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山水画在构图理法、笔墨语言与哲学意蕴方面确立了中国山水画的核心范式,其“天人合一”思想与严谨笔墨体系成为后世创作的重要参照。文章在介绍宋代山水画和当代泰山山水画风格与意蕴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了泰山山水画对宋代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为进一步把握宋代山水画
摘要:宋代山水画在构图理法、笔墨语言与哲学意蕴方面确立了中国山水画的核心范式,其“天人合一”思想与严谨笔墨体系成为后世创作的重要参照。文章在介绍宋代山水画和当代泰山山水画风格与意蕴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了泰山山水画对宋代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为进一步把握宋代山水画与当代泰山山水画的内在关联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宋代;当代;泰山;山水画;传承与创新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类型,山水画自唐代发展起便逐步确立了以表现自然山川为主体、寄托人生哲思与审美理想的艺术传统。至宋代,山水画在构图理法、笔墨技法、色彩运用与意境营造等方面日臻成熟,形成了极具系统性的审美体系,尤其强调“天人合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近年来,众多艺术家在创作泰山山水画时,大量借鉴宋代山水画的构图方法与笔墨语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境与个人表达进行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当代表现形式。为进一步明确泰山山水画对宋代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本文开展了相关研究。
1.宋代山水画的风格与意蕴
宋代,社会的相对稳定与科举制度的完善,促使文人阶层崛起。而文人群体将绘画视为个人修养与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种文化氛围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2]。另外,这一时期道家“道法自然”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广泛传播,促使部分文人画家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一些哲学思考,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意蕴深厚的山水画别。
1.1雄浑壮阔
宋代山水画以雄浑壮阔著称。画家们通过描绘山体的高大险峻和雄伟气势,来展现自然的威严与神圣,同时也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图1所示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例,画中,巨碑式的山体占据主体位置,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其间,展现出山体的雄伟气势和高大神秘的氛围。而且,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墨色,运用“雨点皴”技法,使山体显得更加雄浑有力,展现了山体的坚硬与险峻。
图 1 溪山行旅图 范宽
1.2以“三远”法营造空间感
宋代山水画家善用“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构建山水空间图卷。关于“三远”法,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如此描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3]这种具有透视观察效果的空间效果营造方法,使自然物象合理再现,并且是以很强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形式再现。例如,图1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借助“三远”法的运用,画面中的山体层次分明,空间感强烈,观赏时,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与深邃。
1.3色彩细腻
色彩方面,宋代山水画展现出了极高的细腻度和层次感。尤其是在绢本设色的技法中。例如,郭熙的《早春图》中不仅有丰富的墨色层次,还通过设色技法表现了早春时节的生机与活力。画家在山体、树木和云雾等部分巧妙地运用了淡彩,使画面在保持水墨画的意境的同时,又增添了色彩的丰富性。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也使画家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理解。此外,宋代画家在设色时也十分注重色彩的层次感,通过不同深浅的色彩来表现自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山体的阴影部分和远处的山峦上使用了淡墨和淡彩,使画面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由近及远、由浓到淡的层次感,增强了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图2 北宋 郭熙《早春图》 绢本设色
1.4笔法灵活多样
宋代山水画中,画家通过不同的笔法表现自然景观的丰富质感和生动气韵。例如,范宽《溪山行旅图》中运用了“雨点皴”技法,以短促而有力的笔触表现山石的坚硬与质感,使山体显得雄浑有力。而郭熙则擅长“卷云皴”,以柔和的曲线和变化的笔触描绘山体的圆润与层次,赋予画面以流动的韵律感。此外,宋代画家还善于运用中锋、侧锋、逆锋等多种笔法,通过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表现出山石的纹理、树木的枝干以及云雾的虚实[4]。这种灵活多样的笔法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也使画家能够更好地传达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理解,体现了宋代山水画在艺术表现上的高度成熟。
1.5富有哲学内涵
宋代山水画深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道家崇尚自然,讲究遵循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相信自然本身就是道的体现;儒家则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应顺应自然并与自然融合[5]。受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画家们创作的山水画或多或少地有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内涵。例如,郭熙的《早春图》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还传达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画面中,通过对早春山水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哲学思想的融入,使山水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哲学内涵。
2.当代泰山山水画的风格与意蕴
泰山山水画是在传统山水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承载了泰山的自然形象和文化象征,也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审美意识、时代感悟与个人情怀,进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精神的艺术风格。
2.1构图宏伟庄严
泰山山水画多以全景式构图为主(如图1),强调画面气势的恢宏与构造的完整,突出泰山山体的高峻与巍峨。画家常选取玉皇顶、天街、南天门、十八盘等泰山的标志性地貌,通过俯瞰、仰视或纵深构图的方式来表现其雄伟磅礴的山势,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审美震撼。构图方面,画家讲究山体的重叠起伏与动静结合,使画面既稳重又富有变化,进而体现泰山的厚重历史和精神高度。
图3 山魂 朱琳博
2.2笔墨厚重
当代泰山山水画在笔墨运用上趋向厚重、沉稳。画家们广泛使用积墨、复皴、干擦等技法,以增强山体的质感和量感,体现泰山坚实不动、静穆庄严的审美特征。笔墨不仅服务于形体描绘,更承载着画家对山石结构的理解和精神意象的建构。一些作品在用笔上粗中有细、气势连贯,表现出泰山的阳刚之气与沉稳之势。墨色层次丰富,从浓重到淡雅、从实到虚,传递出画家对山岳神韵的感知与领悟。
2.3设色语言丰富多样
随着绘画材料与观念的拓展,当代泰山山水画在色彩运用上逐渐摆脱传统的设色局限,形成了兼具装饰性与表现力的色彩语言。部分作品采用水墨淡彩表现泰山的清逸之美,亦有画家使用重彩、矿物色、金粉等手段强调泰山的神圣庄严与自然辉光。尤其在表现春夏繁茂、秋冬沉静等季节变化时,色彩既真实再现了自然,又赋予画面以情绪引导和象征意义,使观者在色彩中感受到泰山的生命律动。
图4 千年辉煌铸岱庙 刘玉璞
2.4情景交融
当代泰山山水画不止于描绘山水形貌,更注重景物与情感的交融,构建主客互动的艺术意境。画家往往借泰山之景表达个人的思想寄托、精神追求或时代情怀,画中山水既是自然之象,又是情思之境。在画面中,苍松古柏、云雾流泉、庙宇人影等元素与山势相呼应,强化了画面的文化厚度与历史感,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人与历史之间的深层对话,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情感共鸣。
图5 山魂(局部) 朱琳博
2.5富有时代精神与文化内涵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泰山山水画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再现,更是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的重要象征载体。作为中华民族五岳之首,泰山历经千年祭祀、文化积淀与社会变迁,已成为中华文化中“稳重、崇高、坚毅”的精神象征。如今的泰山山水画作品,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对现实社会、时代精神的回应与文化命题的表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当代画家将“挑山工”这一具象形象引入泰山山水画中,以写实或写意的方式表现挑山工攀登陡峭山路、肩挑百斤货物上下山的场景。这些身影虽渺小,却构成了泰山精神最朴素而坚实的象征。他们坚韧、执着、不畏艰难的劳动形象,与泰山本身的沉稳、不动如山相契合,寓意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于承担的时代品格。
3.泰山山水画对宋代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情况分析
当代语境下,许多画家以泰山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在承继宋代山水画构图逻辑、皴法语言和“天人合一”审美理念的同时,也结合现实关怀与个体感悟,对传统语言进行适度调整与拓展,逐步形成具有现代意识和地域精神的艺术面貌。因此,泰山山水画表现出对宋代山水画传承与创新的特点。
3.1构图理法的继承与空间结构的革新
宋代山水画在构图上极为讲究,以“三远法”构建出具有秩序感与哲理性的空间结构,传达自然之势与天地之理。部分当代画家在创作泰山山水画时吸收了这一构图理法,尤其在描绘泰山山体的纵深高耸、重叠绵延之势时,大量地采用“高远”“深远”等传统处理方式,表现其神圣庄严与崇高品格。当然,现代画家也不完全拘泥于一种单一视角或结构方式,而是借助散点透视、交叉空间、局部特写等多元构图策略,使画面空间更富节奏感与叙事性。部分画家甚至采用鸟瞰视角、镜头切换等现代视觉手段,突破宋人“全景式山水”的稳定构图格局,使山水画由“静观世界”向“动态精神场域”转变,从而形成了具有当代特征的空间表现力。
3.2笔墨技法的沿用与表现语言的重构
宋代山水画的笔墨系统较为成熟。并且,不同画家拥有自己较为完整的笔墨技法及明显特色。例如,范宽的“雨点皴”,李成的“牛毛皴”,郭熙的“卷云皴”等。这些均体现出自然与技法的高度统一。当代泰山山水画中延续了这些皴法的笔意与质感表达,通过积墨、破墨、干皴等方式表现泰山的坚实肌理与重量感,体现出“厚重如山”的视觉气场。但是,当代画家也重视笔墨作为个性表达与思想传达的媒介功能。他们在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入泼墨、泼彩、刮墨、复皴叠染等现代材料语言,甚至跨媒介尝试肌理纸、金属粉、宣纸肌理叠加等手段,使笔墨不再只是“再现自然”的工具,而是“创造意象”的手段。通过笔墨语言的重构,泰山不仅“可见”,更“可感”“可悟”,从而赋予了山水以更深的精神穿透力。
3.3意境营构的延承与内涵维度的拓展
宋代山水画在意境方面强调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画家多以山水写怀寄志,追求“静观”与“空灵”。当代泰山山水画在这一维度上显现出延续与突破的双重路径。一方面,画家在山形走势、气象布局、云烟变幻等方面仍以“写意抒怀”为旨归,力图营造出具有“天人感应”意味的精神场域。另一方面,泰山山水画的意境构建不再局限于个体生命体验的投射,而是融入了民族精神、社会责任与时代价值。例如,挑山工群体作为泰山精神的真实化身,频繁出现在画面中。这些“平凡中的崇高”形象,与自然山体构成一种隐性的象征结构,表达了人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使传统“文人意境”发展为更具广泛认同感的“时代意境”。
3.4哲学内涵的传承与思想主题的转化
宋代山水画深受道家“道法自然”、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滋养,讲求通过自然描绘表达宇宙观、人生态度与终极思考。当代泰山山水画对这些哲学内涵进行了再解读与再演绎。一方面,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画中体现出对生态环境、自然力量的敬畏。另一方面,在表达重心上从“个体修养”走向“社会关注”,思想主题更趋多元。而且,当代泰山山水画作品往往带有更强烈的文化自觉与现实关怀。诸如生态保护、文化记忆、民族认同、劳动精神等议题,成为山水画的重要思想内核。例如,挑山工象征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通过艺术表达,转化为新时代背景下对民族精神与文化根性的再认知。这种思想转化,标志着山水画已由“自然写照”上升为“时代表述”。
3.5图像符号的借鉴与文化语义的重构
宋代山水画中常见的文人、樵夫、茅庐等意象,是特定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的图像表达[6]。而当代泰山山水画则积极进行符号的再造与文化语义的重构。一方面,延续泰山作为“文化地标”与“精神高地”的图像象征。另一方面,通过现代语境下的新符号——如挑山工、游人、碑刻、庙宇、气象观测站等的融合,拓展了山水画的叙述维度与文化厚度。这种由“隐逸”向“共生”、由“文人”向“人民”的意象演变,不仅赋予了泰山山水画以更新的文化承载功能,也使中国山水画实现了从传统美学向当代表达的跨越。
结语
作为中国画中的重要类型,山水画携带了丰富且深刻的时代内涵。宋代作为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期,在风格与意蕴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这主要体现为内容雄浑壮阔,以“三远”法营造空间感,色彩细腻,笔法灵活多样,富有哲学内涵。而作为山水画的延续,当代泰山山水画的构图宏伟庄严,笔墨厚重,设色语言丰富多样,情景交融,且富有时代精神与文化内涵。对比发现,虽然时代不同,但泰山山水画对宋代山书画进行了传承和创新。这主要体现为构图理法的继承与空间结构的革新,笔墨技法的沿用与表现语言的重构,意境营构的延承与内涵维度的拓展,哲学内涵的传承与思想主题的转化,图像符号的借鉴与文化语义的重构。这些也使得我们可以从山水画的整体视角审视宋代山水画与当代泰山山水画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杨怡炜,颜海强.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精神及技法在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3(8):16-18.
[2]王丹舟,徐炳声,金五德.宋人画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58.
[3]郭熙.林泉高致[M].周远斌,点校纂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51.
[4]卞俊鑫.宋代写意山水画之笔墨语言技法及审美意蕴研究[J].艺术评鉴,2023(23):63-68.
[5]张喆舜.宋代山水画的意境与多元解读——以《溪山行旅图》为例[J].大观,2025(4):169-171.
[6]王茅俨.宋代山水画造境与科幻式景观的空间研究[J].艺术市场,2024(9):74-75.
作者简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
历城区九届十届政协委员
九三中央书画院画家
济南市九三学社书画院副院长
济南市工商联文联美协副主席
济南市美协主席团成员
济南市历城区美术馆从事美术创作与培训工作
来源:字画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