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没有杀功臣的开国皇帝(3)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15:43 2

摘要:赵匡胤(927-976年)出生在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五代十国。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赵匡胤(927-976年)出生在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五代十国。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十国时间表

907年,梁王朱温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占有中国北方大部地区,五代开始。此后相继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四个朝代。这五个定都于中原地区的政权,被合称为“五代”。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结束了混乱的五代时期,天下再归一统。

短短五十三年间,光中国的正统王朝就经历了以下剧变:

六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平均八九年换一个

十五个皇帝,平均三四年换一个

按皇帝姓来统计,七个姓(朱、李、石、刘、郭、柴、赵),平均七八年换一个

五代十国武将篡位频发,如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原为唐朝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通过逼迫唐哀帝“禅让”,建立了后梁。

后唐明宗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通过向辽借兵灭亡了后唐,建立后晋。

后晋归德节度使、太原王刘知远在契丹灭后晋时表面听命于辽,在看清辽无法稳定中原局势的情况下,于947年称帝建立后汉。

后汉天雄军节度使郭威发动兵变,推翻后汉隐帝,951年即皇帝位,建立周朝,史称后周。

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在五个政权中,只有后唐是通过不同势力之间的战争取代前朝政权,其余全为本朝武将篡位。可以说功臣篡位是五代时期的最大特点。同样通过兵变而登上帝位的赵匡胤却没有乱杀功臣,反而是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与功臣和平解决。

建隆二年(961年),赵匡胤通过一场宴会暗示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将领主动交出兵权,以高官厚禄、联姻(将妹妹嫁高怀德、女儿嫁石守信之子)等方式换取功臣的退让。此举既避免流血冲突,又巩固皇权,被称为“以富贵换兵权”的经典策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另外赵匡胤采纳赵普“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策,改革禁军指挥体系(三衙分权共掌)、推行文官掌兵、调换将领驻地,从制度根本上削弱武将威胁。

而且赵匡胤与功臣多为结义兄弟,赵匡胤“义社十兄弟”是其在五代后周时期结成的军事集团核心成员,他们共同参与了陈桥兵变,助其建立北宋王朝。十人早年同为后汉枢密使郭威麾下的低级军官,因出身相似、志向相投结为兄弟,功成名就后以情感纽带缓和矛盾。

义社十兄弟

宋太祖免除后患的方式,相比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是既光明正大,又仁慈关怀,这种做法,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绝少见到的。

宋太祖当皇帝以后,立了三条铁令:第一条,不能杀柴氏的子孙,因为他的江山是从柴氏手里禅让过来的。始终怀着疑忌的心理,害怕他们造反或者联合起来造反,那就没有办法做到“不杀”。只有你放弃掉自己对别人的怀疑猜忌,才能做到这一点。

第二不能杀读书人和上书言事之人,作为最高统治者,你得知道,骂你的都是好人。他们之所以骂你,那是因为他们对你负责任,不愿意用阿谀的方式害你,也不愿意看你的热闹。这就叫做忠言逆耳。

第三,就是不加农田之赋,不给农民和天下苍生添负担。尽管自己是最高权力的持有者,没人能够阻止自己无限膨胀的欲望,也没人能够阻挡你满足自己无休止的欲望。但是宋太祖不仅减轻赋税,而且还以身作则,在家族中提倡勤俭的生活。

可见赵匡胤是一位仁爱之君。

赵匡胤通过和平收权、制度制衡与道德约束,成功终结五代武将乱政的恶性循环,为北宋的文治盛世奠定基础,但其代价是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埋下军事积弱的隐患。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