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抓材料主旨有妙招,转折词后藏答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20:49 1

摘要:高考历史选择题中,材料型题目占比越来越高,很多同学因找不到材料主旨而频频失分——要么逐字逐句精读材料却抓不住重点,要么被材料中的无关信息干扰,导致无法匹配正确选项。其实,材料的主旨往往隐藏在“转折词”之后,像“但”“然而”“却”“不过”这类词语,就像“路标”一

高考历史选择题中,材料型题目占比越来越高,很多同学因找不到材料主旨而频频失分——要么逐字逐句精读材料却抓不住重点,要么被材料中的无关信息干扰,导致无法匹配正确选项。其实,材料的主旨往往隐藏在“转折词”之后,像“但”“然而”“却”“不过”这类词语,就像“路标”一样,提示着材料观点的转变,而答案大多围绕转折后的核心内容展开。掌握“抓转折词、析转折后内容”的解题方法,能快速锁定材料主旨,提升答题准确率。本文将详细讲解如何通过转折词抓材料主旨、实战案例及应用技巧,帮你轻松攻克材料型选择题。

高考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多为历史文献节选、学者观点、统计数据解读等,其表述往往遵循“铺垫+转折+观点”的逻辑结构。

“转折词”之前的内容通常是背景介绍、现象描述或他人观点,起到“铺垫”作用;而转折词之后的内容,才是材料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态度或结论。例如材料:“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继续发展,手工业技艺精湛,但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逐渐中断,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这里“但”之前是明清经济发展的铺垫,转折后“闭关锁国导致与世界联系中断、错失机遇”才是材料的主旨。

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围绕转折后的主旨内容设计正确答案,而干扰选项多来自转折前的铺垫信息。因此,抓住转折词,就能快速跳过无关内容,直击材料核心,避免被铺垫信息误导。

高考历史材料中常见的转折词可分为三类,熟悉这些转折词能帮助你快速定位:

这类转折词最直接,明确提示观点转变,是材料主旨的高频考点。例如材料:“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然而这些企业多采用封建衙门式管理,效率低下,最终难以实现自强目标。”“然而”前介绍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的背景,转折后“管理落后、效率低下、难实现自强”是材料对洋务运动军事工业的核心评价,答案大概率围绕这一评价展开。

这类转折词先让步承认某一事实,再通过转折提出核心观点,常见句式为“尽管/虽然A,但是B”,重点在B。例如材料:“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存在绝对化倾向,但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尽管”后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转折后“动摇封建思想、促进思想解放”是材料强调的主要作用,正确选项会突出这一积极影响。

这类转折词较为隐蔽,看似陈述事实,实则暗含与前文的对比或观点转变。例如材料:“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帝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其实辛亥革命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其实”前是他人的片面观点,转折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是材料补充的核心内容,也是答案的关键方向。

使用转折词抓材料主旨,可遵循“划转折词—析转折后内容—匹配选项”三步流程,确保解题高效准确:

拿到材料题后,不要逐字精读,先快速扫描材料,用铅笔圈画出“但”“然而”“却”“实际上”等转折词。这一步要在5秒内完成,目的是快速定位材料的“观点转折点”。

重点阅读转折词之后的内容,忽略转折前的铺垫信息,提炼出材料的核心观点或结论。例如材料:“唐朝前期,科举制以明经、进士科为主,录取人数较少,但到了宋朝,科举制录取名额大幅增加,糊名、誊录制度推行,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转折词“但”后内容的主旨是“宋朝科举制录取名额增加、制度完善,地位提升”。

将提炼的材料主旨与选项对比,选择与主旨最契合的选项。干扰选项多来自转折前的内容或与主旨无关的表述,可直接排除。例如上述材料对应的题目:“材料主要说明宋朝科举制?A. 以明经、进士科为主 B. 录取人数较少 C. 制度完善且地位提升 D. 是唐朝科举制的延续”。根据主旨,C项正确,A、B项来自转折前的唐朝科举制信息,D项与主旨不符,均可排除。

结合高考真题,演示“抓转折词定主旨”的解题过程:

真题例题1

材料:“传统观点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珍妮纺纱机发明,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工业革命的萌芽早在17世纪末就已出现,当时的手工工场技术积累为后来的机器发明奠定了基础。”题目:材料主要反映了?A. 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B. 传统观点完全错误 C. 工业革命的萌芽出现时间存在争议 D. 手工工场技术积累不重要

解题流程: ①划转折词:圈画“但”; ②析转折后内容:主旨是“学者提出工业革命萌芽在17世纪末出现,手工工场技术积累奠定基础”,核心是“工业革命萌芽出现时间有不同观点”; ③匹配选项:C项与主旨契合;A项来自转折前传统观点,B项“完全错误”绝对化,D项与转折后内容相悖,排除A、B、D,选C。

真题例题2

材料:“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题目:材料强调辛亥革命的?A. 积极影响 B. 历史局限性 C. 根本原因 D. 爆发背景

解题流程: ①划转折词:圈画“尽管”“但”; ②析转折后内容:主旨是“革命果实被窃,社会性质未变”,核心是辛亥革命的不足; ③匹配选项:B项“历史局限性”符合主旨;A项对应转折前内容,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C、D,选B。

在使用转折词法解题时,需注意以下两点,避免陷入误区:

1. 材料无转折词时,抓“总结性语句”:若材料中没有明显转折词,主旨通常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的总结性语句中。例如材料:“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从春秋战国的铁犁牛耕,到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再到宋朝的秧马,这些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主旨在结尾“生产工具改进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需直接提炼总结句。

2. 勿断章取义,结合整体理解转折后内容:转折后内容需结合材料语境理解,不能孤立看待。例如材料:“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转折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重农抑商政策压制”,选项若仅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未提及原因,需结合主旨判断是否全面。

高考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核心是“抓主旨”,而转折词就是打开主旨大门的“钥匙”。通过“划转折词—析转折后内容—匹配选项”的三步法,能快速跳过干扰信息,精准锁定材料核心,大幅提升解题效率和准确率。在平时练习中,要养成“先找转折词”的审题习惯,熟悉不同类型转折词的特点,同时结合材料整体语境理解主旨。记住,材料再长,主旨往往就在转折词之后,掌握这一技巧,你会发现材料型选择题不再难,轻松拿下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高分!

来源:落尘乐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