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家三口,先是孩子高烧不退,接着妈妈咳得彻夜难眠,最后连一向身体健壮的爸爸也倒下了。短短几天,全家中招。社区里、单位里、学校里,咳嗽声此起彼伏。到底是什么病毒,来势如此凶猛?这个季节,到底该防的是什么?我们该怎么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一家三口,先是孩子高烧不退,接着妈妈咳得彻夜难眠,最后连一向身体健壮的爸爸也倒下了。短短几天,全家中招。社区里、单位里、学校里,咳嗽声此起彼伏。到底是什么病毒,来势如此凶猛?这个季节,到底该防的是什么?我们该怎么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种病毒悄然逼近,很多人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击中”。它不是新病毒,却总能引发一波又一波的感染潮。
在人流密集的一个办公楼里,连续几天,有人发烧没来上班。起初大家没当回事,但很快,办公室里一半人开始咳嗽、流鼻涕、头痛、嗓子疼得说不出话。
更诡异的是,好多人吃了感冒药却一点用都没有,反而症状越来越重。有人开始怀疑是不是“新冠又回来了”,但真相却让人大吃一惊——是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并不是个陌生词,但它的“狡猾”常被低估。它不像流感那样每年都会高调爆发,也不像新冠病毒那般家喻户晓。
它总是趁人不备,尤其在换季时节,像现在一样,气温忽冷忽热,湿度恰好,又是学校、写字楼、公共交通最活跃的时候,腺病毒特别容易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它不仅传播快,而且症状重,持续时间长,容易反复发作。
许多家长最初以为孩子只是普通感冒,结果孩子高烧不退,嗓子红肿到无法进食,甚至有的孩子出现结膜炎,眼睛红肿流泪,严重的甚至引发了肺炎。这不是吓人,而是很多家庭正在经历的现实。
根据《儿童急性感染性疾病诊疗指南(2023年版)》指出,腺病毒感染是儿童群体中引发高热、咽炎、肺炎、甚至肠炎和结膜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它的“多面性”常常让医生在临床诊断中不得不提高警惕。不同型别的腺病毒,攻击目标不一样,有的更喜欢呼吸道,有的却专攻肠胃,有的甚至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更令人头疼的是,腺病毒感染目前并没有特效药。抗生素无效,退烧药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治疗更多的是支持疗法,比如多喝水、注意休息、监测体温、缓解咽痛等。这意味着,一旦感染,恢复过程非常依赖个人体质和护理条件。
有家长惊讶地发现,孩子在学校感染后,不仅传给了父母,连家中年迈的老人也跟着中招。这正是腺病毒的可怕之处——它不像某些儿童病那样“只传小孩”,而是全家都可能沦陷。
在临床接诊中,我们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一人感染,往往迅速波及全家。尤其是密闭空间中,比如家庭、教室、办公室,空气不流通,人与人之间距离小,病毒传播效率惊人。
腺病毒不像流感那样显得“短暂”,它的潜伏期可长达2周以上,而且感染后症状持续时间也长,许多人症状可持续10天甚至更久。
你可能听过“普通感冒三天好,七天走”,但腺病毒完全不是这个节奏。它让人“拖着病体”上班、上学,反复咳嗽、流涕、乏力,直到精疲力竭。
有些人甚至出现“假康复”现象,症状刚缓解就复发,再次高烧、咽痛、咳嗽,反复折腾。
国家传染病监测数据显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腺病毒感染的高发期,特别在北方地区,干燥寒冷的空气更利于病毒传播。
腺病毒不像新冠那样会引发大规模封控,许多感染者并未意识到自己是“携带者”,继续正常出勤、通勤、聚会,结果无形中加速了传播。
在一次门诊中,一位母亲带着发烧的孩子前来,孩子已经烧了五天,吃了各种药,热度还是反复。我们检查后发现是腺病毒引起的咽炎和轻度肺炎。
母亲很懊悔地说:“早知道不是普通感冒,就不让他硬撑着去上学了。”但很多人,直到家里好几个成员都病倒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预防腺病毒最有效的办法仍然是“控制传播链”。这包括:
· 勤洗手:尤其是外出归来、饭前便后,不用湿巾替代流水洗手。
· 避免共用毛巾、餐具:腺病毒可通过眼泪、唾液、排泄物传播。
· 戴口罩:尤其在人多的地方,咳嗽打喷嚏时更要注意。
· 开窗通风:每天至少通风两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 避免带病上班上学:症状初期就应居家观察,防止传播。
很多人以为自己身体好,不怕病毒。但腺病毒攻击力并不弱,成年人感染后也可能出现严重咽炎、肺炎,甚至诱发哮喘发作、加重基础疾病。
尤其是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一旦感染,病情发展较快,恢复缓慢,住院率显著增加。根据《中国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趋势分析(2024年)》统计,腺病毒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的住院比例,比流感还高出1.3倍。
最值得警惕的是,腺病毒曾在部分地区引发过小规模暴发,尤其在托幼机构、军营、养老院等密闭环境中。这也提示我们,对待它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当作“小感冒”对待。
目前,国内尚未普遍推广腺病毒疫苗,仅部分高风险人群(如军人)接种。这意味着,公众的防控依赖个人习惯和公共卫生措施。在没有疫苗保护的前提下,“不传染给别人”也是一种责任。
很多人觉得,生病就吃药,治不好换药,总会熬过去。但医学不是万能的,病毒性疾病没有特效药只靠“缓解”,关键在于防住源头、控住传播、养好身体。
这波腺病毒潮还未结束,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它正在身边悄悄蔓延。不分年龄、不挑体质,它只看你有没有防范意识。别等到全家病倒、连轴转去医院,才意识到“这波病毒太狠了”。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岛,健康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科学和责任守护。这个秋天,病毒不止一种,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做它的“传声筒”。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儿童急性感染性疾病诊疗指南(2023年版)》[S].2023.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趋势分析(2024年)》[R].2024.
[3]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防控专家共识(2022年)》[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0(4):239-246.
来源:普外科秦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