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办个证明只需半分钟?在青岛李沧,这可不是天方夜谭!65岁的张老师办退休证明,智能手表掐着秒表,好家伙,28秒!搁二十年前,她老伴办这玩意儿,可是带着铺盖卷在档案馆门口排队的,这效率,火箭发射似的!这背后啊,是李沧区委副书记、区长傅跃鑫团队二十多年
你有没有想过,办个证明只需半分钟?在青岛李沧,这可不是天方夜谭!65岁的张老师办退休证明,智能手表掐着秒表,好家伙,28秒!搁二十年前,她老伴办这玩意儿,可是带着铺盖卷在档案馆门口排队的,这效率,火箭发射似的!这背后啊,是李沧区委副书记、区长傅跃鑫团队二十多年数字化建设的功劳。
话说2004年,傅区长还管着信息办,带着一帮技术员窝在档案馆地下室,那场景,跟考古似的!成堆的档案袋,扫描仪嗡嗡响,空气里弥漫着旧纸的味道。老工程师赵志刚回忆说,当时全区1200份干部档案,每份300页,数字化工程量巨大,32TB的数据,搁现在看是小儿科,但在当时,绝对是天文数字!数据归档那天,傅区长在机房门口贴了张字条:“从今天起,查档案不用带干粮了!”,想想以前查个档案,那真是要带干粮的!
这数字化建设啊,就像一颗种子,慢慢地,它发芽了!2012年,红石崖街道划分成48个管理网格,网格员小王抱着厚厚的台账挨家挨户登记,就跟人口普查似的。谁也没想到,十年后,这套系统能让独居老人家水管爆裂的报修时间从7天缩短到5小时!2023年冬天那场寒潮,永安路57号的刘奶奶半夜暖气片漏水,用手机上的“李沧政务通”APP拍了张照片上传,8分钟就有人上门了!刘奶奶感慨:“以前这种小事哪敢麻烦政府?现在连买药都能找穿蓝马甲的小年轻帮忙跑腿!”,这服务,比亲儿子还贴心!
这数字化的魔力,在民生领域那可是杠杠的!2015年,老旧小区改造,施工队长老李拿着激光测距仪,在楼道里钻来钻去,就跟探险似的。永平路1号院的无障碍坡道建成那天,坐轮椅的孙阿姨第一次自己去超市,别提多高兴了!区城建局周总工说:“这些细节改造看着不起眼,却实实在在改变了14万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半径。” 数据也说话:87部新电梯让故障率下降了62%,智能停车系统让车位周转率飙升到每天2.8次,以前一位难求,现在停车so easy!
傅区长在2021年的会上说:“技术革新不能停留在报表里,要变成老百姓摸得着的温度。” 这句话被做成标语,挂在企业服务中心。创业小伙陈浩当时正在办营业执照,以前要18项材料,现在只要5项,半天就能搞定!他说:“上午提交材料,下午就接到银行开户预约电话,这效率,以前想都不敢想!”
2024年,230套环境监测终端装好后,环保志愿者王涛发现他的巡河记录本没用了!他说:“以前要背着设备测水质,现在手机能实时查看PM2.5数据。” 打开“李沧生态”小程序,空气质量曲线实时更新,环保局郑局长说,监测网络建成后,污染事件响应速度提升到15分钟,PM2.5日均值稳定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妥妥的“优等生”!
2025年,审计报告显示,跨部门文件传阅时间从3天缩短到1.8天,98.7%的电子签章使用率让纸质文件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档案馆徐馆长更关注那0.03%的文档归档错误率,她说:“相当于30万份文件里只允许出9次错,这精度,对我们可是巨大的挑战!”
2025年的秋天,傅区长办公室墙上挂着张泛黄的老照片,2004年机房合影,照片里年轻的工程师们围着服务器,背后的白板上写着:“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如今,李沧街头,28台政务服务自助终端24小时服务,7.8公里焕然一新的地下管网守护着2.1万户家庭,智慧城市的脉搏,每分钟230次的数据刷新频率跳动着。
“数字政府建设永远在路上。” 傅区长在会上再次翻开那本《政务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窗外,智能环卫车缓缓驶过,车顶的传感器识别着落叶……这场始于档案数字化的变革,仍在继续。
那么,下一个二十年,数字李沧又会是什么样呢?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文的时间、过程、图片,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