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前后,烘焙圈曾经上演过一场全民狂欢:几乎一夜之间,“肉松小贝”从一个并不起眼的小点心,火遍全国。朋友圈里晒的是它,代购群里抢的是它,门店前排的是它。
2014年前后,烘焙圈曾经上演过一场全民狂欢:几乎一夜之间,“肉松小贝”从一个并不起眼的小点心,火遍全国。朋友圈里晒的是它,代购群里抢的是它,门店前排的是它。
这款产品是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于2004年研发,2013年在北京爆火,2014年随着鲍师傅的店铺扩张足迹开始爆火全国,并且直接推动了鲍师傅这个品牌的声名鹊起。
这种集体性的记忆,在中国烘焙发展过程中其实很少见。它像是一颗小石子投入池塘,激起涟漪之后,一直荡漾到今天。现在,它依然是大部分新中式烘焙店的核心主力产品。但十几年的市场上,却再也没有能出现一个像肉松小贝一样“全民级”的爆款。近些年能媲美的爆款大概是“黄油年糕”,但是似乎也总是差了一口气。
新中式烘焙十年,为什么再没出下一个肉松小贝?
1
“肉松小贝”市场奇迹
如果只把肉松小贝当作“一款卖得很火的点心”,其实有点低估了它的市场意义。它真正引爆的,是一次中西味觉的重组。
在此之前,中式烘焙和西式烘焙常常泾渭分明:中式点心讲究传统工艺和耐储存(桃酥、老婆饼),西式烘焙则追求口感与造型的时尚感。肉松小贝却打破了这个边界——它把“中”的味觉符号(海苔、肉松)和“洋”的蛋糕造型结合在一起。熟悉与新鲜的强烈反差,让它天然具备社交属性。
而行业供给侧也正好给了它一双翅膀。
2015年前后,中国城市的街边烘焙店正在经历“门店化+规模化”扩张,中央工厂+冷链配送模式逐渐成熟。肉松小贝这种小体积、容易标准化、具有高复制性的单品,正好契合当时的生产模式。它不像手工蛋糕需要长时间的现场制作,成本与出品效率极易控制,这使得它能在全国快速铺开。
消费者心理层面同样关键。肉松是80后、90后的童年味道,沙拉酱也逐渐在当年的市场中被广大消费者普遍接受——从早餐到卷,都不陌生。但当这些味道被“重新包装”成一个小巧精致的方形蛋糕时,心理反差带来了惊喜。你会觉得既是童年的回忆,又是全新的体验。这是典型的“旧瓶装新酒”逻辑:在熟悉的味觉里找到不一样的表达。
它不仅仅是一个零食,而是时代语境下的“符号爆点”。
也正因如此,当我们回顾的时候,发现它的奇迹难复制的原因,是后来的新中式单品,无论是麻薯类还是蛋黄酥类,都缺少这种“四位一体”的叠加:
新的全民级味觉符号;
渠道端的集体推力;
社交环境的稀缺传播;
心理层面的“惊喜阈值”。
肉松小贝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产品研发的胜利”,而是一次历史机缘的结果。它像是新中式烘焙的“黄金分割点”,在那个节点上,它汇聚了市场转型、味觉追求、供应链完善乃至互联网发展的所有好运气。
2
十年后的新中式烘焙,
跑偏还是进化?
如果说肉松小贝是“开山之作”,那么之后的新中式烘焙其实经历了一个“爆款—常青款—日常款”的演变曲线。
爆款阶段:单点爆破,靠猎奇取胜
2016—2018年,新中式最明显的打法就是“爆款驱动”。咸蛋黄流心酥、麻薯包、榴莲千层、豆乳盒子、毛巾卷、脏脏包……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它们的逻辑和肉松小贝一样:抓住一个味觉亮点,通过短时间内的疯狂传播,把产品推出圈层。
常青款阶段:稳定复购,靠“味觉安慰”
当消费者的猎奇心退去,新中式产品逐渐进入“常青款阶段”。这类产品往往不再追求短期爆发,而是形成长期的稳定复购,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安全选择”。
例如蛋黄酥。从最初的网红伴手礼,到如今的“新中式标配”,它的火并不在于猎奇,而是抓住了“咸甜结合”的味觉记忆,且在节日礼赠中有稳定场景。像轩妈、北月湾这类品牌,靠蛋黄酥这个单品支撑起了多年业绩。
另一例子是泸溪河桃酥,通过“传统点心+新式包装”的方式,把一个老品类做出了新生命力。它没有流量爆款的热闹,但在市场上走得长久。
日常款阶段:从网红到标配,靠“存在感”
2020年之后,新中式开始全面融入消费者日常生活,逐渐成为烘焙店的“标配口味”,而不再是引爆流量的神器。
今天,你走进城市烘焙店,几乎必然能看到:麻薯产品、虎皮卷、蛋黄酥、蝴蝶酥...这些产品不一定占据C位,但会成为大多数人“随手拿”的选择。它们像珍珠奶茶一样,成为某种长期存在但基本盘稳定的“背景音”。
例如老品牌焕新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好利来的门店里,新中式和西式已经高度融合,麻薯、蛋黄酥与拿破仑、千层同列。对于品牌来说,新中式不再是制造热点的手段,而是“稳定矩阵”的一环。
3
爆款逻辑的隐形天花板
新中式烘焙曾经依靠“味觉猎奇+文化符号”实现快速破圈,但十年走下来,市场已经转变,爆款出现的天花板比曾经要高得多。
首先就是短视频时代的来临,直播、短视频已经把流量红利吃尽。
“肉松小贝”爆火的2013年、2014年左右,恰好踩在移动互联网上升期,几个社交平台都在强化它的视觉冲击与社交话题。那时消费者愿意为“第一次尝试”买单,创造了不少“互联网流量神话”,品牌也能通过低成本投放迅速实现千万级传播。
但2025年的今天,注意力已经被短视频信息流彻底切割,消费者今天刷到种草、明天就能尝鲜,第三天就转向下一个新奇点。再想靠一个单品撬动全民热议几乎不可能。爆款产品很快被海量信息稀释,生命周期被压缩到几个月甚至几周。
其次是味觉冲击阈值越来越高,从“符号供给”到“符号透支”。
“肉松小贝”的成功是因为它在味觉层面创造了一个全新符号:外是咸香肉松,内是细腻沙拉,一口下去记忆点极强。
但十年来,新中式不断在堆砌符号:流心、麻薯、海盐、爆浆……每一个都试图在味觉上创造“符号冲击”,却陷入了符号的内卷化。
而符号之所以失效,还因为行业逻辑没有升级。烘焙企业大多仍然停留在“追热点—放大生产—冲销量”的链条,结果是产品一旦被复制,就迅速价格战,利润率摊薄。
例如蛋挞类、麻薯类,以“酥酥脆脆、QQ弹弹、软软糯糯”的口感打开市场,但这些产品从奈雪、喜茶、商超、连锁店到街边烘焙坊,几乎人人都能做,“无差别竞争”最终只会让产品失去溢价能力。
这其实是一种工业供应链驱动,而非品牌逻辑驱动的模式。行业没有真正建立差异化壁垒,爆款只能昙花一现。
最后就是消费者的“味觉疲劳”。
符号越堆越多,消费者的味觉阈值也越来越高。猎奇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今天你用爆浆吸引TA,明天别人就用“超级爆浆”对冲。结果是消费者的心理阈值被不断拔高,却缺乏真正能带来 “稳定愉悦、长期陪伴” 的产品体验。
这不是单个产品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在十年爆款逻辑后所面临的集体困境:新中式烘焙缺乏更具可行性的方法论。
4
新中式烘焙的“下一个十年”
接下来的十年,新中式烘焙必须回答另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如何从一次性爆款,走向长期被消费者接受和复购的常青款。
从“猎奇经济”转向“场景经济”
过去的爆款多是“注意力经济”的产物,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正在转变:早餐、下午茶、家庭分享、节庆馈赠……烘焙产品只有嵌入这些高频场景,才能真正建立消费黏性。
从“符号堆叠”转向“味觉记忆”
符号会过时,但味觉记忆不会。新中式烘焙若要建立常青款,就要像可口可乐、费列罗那样,创造一种被集体记忆认可的味道。
从“单品逻辑”转向“体系逻辑”
虎头局的早期爆火靠麻薯老虎卷、麻薯等,但因缺乏体系性支撑,难以持续。未来的新中式,必须用产品矩阵+品牌价值的组合打法,来形成抗风险能力。
从“短视频红利”转向“品牌自循环”
多年来,鲍师傅在经历早期爆火与山寨围剿后,现在依然能维持门店高营业额,就是因为它在“产品风味+门店体验”上形成了独特认知,让消费者愿意反复回购。它已经跳出了“网红”品牌的认知,向真正的品牌价值沉淀。
更何况,现在短视频带来的流量红利已经消耗殆尽。接下来,能真正穿越周期的品牌,一定是能在用户社群、私域复购、长期口碑上建立自循环的。
时代变了,需求也变了,所以市场需要的可能不是下一个肉松小贝一样的爆款,而是下一个可以陪伴十年,甚至一生的味道。
来源:慧哥可真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