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晚有个意外——谢娜走上了央视中秋晚会的舞台,和任鲁豫、孟盛楠等资深主持同台。
那晚有个意外——谢娜走上了央视中秋晚会的舞台,和任鲁豫、孟盛楠等资深主持同台。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惊讶:这是综艺场上的“搞笑担当”,怎么出现在这么庄重的舞台?
网络上立刻热闹起来,褒贬声音都有,讨论点很直接——能不能把“快本式”主持带进央视频道?
当晚的画面挺醒目:一袭红色礼服,高马尾,动作比以往克制很多。
演出中她还用四川话rap做了点儿互动。
问题来了——观众对她的既定印象太深了,夸张表情、自黑幽默都被当作标签。
标签一旦形成,任何偏差都会被放大,是不是很常见的事?
网上的声音分成两派。
有人直说“不适合央视舞台,有她就不看”,情绪烈。
也有人替她叫好——23年主持经验不是空喊,试验不同风格是职业成长。
两类声音都有代表性,但情绪化评论往往抢占了讨论的上风,理性分析反而少了。
值得注意的是,央媒很快出了声。
央视官方账号在10月7日发布了一段约42秒的短视频,片段里对谢娜的表现给予肯定,并用“巴适”这样的词来评价她的舞台状态。
这种官方态度有“背书”的意味——在公共舆论场里,很容易改变话题焦点。
为什么央媒的短视频能起作用?
因为官方平台本身具有权威性,能把“争议”变成“呈现不同面向”的话题。
观众看到权威肯定,很多原本走向极端的批评会出现收敛。
不是所有争议都能被完全平息,但舆论方向容易被重新引导——这就是媒介逻辑在起作用。
回到谢娜本人,这次亮相是一次公众形象测试。
能否在更庄重的场合把握节奏、控制分寸,是对主持技能的考验。
形象可塑吗?
答案并不简单。
如果她在未来的正式场合反复展示稳健的一面,标签会慢慢被改写;如果只是一次“客串式”尝试,观众记忆可能还是停留在旧有印象上。
这类转型并非个案。
综艺主持走向更主流、更官方舞台,需要时间与节奏。
记得过去也有主持从综艺场迁移到电视台、晚会的例子,过程里充满摩擦。
关键点在于两方面:一是主持人能否调整风格;二是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能否给出适度的场景与话语支持。
从传播策略看,央媒提供的短视频并非简单“自证清白”。
它在做两件事:第一,给公众一个可视化的参照,让争议基于作品而非臆断;第二,传达一种价值判断——这不是“跑题”,而是可以被接受的表演方式。
这种做法在舆论管理上很常见,也很有效。
那观众应该怎么看?
建议分三个层面关注:第一,看现场与节目成片——她的时长、台词、互动是否符合晚会节奏;第二,看媒体跟进报道——是否有权威媒体给出更细致的解读;第三,看艺人及团队态度——工作室是否有后续说明或调整。
别只看截图和短视频片段,细节很重要。
对谢娜的职业路径来说,这次是一个机会也有风险。
机会是她能展示不同于以往的面向,吸引更广泛的受众;风险是如果适配不当,会被固有标签放大,影响未来类似场合的邀请。
她和团队要做的是——持续输出稳健的作品,而不是靠一次“惊喜”来定义转型。
最后,留给读者一个开放的问题:你们觉得主持人应该有固定标签,还是可以随环境改变风格?
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看法,分享你印象最深的主持人现场瞬间。
别忘了把这篇文章分享到群里,让更多人参与讨论。
媒体时代,公众意见也会反过来改变舞台选择,这次中秋晚会只是一个开始。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或指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来源:小政说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