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实施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聚焦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系统构建了政治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实施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聚焦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系统构建了政治引领、专业赋能、需求驱动、长效运行的实践育人体系,努力实现青年成长与社区发展的“双向奔赴”。
聚焦政治引领,筑牢青年服务基层的思想根基
学校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引导青年学子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辽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通过构建“党委领导、团委主抓、校地协同”三级联动机制,以党建带团建激发组织活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组织“青年讲师团”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广场开展理论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带着热气”走进群众心坎;依托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场馆开展沉浸式研学,在追寻红色足迹中铸牢信仰之魂;实施“党员带团员”先锋工程,组织千余名学生骨干常态化参与社区党建,在协助老旧小区改造、化解邻里矛盾等具体服务中锤炼政治担当,使服务基层成为青年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誓言的生动课堂。
聚焦专业赋能,构建学科优势转化的实践通道
学校着力打通专业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壁垒,推动学科资源精准对接社区治理需求。围绕乡村振兴、智慧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组织工程技术团队深入社区开展小家电义务维修、河道生态治理等技术服务,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破解民生难题的实招;发挥艺术设计专业优势,在老旧社区改造中打造融合地域文化与雷锋精神的主题文化墙,以美育浸润激发社区凝聚力;依托人工智能等学科力量,开展智能防诈科普、适老化智能服务等培训,助力弥合“数字鸿沟”。在服务实践中,学生们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水管堵塞、电路老化等“老大难”问题,更在改造社区微空间、设计便民服务流程中提升创新应用能力,真正实现将论文写在社区楼宇间、乡村田野上。
聚焦精准需求,建立民呼我应服务的响应机制
学校始终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实践成效的根本标准,构建“调研-响应-反馈”闭环工作模式。通过社区恳谈会、入户问卷调查精准绘制“需求图谱”,针对空巢老人“关怀缺位”问题,组织学生志愿者建立“多对一”认亲帮扶机制,提供助餐助医、心理慰藉等常态化服务;针对留守儿童“看护难”痛点,开设“七彩假期”公益课堂,通过课业辅导、红色教育守护成长;围绕社区治理短板,成立“大学生家庭代办站”,由青年代办员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事务跑腿等一站式服务。在雷锋社区、光明社区等实践基地,学生们白天躬身除草、清理楼道改善人居环境,夜间开设科技讲堂传播知识,用“铁脚板”走出民情台账,用“实打实”换来群众口碑。
聚焦长效机制,打造校地协同发展的制度规范
学校着力破解实践工作碎片化、短期化难题,通过制度创新保障“青春力量”持续注入基层。制定《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实施方案》,将社区服务纳入学分认定体系,配套支持资金;与30余个街道社区签订战略协议,共建“校地实践共同体”,形成“假期集中服务+学期常态报到”双轨模式,通过定期联席会商、项目共研、资源共享等方式,深化校地融合;打造“青春代办站”“社区文化节”等长效品牌项目,建立服务成效评估与反馈改进机制。三年来,累计组织万余人次参与社区实践。实践证明,唯有将青年实践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才能实现“实践育人有深度、社区服务有温度、校地协同有厚度”的共赢格局。(张国庆)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