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东西湖区积极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成集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示范和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气象试验基地,显著提升气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创新新动能。
气象站不再只是观测天气,更成为现代农业的“智慧大脑”。
近年来,东西湖区积极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成集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示范和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气象试验基地,显著提升气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创新新动能。
近日,位于慈惠街的武汉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下称试验基地)内,东西湖融媒记者看到,水稻、玉米、蔬菜、太空莲等农作物分区种植、长势良好。作物一旁,农田小气候监测站正持续采集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实时回传至机房。
农田小气候监测站可采集多种数据。
“数据就是现代农业的‘眼睛’和‘大脑’。”试验基地负责人表示,通过系统采集环境与作物生理数据,科研团队能够精准掌握作物生长与环境因子的互动规律,深入解析气象条件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优化种植、防灾减损、气候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平台,该基地除拥有30亩野外试验田外,还建有作物生理生化、水产养殖、人工气候调控、农业气象等四大实验室,可对农作物开展全生育期、多维度观测与智能分析,全面支撑农业气象服务。
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洪山菜薹”为例,2023年该基地联合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启动专项研究,系统性研究了气温、光照对花青素和类黄酮等品质要素合成的影响,明确了气象条件与产品脆度、甜度的量化关系。针对“洪山菜薹如何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的产业问题,开展多批次播种对比试验,显著降低引种风险。
近年来,试验基地还将研究扩展至中药材领域。以蕲艾为对象,科研人员通过人工控温试验,在人工环境中“呼风唤雨”模拟气象环境变化,明确其越冬幼苗期最适温度,大幅提升优质品率,为气候适应性种植提供技术范式。
人工气候实验室。
据介绍,近三年来,该基地共承担各层级科研项目19项,涵盖气候变化及重大突发气象灾害对水稻产量影响、蔬菜病害气象预测、淡水养殖气象响应等前沿领域。其中三项农业气象技术被收录于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汇编》,成为全国推广的“智慧参谋”。
目前,依托试验基地科技成果构建的“武汉市智慧农业气象场景服务系统”已投入使用,整合多类农业气象数据,通过每日专报和服务提示等方式,送到田间地头去,为涉农机构和各类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全程数字护航,真正让气象数据“活”起来。
文 - 王露
图 - 但峰
通讯员 - 陈鑫
来源:每日一刻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