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泽鸿谈未来医院建设:在创新与务实中寻找平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19:14 1

摘要:医疗行业正处在变革加速期,医院建设如何跟上技术迭代的脚步,又始终守得住人文关怀的初心?这是很多医院管理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泽鸿,用他在医院建设一线的实践与思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广告

医疗行业正处在变革加速期,医院建设如何跟上技术迭代的脚步,又始终守得住人文关怀的初心?这是很多医院管理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泽鸿,用他在医院建设一线的实践与思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张泽鸿

现任职务: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社会兼职:

中国医院协会后勤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医院协会常务理事;

天津医院协会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医院协会医务社工与志愿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卫生后勤管理协会副会长。

作为医院建设领域的青年管理者代表,近日,筑医台融媒体围绕 “未来医院建设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智慧” 这一主题,与他展开深入对话。从未来医院物理空间的规划,到智能技术在基建、后勤场景的落地,再到管理者如何突破认知局限、提升核心能力,他的分享既有前沿视角,又充满务实思考,或许能为更多医院基建管理者带来启发。

未来医院的三重形态:实体医院、互联网医院、数字孪生医院

“传统医院的物理壁垒确实在被打破,但实体医院的核心价值,永远不会被替代。” 聊起未来医院的形态变化,张泽鸿的观点很明确。在他看来,未来医院不是单一模式的更新换代,而是三种形态相互交织、协同发展的整合式格局 —— 实体医院作为核心诊疗载体,互联网医院打破时空限制,数字孪生医院实现疾病提前预防,三者共同构成完整的医疗服务生态。

“实体医院是医疗服务的‘主战场’,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患者在这个物理空间里,享受到更顺畅、更高效的服务。” 张泽鸿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改扩建项目为例,提到了泌尿系统疾病诊疗中心的 “一站式” 设计:从患者接诊、治疗、检查,到术后随访,整个流程都在同一诊疗单元内完成,患者不用在各个楼层之间来回奔波。

而互联网医院,则是实体服务的延伸,通过术后健康指导、疾病知识科普,再结合大数据分析给出健康预警,“形成从诊疗到预防的立体闭环,这才是对患者真正负责的医疗模式。”

在张泽鸿眼中,数字孪生医院的价值,更是未来医疗的 “关键增量”。“这些年我们积累了大量患者数据,把这些数据整合起来,用云计算和 AI 做分析,完全有能力实现疾病的提前预防。” 他介绍,医院正在依托云技术搭建数字孪生系统,未来不仅能模拟诊疗场景、辅助医生做决策,还能通过数据分析预判患者的健康风险,推动医疗从 “治病” 向 “治未病” 转变。

谈到空间设计,张泽鸿特别强调 “弹性适配” 的重要性。“学科发展是动态的,要为以后的学科扩容预留空间。” 医院正在推进的三期改扩建工程,就严格遵循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的原则:先期建成的科教综合楼,已经提升了老年病、感染重症等学科的诊疗能力;后续门诊住院综合楼和主楼联动后,还将打造国内领先的泌尿肾病诊疗中心。这种模块化的建设思路,让医院空间像 “乐高积木” 一样能灵活调整,始终跟得上学科发展的需求。

更让人感受到温度的,是医院 “两轴一带” 的规划理念。“医院不只是治病的地方,更应该是能疗愈心灵的空间。” 张泽鸿解释,“文化轴” 上布局了健康讲堂、音乐疗愈区,传递人文关怀;“效率轴” 依托智能物流系统,保障医患运转高效;“绿轴” 以中心天井和绿化庭院为核心,给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了生态化的休憩空间,“就是想让白墙白瓦的病房里多些生机,让就医过程少些焦虑,这样的医院才更有生命力。”

智能技术落地:从基建到后勤,以务实思维破解现实难题

“聊智能技术,别总盯着‘高大上’的概念,关键要看它能不能真正解决医院的痛点。”在智能技术应用这件事上,张泽鸿一直保持着务实的态度 —— 不管是基建环节的技术赋能,还是后勤领域的数智化升级,所有动作都围绕 “提质降本增效” 这个核心目标展开。

1.基建与后勤:智能技术的务实落地场景

在基建领域,BIM 技术数字孪生的应用,让施工和后期管理都变得更精准。“我们用 BIM 做管综施工模拟的时候,提前发现了很多设计阶段没注意到的矛盾点,比如管线排布冲突,提前改了设计,就避免了施工的时候反复拆改,成本控制效果很明显。” 张泽鸿说,医院还通过 5G 和物联网技术,搭建了 “数字孪生楼宇” 系统,在平台上就能实时看到医院的运行状态,“设备有没有异常、能耗是不是超标,一眼就能看出来,管理效率比以前高多了。”

不仅如此,绿色节能的理念,也贯穿了基建的全过程。项目引入了高效站房、空气源热泵以及光伏等绿色能源技术,从源头降低基础能耗;依托 BIM 技术搭建的 “医院驾驶舱” 系统,实现了后勤管理的可视化、智能化,能持续优化能源使用效率。“节能减排不是短期的面子工程,而是长期运营的成本优势,所以我们从设计阶段就把这件事做扎实了。”

后勤领域的智能化升级,更让张泽鸿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技术带来的改变。“老院区以前全靠人力运输物资,药品、耗材这些,都得靠人送、靠车推,一年光人力成本就要上千万,而且效率低,还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院在新楼设计之初,就规划了一套完整的智能物流体系 —— 箱式物流、气动物流、物流机器人,甚至无人机的应用都考虑到了,覆盖了不同类型物资的传输需求。同时还打通了新老院区的物流通道,实现了物资全流程自动化传输。“现在物流效率提上来了,人力成本降下去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也减少了,这就是技术解决真问题的价值。”

2.理性施策:让智能技术适配医院实际需求

在智能技术落地的过程中,张泽鸿特别提醒,要避免 “盲目跟风”,必须从多个维度做好统筹规划。“首先得把需求和成本效益的账算明白,不管是投入建设还是改造,都得先把需求和效益分析透,不能脑子一热就投资,也不能仓促做决策。” 他强调,前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确保投入和产出相匹配,“不是所有新技术都适合自己医院,比如老楼改造,成本本来就高,先上气动物流这种‘小投入、快见效’的项目,就比一步到位上轨道物流更稳妥。”

他不建议 “一步到位”,核心原因在于技术迭代快,而且不同医院的需求也有差异。“现在的技术虽然先进,但更新换代太快了,实施的时候要分步推进,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追求大而全,选当下最适配自己医院的技术就好。”

此外,技术的标准化和兼容性也很关键。“要关注标准化和兼容性的关系,确保选的技术符合现有行业标准。” 他解释,行业标准更新得快,技术和标准的匹配度,直接影响后期的管理运营,“别选那种技术看着先进,但标准还不成熟的,不然后期运维的时候,只会添更多麻烦。”

技术落地之后,人的作用同样重要。“得加强人员培训,毕竟技术最终还是要靠人来运维的。” 张泽鸿表示,应用新技术的时候,一定要围绕技术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把后期的运维保养做到位,“这样才能减少后期的持续投入,让技术真正发挥作用。”

最后,他还强调了动态监测的必要性。“对新投入的技术设备,要做好动态监测、评估,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技术一直在迭代,只有密切跟踪它的使用效果,才能确保我们的投入能持续有产出。”

同时,张泽鸿也认为,管理者不能害怕 “变”。“科技发展这么快,患者的需求也在变,如果还守着老办法不放,怎么响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 在他看来,尝试新技术的过程,不仅是医院适应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在推动技术本身的迭代升级。

新一代医院管理者:避开认知陷阱,重构核心竞争力

作为行业内的青年优秀管理者,张泽鸿对新一代医院管理者的成长,有着很深刻的思考。他认为,管理者要先避开三个 “认知陷阱”,才能在变革中找准方向。

“第一个陷阱,就是经验主义带来的盲目自信。”张泽鸿坦言,自己以前也有过 “凭过往经验做决策” 的时候,后来才发现,“时代变得太快了,过去的成功经验,放到今天可能就是绊脚石。” 他提醒年轻管理者,面对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跳出经验的局限,结合当下的需求和技术趋势做判断,“不能用十年前的思路,去解决今天的医疗服务问题。”

“第二个陷阱,是脱离实践的‘信息茧房’。”张泽鸿指出,团队成员和合作厂商,往往只会反馈好的结果,会把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掩盖起来,“如果管理者不深入一线,很容易被这些‘好话’包围,最后导致决策偏离实际。有些技术听起来特别完美,落地之后才发现和临床需求完全脱节,这就是不接地气的代价。” 他建议年轻管理者,多去临床科室走走,多去施工现场看看,掌握第一手信息,“实践才是检验决策的唯一标准。”

“第三个陷阱,是求全责备的思维误区。” 张泽鸿提到,很多管理者总想着满足所有科室的需求,结果反而导致重点不突出、效率降低,“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必须学会取舍,抓住核心需求去突破。比如我们做空间规划的时候,会优先保障临床核心科室的需求,再兼顾其他功能,这样才能让资源用在刀刃上。”

避开陷阱的同时,管理者更要主动重构核心竞争力。张泽鸿认为,未来医院管理者的能力,需要围绕四个维度去提升:

一是懂医疗技术创新的 “支撑力”。“管理者不一定非要做临床,但必须知道临床需要什么。” 他解释,只有了解诊疗技术的发展趋势,才能为学科建设提供精准的支撑,“比如我们规划泌尿肾病诊疗中心的时候,提前预留了微创手术设备的安装空间,这就是对技术发展的预判,也是管理服务临床的具体体现。”

二是善运营管理的 “经营力”。“公立医院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付费方式在变,成本控制也越来越严,不懂运营,就抓不住管理的核心。” 张泽鸿强调,管理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比如我们通过数字化分析,优化了设备的维护周期,延长了设备的高效使用年限,这就是运营思维带来的实际效益。”

三是站在患者视角的 “服务力”。“医疗服务的核心是患者,管理者要跳出单纯的‘管理思维’,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关注患者体验。” 张泽鸿举了个例子,以前导诊的工作只是 “指路”,告诉患者哪个科室在什么地方、哪个检查在哪个楼层;现在则要提供 “一站式” 服务,从预约挂号到取药,全程引导患者,“患者的需求在变,我们的服务模式也得跟着变,让就医过程更便捷、更有温度。”

四是持续学习的 “适应力” 与人文关怀的 “软实力”。“新技术层出不穷,不主动学习,很快就会被淘汰;而医院终究是治病救人的地方,没有人文关怀,再先进的设备也会显得冰冷。” 张泽鸿认为,管理者既要不断学习 AI、大数据等新技术,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也要重视医院人文氛围的营造,“比如我们打造音乐疗愈区、绿化庭院,就是希望用人文关怀温暖患者,这也是医院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对未来医院形态的构想,到智能技术的务实落地,再到管理者的能力重构,张泽鸿的所有探索,都围绕着一个核心 ——“以患者为中心”。正如他所说:“所有创新,最终都是为了让患者看得舒心、医得放心,让医护人员工作得顺心。未来医院的建设,从来不是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对医疗初心的不断回归,这才是医院该有的样子。

采编:筑医台融媒体 丁金蕊

广告

加入医建同行社群

请备注姓名+行业

筑医台10-11月精彩活动速览

01 10.17-18 天津

02 10.17-19 滁州

03 10.24-26 上海

04 11.7-9 内蒙古·呼和浩特

05 11.7-9 广西·南宁

06 11月 北京

……

筑医台融媒体 · 传播矩阵

来源:筑医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