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香漫城的金秋时节,古城扬州迎来了一场教育界的盛会——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换届大会。近5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深化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育人合力,碰撞思想,交流智慧
桂香漫城的金秋时节,古城扬州迎来了一场教育界的盛会——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换届大会。近5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深化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育人合力,碰撞思想,交流智慧。
学术年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此次会议中,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辑徐光当选本届专委会副秘书长并参与主持分论坛,这本身即是教育界对专业出版机构在协同育人体系中重要价值的认可。徐光副总编辑与现场嘉宾就“区域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的实践创新”等核心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辑徐光主持分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作为年会重要的实践参观点,扬州市校家社协同育人基地内,“科学家教 文明家风”主题橱窗前吸引了众多参会嘉宾驻足。橱窗内,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以下简称《解读》)一书居于醒目位置。这本书不仅是新华出版社在政策解读类教育内容上的核心成果展示,更与基地致力于推广科学家庭教育的实践场景精准契合,无声地诉说着专业出版如何将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转化为家庭可理解、可操作的“家教指南”,体现了出版连接政策与民众的桥梁作用。
参会嘉宾在扬州市校家社协同育人基地参观“科学家教 文明家风”主题橱窗,新华出版社的图书居于醒目位置。
一、 坚守文化使命,夯实协同育人的价值底座
四十余载风雨兼程,新华出版社始终牢记新华出版人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与时代责任。在社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战略引领下,尤其是匡乐成社长明确提出“新华出版社是新华社的出版社,出版界的新华社”的职责定位后,进一步强化了“政治引领与价值塑造”这一最核心、最独特的价值。这一理念深刻贯穿于其教育出版实践中:在“校家社协同育人”这一宏大命题中,新华出版社致力于确保从学校到家庭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是同源、同向、同频的,这为形成育人合力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共识”与“价值底座”。基于此,出版社高度重视教育政策解读、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等关键领域的选题策划与出版工作,构建起一个覆盖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与素养培育的立体化、多层次教育出版矩阵。
1.精准解读政策,引领协同育人方向
新华出版社善于把握重大教育政策出台的契机,快速响应,深度融入协同育人的实践场景,实现出版价值与教育需求的精准对接。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标志着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面对这一历史性转变,家长、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都迫切需要权威、准确的解读。匡乐成社长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需求,迅速推出了由朱永新教授主编的《解读》一书。该书针对法律条文中最受关注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释,有效帮助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理解、学习并运用,使“依法带娃”从理念走向实践。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及时呼应,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深入贯彻,为形成校家社共育的良好氛围提供了坚实的文本支撑。
此外,朱永新教授的《新时代中国教育的100条建议》与其前作《给中国教育的100条建议》一样,凝聚了作者深邃的教育观察与思考,系统性地提出了覆盖全学段的教育改革建议,诸多观点已融入国家教育政策。面对牵动亿万人心的高考改革,出版社连续多年出版全面总结高考综合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成效,重点分析高考实践的命题要点、考查要求与发展趋势的《中国高考报告》系列图书。
2.服务全学段教育,支撑学校育人主阵地
学校教育是协同育人的主阵地。新华出版社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和需求,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助力师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的精品图书。
大学教育:针对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所需的学术素养与生涯规划,出版社遴选引进了一系列经典指南。从《芝加哥论文写作指南》到《研究是一门艺术》,从《怎样顺利完成论文》到《从研究生到终身教授》等,这些著作构建了一套从学术入门到高端研究的支持体系。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所著的《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则以长辈和资深新闻人的双重身份,与青年学子进行心灵对话,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鲜活教材。
中学教育: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翟小宁的《心灵的教育》成为多个学校教师培训的必读书。与猿辅导合作出版的《我们的语文》系列(37个品种),覆盖小初高全学龄段,利用新华社优质语料资源,系统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总发行量多达近300万册。《注音详解古文观止》与《注音全译四书》,推动国学经典的通俗化传播和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实践应用。《高考作文智性通关36讲》等书则直击教学痛点,提供实用解决方案。这些图书有效支持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3.聚焦家庭关切,赋能“第一课堂”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大量指导父母科学育儿的佳作。《读懂青春期孩子的成长信号》《为什么孩子越大,我们越疏远》等,直击亲子关系中的痛点,帮助家长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父爱的力量》《爸爸陪着你长大》则聚焦于常被忽视的父亲角色,倡导“高质量陪伴”的新型亲子关系。《会讲故事的经济学》以趣味故事阐释商业原理,获得林毅夫、樊登、俞敏洪、周鸿祎、李小萌等名家联袂推荐,成为家庭财商教育的优选读本。这些书籍如同一位位专业的“家庭顾问”,陪伴家长走过育儿的困惑与挑战,将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送入千家万户。
4.拓展社会视野,传承文化与科学精神
社会是育人的广阔天地。新华出版社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青春之路:写给年轻人的100个党史故事》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党史。《文物里的英雄故事》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英雄形象更加丰满感人。《大国丰碑:邮票中的科学家》《大国脊梁》等书,将科学知识、科学家事迹与精美图片结合,弘扬科学精神。《国家相册·我的小人书》系列,创新性地将新华社珍贵的国家记忆以图文形式呈现,并鼓励“家庭共读+社会实践”,引导亲子共同探寻历史,让社会教育在家庭互动中自然发生。
二、关注心灵成长,筑牢协同育人的心理基础
匡乐成社长高度重视心理学在促进个体幸福与社会和谐中的作用,策划了“新时代心理学服务社会”系列图书。其中,《新时代青少年心理疏导指南:班主任工作手册》是新华出版社与上海市崇德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合作的成果,凝聚了高校专家与一线心理工作者的智慧,为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工作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引进版图书如《性格修正》《越过内心那座山》等,则为广大读者,包括家长和教师,提供了自我认知与心理调适的宝贵工具。
三、创新传播模式,推动内容从“书架”到“场景”
为使优质内容真正从“书架”走向多元化的“育人场景”,新华出版社积极探索,打造了“新华荐书”“新华对话”“新华读书”三大融媒体IP,构建起“内容筛选—深度解读—实践落地”的闭环服务体系。
新华出版社认真履行作为出版界的新华社职责,定期向广大读者推荐优质图书。如,“新华荐书”作为一项社会性公益文化活动,在中国出版协会、韬奋基金会指导下,联合新华社旗下多家媒体及新华书店总店等共同发起,其权威性与公信力备受认可。已成功举办29期的“新华荐书”,每次都从海量出版物中精选出如《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觉醒年代》《生命教育7堂课》《漫画碳中和》《何以苏州》等兼具思想性、知识性与可读性的优质图书,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机构的阅读活动提供了精准的指引。这些图书通过IP活动的推广,得以进入更多图书馆、阅览室、社区书坊和家庭书房,真正融入了协同育人的各个环节。
此外,新华出版社运营的新华社客户端读书频道,及时播发行业出版动态,记录时代进程的权威出版物,积极响应“全民阅读”国家战略,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氛围。新华出版社还开展多场好书进校园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未来展望:深耕细作,强化支撑
面向未来,新华出版社将继续深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领域,积极探索新技术与出版的融合,如,利用AR技术实现“纸质书+线上课程”的立体化阅读体验,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同时,将继续拓展跨界合作,如,与游戏科学合作的《黑神话:悟空|遇见山西》一样,创新性地将热门文化IP与地方传统文化、现代教育场景相结合,开辟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正如徐光副总编辑所言:“出版机构的价值,不仅在于产出优质教育内容,更在于让这些内容精准触达育人场景,成为连接各方的纽带。”未来,新华出版社将持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动,与更多教育实验区、学校、社区建立深度合作,让“内容+服务”覆盖更广泛的育人场景,不断夯实其在协同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纽带与桥梁地位,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新华出版人的智慧和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 编著
朱永新 主编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6240-3
定价:48.00元
来源:中国财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