之地也。(参考黄现璠著:《唐代社会概略》)“传舍”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它最初是战国时贵族供门下食客食宿的地方,当时客有上、中、下之分,舍也相应分为传舍、幸舍、代舍。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 ,《史记·孟尝君列传》也有“冯欢(驩 [huān]的通假字,又名冯谖[xuān])见孟尝君,孟尝君先置之传舍,食无鱼;复迁之幸舍,食有鱼;又迁之代舍,出有舆矣”的描述,这些都表明传舍在战国时期就已作为特定的场所存在,用于安置食客。),问以所习,皆不对。以驿骑载之到京,馆于私第,密以其事奏焉。

成真人,不知其名字,也不知其来历。唐玄宗开元末年,有位宦官从岭外返回京城,途中拜谒西岳华山的神庙“金天庙”。祭祀祝祷完毕后,他玩笑地问巫师:“大王在庙中吗?”巫师答道:“不在。”宦官对巫师的回答感到惊讶,追问说:“大王去了哪里?为何说不在?”巫师说:“大王到关外三十里处迎接成真人去了。”宦官立刻派人到关外等候。果然见到一位道士,身穿破衣、背着布囊从关外走来。询问后知其姓成,便将他请到驿馆,问其所修习的道法,道士皆不回答。宦官用驿马将他载到京城,安置在自己家中,并秘密将此事奏报玄宗。

玄宗大异之,召入内殿,馆于蓬莱院,诏问道术及所修之事,皆拱默不能对,沉真(沉着稳重、追求真实)朴略(“朴略”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贾谊传》中,原文是“朴略少言” 。在古代,人们对于言行举止的要求较高,注重言行的矜持和克制,而“朴略”则强调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态度应该真实、直率,不做作。)而已。半岁余,恳求归山。既无所访问,亦听其所适,自内殿挈布囊徐行而去。见者咸笑焉。所司扫洒其居,改张帏幕,见壁上题曰:“蜀路南行,燕师北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其军队从范阳(今北京)南下,故称“燕师北至”。)。本拟白日升天,且看黑龙饮渭(黑龙象征北方叛乱势力(安禄山为胡人,据燕地起兵),渭水代指长安;喻指叛军攻入京师。)。”其字刮洗愈明。以事上闻。上默然良久,颇亦追思之。其后禄山起燕,圣驾幸蜀,皆如其谶[chèn](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出《仙传拾遗》)

玄宗大为惊异,将道士召入内殿,安置在蓬莱院居住,下诏询问其道术及修行之事,道士皆拱手沉默不答,只显出一副沉静质朴之态。半年多后,他恳求回归山林。玄宗见问不出什么,便允准他自行离去。道士于是从内殿提着布囊缓步离去,见到他的人都嘲笑他。事后,宫人打扫其住所,更换帷幔时,见壁上题有一首诗:“蜀路南行,燕师北至。本拟白日升天,且看黑龙饮渭。”字迹越刮洗越清晰。官吏将此事奏报玄宗,玄宗默然沉思良久,颇为追念道士。后来安禄山(胡人,据燕地起兵)叛乱,玄宗驾幸蜀地避难,皆如道士诗中所预言。

白日升天是道教中最高的成就之一,指得道之人肉身直接飞升天界。在这里,它隐喻着唐玄宗统治下开元盛世的极致辉煌,以及玄宗本人对道教长生术的痴迷追求。玄宗晚年沉溺于享乐和求仙,宫廷中充满了道教方士,他确实有过“白日升天”的幻想。

黑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黑色往往象征北方、战争、杀戮和不祥。“龙”通常指代帝王,但这里用的是“黑龙”,特指来自北方的、反叛的、非正统的武力。它明确指向了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安禄山是胡人,其根据地范阳(今北京)在唐朝的东北方,他起兵反叛,正是一条来自北方的“恶龙”。饮渭: “渭”指渭河,是流经长安城的主要河流,是京畿地区的象征。“饮”在这里是侵略、吞噬、践踏的意思。“饮渭”就是指叛军攻陷长安,在帝都肆意横行。

“本拟白日升天,且看黑龙饮渭”可理解为:(朝廷/国家)本来正处于鼎盛时期,皇帝也醉心于求仙得道,仿佛即将达到永恒的极乐仙境。(但是)你们将会看到,来自北方的叛乱之龙(安禄山)将攻入京城长安,践踏帝国的心脏。

张大千 成道士图人物画

华山之名,最早现于《山海经》与《禹贡》,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山”之名便已存在。

《水经·渭水注》记载:“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鉴于古之“花”“华”通用,故而“华山”实则为“花山”。《白虎通义》亦载:“西方为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

华山被称作“西岳”,且与东岳泰山并称,此说法最早见于《尔雅·释山》。据传,因平王东迁(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周幽王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雒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华山处于东周王国之西,所以被称为“西岳”。秦帝国定都咸阳,西汉帝国定都长安,二者皆位于华山之西,因此华山彼时不再被称作“西岳”。直至东汉建立,华山才再度恢复“西岳”之称,且沿用至今。

西岳庙(金天庙):一位从“国家守护神”到“历史老爷爷”的奇幻旅程

西岳庙

想象一下,在陕西华山脚下,有一座活了快两千岁的“老神仙”——西岳庙。它有过好几个名字,最威风的一个叫“金天庙”。它的故事,可不是普通庙宇的故事,而是一部和中国历朝历代皇帝们手拉手写成的“国家日记”。

汉代——诞生记,汉武帝的“神仙分公司”

这位老爷爷的出生证,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给办的。那时候的汉武帝,一心想和神仙做朋友,求个长生不老。他巡游到华山,觉得这地方仙气飘飘,立马下令盖了一座“集灵宫”,这就是西岳庙最早的前身。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汉武帝为了“对接神仙业务”而开设的“华山分公司”。后来,这个分公司搬了一次家,正式改名叫“西岳庙”,从此就在华山脚下扎下了根。(汉代,汉武帝在华山脚下创建了祭祀西岳神的第一座庙宇――集灵宫。后迁到靠近长安通往洛阳大路的今址。唐书《地理志》说迁于公元前134年――前132年(汉武帝元光初年);也有人说它迁建于220年(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还有的说它迁于454年(北魏文成帝兴光年间)。)

唐代——升职记,唐玄宗封它当“天王”

时间嗖嗖地过了几百年,来到了最繁华的唐朝。当时的皇帝唐玄宗(就是和杨贵妃谈恋那位)也是个道教发烧友,尤其崇拜华山神。他觉得以前的官职太小了,配不上华山的神威,于是在公元724年,搞了个超级加封大典,正式册封华山神为“金天王”!(开元十二年(724年)冬,唐玄宗李隆基召令全国,封华山神为“金天王”,西岳庙改称为“金天王神祠”。)

“金”,是因为西方在五行里属金,配华山的地位。“天王”,那可是神仙里的顶级VIP称号,无比尊贵。从此,西岳庙就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江湖人送绰号——“金天庙” 或 “金天王庙”。这感觉就像公司里的优秀员工,突然被董事长提拔成了集团副总裁,还配了专车和金字招牌,风光无限!成真人故事,就发生在这个“金天王”最火的年代。

宋代——加薪记,宋真宗再封“顺圣帝”

到了宋朝,皇帝们也觉得唐朝给的待遇很好,得继续保持(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赵匡胤对西岳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在唐代旧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从此每年祭祀遂成定制。)。宋真宗皇帝大手一挥,在1011年,又给咱们的“金天王”升了一级,加封为“金天顺圣帝”。从“王”变成“帝”,地位又高了一截,相当于从副总裁升成了副董事长,工资待遇(祭祀的规格)又涨了。(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月,宋真宗亲自到西岳庙祭谒华山神;5月,为了给西岳神加封号,他又用“太牢三献礼”,“亲谒岳庙,群臣陪位。庙垣内外列黄麾杖,遣官分祭庙内诸神,加号岳神为‘顺圣金天王’”。)

明清——装修记,皇帝们的“五星级维护”

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们,虽然没再给华山神升官(因为“帝”已经到顶了),但他们深知这座庙宇的“国家象征”意义。于是,他们做了最重要的事——掏钱装修!

太祖洪武十年(公元 1377 年)八月,朝廷派遣宋国公冯盛与道士何公溥前往祭祀西岳。成祖永乐元年(公元 1403 年),皇帝即位之时,特遣道士曾维新祭祀西岳。永乐四年(公元 1406 年)七月,朝廷用兵之际,明成祖派遣邓金礼祭祀西岳。永乐五年(公元 1407 年),于五岳之地兴兵征伐安南,遂遣刘纯祭祀西岳。宪宗成化九年(公元 1473 年),朝廷用兵之时,亦遣使祭祀西岳。

凡遇皇帝即位之大事,皆行祭祀西岳之礼。自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武宗,乃至世宗、穆宗、怀宗等诸位帝王即位,莫不如是。

若逢自然灾害降临,祭祀西岳之举更为频繁。例如,明成祖九年(公元 1411 年)爆发疫疠;英宗正统六年(公元 1441 年)正月,边境发生地震;正统十年(公元 1445 年),陕西遭遇疫灾;宪宗成化四年(公元 1484 年),出现灾荒与地震;以及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思宗各朝所遇之大小自然灾害,朝廷均会派遣官员前往祭祀西岳。

有清一代,于西岳庙之祭祀告祷事宜,一如前明旧制,凡遇诸事,必行祭告之礼。

遇水旱之灾,则行祭祀之礼。诸如顺治十四年、康熙三十二年与三十五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四十年所罹之自然灾害,皆依例祭告。

当疆域得以廓清、叛乱悉被戡定之时,必行祭祀之仪。如康熙三十六年因寇平遣御使张鹏翮祭西岳,乾隆二十年,因成功戡定准噶尔叛乱,朝廷特遣使前往祭祀西岳;乾隆四十一年,金川之乱得以平定,亦遣使祭祀西岳。

凡遇皇帝诞辰、皇后加封尊号等事,亦必祭告西岳。例如,康熙四十二年,值皇帝“万寿五旬”之期,遣翰林院学士余志真往祭西岳;康熙五十二年,逢皇帝“万寿六旬”之庆,遣内阁学士查弼纳前往致祭。乾隆十四年,因皇太后晋上尊号,特遣使赴西岳行祭告之礼;乾隆十五年,皇太后正位中宫,遣内阁学士额登布祭祀西岳。乾隆二十七年与三十七年,值皇后诞辰且晋加徽号,于正月皆遣使前往西岳庙祭祀。

就像子孙后代精心维护祖传的老宅一样,明清两朝对西岳庙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重修和扩建。我们今天看到的宏伟格局、红墙黄瓦、那座像故宫太和殿一样气派的“灏灵殿”,基本都是明清时期留下的样子。他们保证了这位“历史老爷爷”始终保持着体面和威严。

现代——转型记,从“国家礼堂”到“历史博物馆”

1912年,中国结束了封建帝制。这意味着,再也没有皇帝会派钦差大臣来“金天庙”举行国家祭祀大典了。那么,这位退休的“老神仙”该怎么办呢?它没有消失,而是完美地转型了!它脱下了“金天王庙”的官服,换上了“西岳庙”这个更古老、更朴素的名字,有了一份新工作——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当我们去买票参观时,就是在阅读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那些皇帝立的石碑、那些宏伟的大殿、那些古老的古树,都在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从汉武大帝到开元盛世,再到明清岁月的漫长故事。它从一座守卫王朝的“国家神殿”,变成了向我们所有人微笑的“历史老爷爷”,把它见证过的所有风云变幻,都娓娓道来。

所以,“金天庙”这个名字,是它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一个职称。而“西岳庙”,是它出生时的本名,也是它退休后,我们最亲切的称呼。

短篇小说《哑真人》

大唐开元末年的一个黄昏,岭南道通往京师的官道上,一支队伍正在暮色中缓行。为首的宦官王承恩眯着眼,任由马车颠簸。他刚从南海郡督造珍珠贡品回京,怀里揣着一盒龙眼大的明珠,心里盘算着如何献给玄宗皇帝和武惠妃。

“监军,前面就是华州了,可要在金天庙歇脚?”护卫统领策马近前问道。

王承恩睁开眼:“金天庙?就是那个据说求签很灵的西岳神庙?”

“正是。过往商旅都说,金天庙的巫祝能通神,所言无不应验。”

王承恩摸了摸怀中的明珠,沉吟道:“那就去上炷香,求个平安。”

金天庙坐落在华山北麓,殿宇巍峨,香火鼎盛。王承恩沐浴更衣后,恭敬地在金天王神像前献上贡香,默默祈祷此行顺利,早日返京。

祭祀完毕,他见一旁的老巫祝闭目静坐,心生好奇,半开玩笑地问道:“巫祝,大王今日在庙中否?”

老巫祝眼皮未抬,淡然答道:“不在。”

王承恩一愣。他走南闯北,见过的庙宇无数,从未听过神明不在庙中的说法。他追问道:“大王乃一方尊神,不在庙中享受香火,能去何处?”

“至关外三十里,迎成真人耳。”巫祝依旧闭目,语气平淡。

王承恩心中大惊。他身为宫中内侍,深知“真人”二字在当朝的分量。玄宗皇帝尊崇道教,封了数位在世修道士为“真人”,皆以国师礼待之。如今竟有神明亲自出关三十里相迎的“真人”,该是何等人物?

他立刻命护卫快马加鞭,赶往三十里外的关隘等候,若有姓成的道士,务必恭敬请回。

潼关之外,古道西风。护卫们守了整整一日,眼看日头偏西,却连个道士的影子都没见到。

“头儿,那巫祝怕是信口开河吧?这都快天黑了。”一个年轻护卫抱怨道。

护卫统领李岩也是满腹疑虑,却不敢违命:“再等等,监军有令,等到明日清晨。”

正说话间,远处缓缓走来一人。那人身着破旧道袍,背上负着一个打了补丁的布囊,步履从容,看似走得不快,却转眼间已到近前。

李岩忙上前拱手:“道长请留步。敢问道长尊姓?”

道士抬眼,目光清澈如水:“贫道姓成。”

李岩心中一凛,仔细打量这道士。见他约莫四十上下年纪,面容普通,身形清瘦,除了那双过于明亮的眼睛,全无半点异人风采。

“成真人安好!我等奉王监军之命,已在此恭候多时。”李岩恭敬道。

道士微微一笑:“贫道一介游方之人,不敢称真人。诸位等候贫道,所为何事?”

监军欲请真人至驿馆一叙,望真人不弃。”

道士并未推辞,点头道:“既是有缘,便走一遭罢。”

当晚,王承恩在驿馆设素宴款待。他细细观察这位成真人,见他吃相平常,言谈朴实,问及道法修行,皆笑而不答。王承恩心中疑惑,若非巫祝之言应验,他几乎要以为这不过是个普通游方道士。

“真人欲往何处?”王承恩试探道。

“随心而行,无处不可往。”道士答得玄妙。

王承恩思忖片刻,决定带他回京。无论此人是否真有道行,献给皇上总是一件奇事。他吩咐备好马车,明日一同返京。

次日清晨,众人准备启程时,却见成真人已站在驿馆门外,布囊负背。

“真人请上车。”王承恩亲自掀开车帘。

成真人却摇头:“贫道习惯步行,监军自便。”

王承恩再三劝说无用,只得命车队缓行。奇怪的是,无论车队快慢,成真人总在不远处跟着,步伐从容,不见疲态。一日下来,竟走了六十余里。

长安城,大明宫。

玄宗李隆基看着王承恩的密奏,饶有兴趣地挑眉:“神明亲迎的成真人?有意思。宣他明日蓬莱院见驾。”

次日,玄宗在蓬莱院偏殿见到了成真人。这道士进殿不拜,只微微躬身,道:“山野之人,见过陛下。”

左右侍卫欲呵斥,被玄宗挥手制止。他仔细打量成真人,见其貌不扬,气质却沉静如深潭,不由得想起当年司马承祯入宫时的风采。

朕闻真人道法高深,竟得金天王亲迎,不知修的是何道术?”玄宗和颜问道。

成真人拱手:“贫道无知无识,不敢妄谈道术。”

玄宗又问长生久视之道,成真人仍答:“不知。”

一连数问,皆得“不知”或默然不答。玄宗心中不悦,却碍于身份,未便发作,只命人安排成真人在蓬莱院住下,好生款待。

成真人在蓬莱院一住便是半年。这期间,他每日或在院中静坐,或在太液池边观鱼,不与任何人交谈。宫女太监们起初对他充满好奇,后来见他终日沉默,也渐渐失了兴趣,私下称他“哑道人”。

唯有玄宗不曾完全死心,偶尔会来院中与他一同品茶静坐。奇怪的是,每当与成真人对坐时,玄宗总觉心神宁静,连日来为朝政烦忧的躁郁之气一扫而空。但他一问及道法,成真人便恢复沉默。

这日,成真人突然主动求见玄宗。

“陛下,贫道欲归山了。”

玄宗看着他,半年来第一次听他主动开口,竟是辞行,心中莫名有些不舍:“真人何不多住些时日?朕还有许多事情想要请教。”

成真人微微摇头:“缘至则来,缘尽则去。陛下保重。”

玄宗知强留无益,赐金帛皆被拒,只得允准。

成真人离去那日,没有惊动任何人。他依旧背着那个破旧布囊,从容走出蓬莱院,穿过重重宫门,消失在长安街头。守卫宫门的禁军见他手持特许通行的鱼符,不敢阻拦,却在他走后窃笑:“这穷道士,白在宫中住了半年,连赏钱都没捞着。”

成真人离去三日后,负责打扫蓬莱院的宫人照例进入他住过的房间。室内整洁如初,仿佛从未有人居住过。唯有西面墙壁上,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墨迹。

“蜀路南行,燕师北至。本拟白日升天,且看黑龙饮渭。”

宫人急忙上报。内侍监派人清洗,不料水洗之后,字迹反而更加清晰,如嵌入壁中。内侍监不敢隐瞒,只得奏报玄宗。

玄宗亲临蓬莱院,看着壁上诗句,默念数遍,心中忽感不安。

“蜀路南行...燕师北至...”他喃喃道,“蜀路南行,莫非指朕有入蜀之日?燕师北至...燕地之师,难道是...”

他不敢再想,问左右:“这字迹何时所题?可有人见过成真人题字?”

众人皆摇头。这墙壁昨日尚洁白如新,一夜之间便多了这四句诗,实在诡异。

玄宗命人用石灰覆盖,不料次日石灰剥落,字迹再现;又命工匠铲去墙面重砌,新墙砌成后,同样的字迹又慢慢浮现出来,如从墙内渗出。

宫中哗然,皆言成真人是真仙下凡,留下预言。玄宗心中骇然,追悔当日未将成真人留下。他密令心腹暗访成真人下落,却如石沉大海,再无消息。

时日一久,此事渐被淡忘。唯有那面墙被帷幔重重遮盖,不再让人观看。

天宝十四年冬,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铁骑自北而下,如黑龙出洞,势不可挡。

“燕师北至...”玄宗在勤政楼上面如死灰,终于明白了那句谶言的含义。

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逃离长安,队伍行至马嵬坡,六军不发,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被迫自尽。血雨腥风中,玄宗不得不决定:“去蜀中暂避锋芒。”

“蜀路南行...”车驾中的玄宗苦笑,成真人的预言一一应验。

而在已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安禄山在太极宫登基,自称大燕皇帝。是夜,他大宴群臣于渭水之滨,命人以金杯舀渭水畅饮,笑道:“朕今日便是黑龙饮渭!”

席间有降唐旧臣听闻,想起宫中流传的谶言,心中骇然。

安史之乱平定后,玄宗自蜀中返回长安,已是太上皇之身。他重游蓬莱院,揭开那面墙的帷幔,字迹依旧清晰如昨。

“朕本拟开元盛世,可致天下太平,朕亦能白日飞升,成就仙业。却不料黑龙饮渭,山河破碎...”老迈的玄宗抚墙长叹,“成真人早已预见今日,为何不明言警示朕?”

一旁的老太监低声道:“大家,当年成真人临行前,曾与奴婢说过一句话。”

玄宗猛然转身:“什么话?为何不早报?”

“大家恕罪!当时奴婢只当是寻常道别,未解其意。”老太监跪地,“成真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明月何曾照旧人。’”

玄宗怔住,反复咀嚼这两句诗,忽然老泪纵横:“朕明白了...他不是不肯明言,是天机不可泄露啊...”

此后,玄宗多方派人寻访成真人踪迹,终无所获。唯有那四句谶言,被史官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而民间传说中,成真人的故事却有了不同的版本。有人说他西行至昆仑,拜谒西王母去了;有人说他东渡大海,寻访蓬莱仙岛;还有人说,他其实一直隐居于华山深处,偶尔会化身普通道士,下山点化有缘人。

华州一带的百姓则坚信,每逢月圆之夜,金天庙外常有仙乐飘飘,那是金天王又在迎接成真人前来论道了。而若有心人细看庙中壁画,会发现金天王神像旁,不知何时多了一个负着布囊的普通道士,眉眼淡然,仿佛看尽了人间沧桑。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