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师,这孩子是不是没救了?"深夜的咨询室里,李女士攥着儿子的月考成绩单,手背因用力泛着青白。成绩单上刺眼的"28分"旁,是班主任用红笔写的批注:"连续三天未交作业,课间躲在操场角落玩手机。"更让她崩溃的是,上周五儿子突然宣布:"我不想上学了,要去当游戏主播!
"老师,这孩子是不是没救了?"深夜的咨询室里,李女士攥着儿子的月考成绩单,手背因用力泛着青白。成绩单上刺眼的"28分"旁,是班主任用红笔写的批注:"连续三天未交作业,课间躲在操场角落玩手机。"更让她崩溃的是,上周五儿子突然宣布:"我不想上学了,要去当游戏主播!"说着便摔门而出,整夜未归。
这个场景背后,是14岁少年小宇(化名)与母亲长达两年的"学习战争"。从初一开始,小宇的成绩从班级中游滑至倒数,每天写作业都要磨蹭到凌晨,手机像长在手上似的。李女士试过断网、没收手机,甚至在家长会当众批评儿子,结果换来的却是更激烈的对抗——小宇开始逃课、撒谎,直到彻底拒绝上学。
第一步:用"倾听地图"找到厌学根源
大黄蜂教育团队首先指导李女士暂停所有说教,转而用"三问倾听法"打开对话:
"你最近在学校最开心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如果不用上学,你最想做的三件事是什么?"
"你觉得妈妈怎么做,能让你觉得上学没那么难受?"
起初小宇只回答"不知道""烦死了",但李女士坚持每天睡前留15分钟"无打扰对话"。第七天晚上,小宇突然哭着说:"数学老师总当众说我笨,同学都笑我..."原来,持续的课堂羞辱让这个敏感的少年彻底丧失了学习动力。
第二步:重构"健康学习"的生态系统
针对小宇的数学恐惧,指导师建议李女士与班主任沟通,将课堂提问改为"举手制",并联系心理老师进行每周一次的沙盘治疗。同时,母亲开始学习"优势教育法":每天记录小宇的一个进步点,比如"今天主动整理了书包""帮邻居奶奶提菜"。当小宇发现母亲的朋友圈全是自己的"小成就",态度逐渐软化。
第三步:设计"渐进式返校"计划
为避免直接返校的压迫感,指导师为小宇制定了"三步走"方案:
第一周:每天到校2小时,只参加喜欢的美术课;
第二周:增加语文课,母亲在校门口等待时带他最爱吃的糖炒栗子;
第三周:尝试全天在校,班主任特意安排他负责班级绿植养护。
当小宇第一次抱着自己养护的绿萝走进教室时,数学老师当众说:"这盆花比老师上次布置的作业养得好多了!"全班哄笑中,小宇却挺直了腰板——他发现,原来被关注可以不用通过"叛逆"实现。
大黄蜂老师认为,面对青春期厌学,强行施压只会加剧心理逆反。智慧的家长需要做到三点:用倾听替代评判,找到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用优势视角替代缺陷聚焦,重建学习自信心;用渐进式计划替代突然改变,降低心理防御。当教育回归"理解-支持-成长"的本质,那些看似决绝的"退学宣言",终将化作重新出发的勇气。毕竟,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而真正的教育,是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来源:大黄蜂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