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华为发布AI医疗应用报告,报告预测,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助力预防超过80%的慢性病,推动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AI医疗正在深入走向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未来谁会成为AI应用端的龙头?我们一起来听听业内专家的观点。
我们东方大国最擅长技术应用
近期华为发布AI医疗应用报告,报告预测,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助力预防超过80%的慢性病,推动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AI医疗正在深入走向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未来谁会成为AI应用端的龙头?我们一起来听听业内专家的观点。
核心观点:
1、AI医疗应用领域:AI医疗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和疾病周期中均有应用,涵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随访及药物研发、医院管理、医保联动等多个环节。
AI医疗细分领域应用:
1)AI诊断:提升效率、准确性,减少误诊漏诊,实现个性化诊断和医疗平权。
2)AI制药:赋能药物研发全过程,从靶点发现到临床实验,大幅提升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3)慢病管理:传统消费医疗器械公司在AI助力下,商业模式和成长路径可能发生巨大变化。
4)中医领域:AI在辅助诊断、健康管理、中药研发、康复治疗及科研等方面均有参与。
5)手术机器人:在多种手术中有应用,但手术把控度和精准定位仍是瓶颈。
6)AI医院:布局AI医生,覆盖多科室和疾病,诊断准确率高,医生培养迅速。
7)脑机接口:在医疗和消费端均有广泛应用前景,国内多家公司取得突破。
2、AI医疗细分应用领域的成熟度:AI在影像、早筛或诊断领域的应用最为成熟,尤其是在诊断方面。康复机器人、药物研发、慢病管理等领域有显著的应用前景。
3、AI医疗的三大关键因素:
1)算力:AI医疗的基础是算力,医学影像、基因测序等领域对算力有极高需求,国内华为等企业在算力上有所提升。
2)算法:专用和垂直算法在AI医疗中非常关键,如腾讯和百度的相关产品显著降低了误诊率,提高了罕见病诊断率。
3)数据:多模态数据(影像、文本、基因等)的融合对AI医疗至关重要,但数据非结构化和数据孤岛问题仍需解决。
4、AI医疗在支付端的应用前景:
1)医院端:AI在病例解析、费用预测、耗材成本控制等方面有助于医保控费和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2)患者端:AI参与诊前、诊中及混合支付的费用结算,提升患者体验。
3)其他机构:AI在基因检测机构、药企、CXO企业中的应用可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AI医疗在院端的应用场景:
1)医院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涵盖医院运营各个环节的信息管理,建立患者健康档案,监测医疗设备数据。
2)电子病历系统(EMR):国内医院EMR系统评级普遍偏低,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
3)医疗决策系统(CDSS):结合临床信息系统数据,通过AI大模型植入,提升复杂疾病诊断治疗效率。
以下为专家访谈纪要:
AI医疗概况
AI医疗目前来说,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或者疾病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可以有一定的应用。从预防到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与随访,以及在药物的研发,医院的高效运营管理,医保之间的联动等,AI医疗都有一定的功效。
AI医疗细分应用领域上,在AI+影像,早筛或诊断领域,尤其在诊断领域,是AI应用或者落地最成熟的。
在康复人领域(机器人领域),涉及到很多治疗型的,手术型的,还有一些康复型的等。
在药物研发领域,最近一直很不错。
在健康管理领域,尤其是慢病的管理,AI都是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AI医疗三大关键因素-算力、算法和数据
目前来说,在算力、算法,包括数据方面,都有一定的痛点,或者一定的瓶颈。但在相关的领域都有一定的布局或者有一定的应对措施。
首先,AI医疗的基础,毫无疑问是算力。
如在医学影像,还有基因测序,包括大模型训练等领域,算力所用的类型可能不一定相通。国内华为在生成的910b上,算力是有一定的提升,可达到256TFLOPS(每秒256万亿次浮点运算),它是支持全站的国产化AI医疗训练。海外英伟达毫无疑问的在这个领域是具备非常大的影响地位。
除了算力之外,算法非常关键。算法有通用型,垂直类型,还有专用算法。目前来说,专用的算法,包括垂直的算法,在AI医疗领域是非常关键的。如腾讯快慢双系统的产品,实现了误诊率的大幅降低;百度01,通过学习,使得罕见病的疾病的诊断率大幅提升。
数据也非常关键,数据在这块领域是多模态的,有影像的、文本的、基因的等各种类型的数据,融合在一起,很明显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模型去训练它,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太多的数据就可能有质量问题。所以目前来说,在数据方面,第一个就是非结构化,因为它的数据太多了,有些数据是非结构化的,使用率或者数据的质量不一定的有多强;第二是数据孤岛,因为国内的数据互动率还比较低,跨院或者跨区域之间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采用的方法是联邦学习。
医疗数据联邦学习是一种在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跨机构医疗数据协作分析的技术。它允许不同医疗机构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共同训练和优化机器学习模型,从而突破医疗数据孤岛的限制,推动医疗AI的发展。
这三个因素之间,是可以相互协同,算力的需求增长,算法的优化驱动,以及数据的利用深度,可以实现一系列的突破。如在诊断领域的更加精准,药物发现领域的提速,包括新的分子的发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使得患者受益,包括医疗成本大幅降低。
AI在医疗领域支付端的应用前景
站在医院端,医院主要就是医保控费。AI在病例解析、机械学习的费用预测、耗材的成本控制,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可以使得医保合规,还有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的提升。
在患者端,主要就是患者的诊前、诊中,包括各种混合支付的费用结算,都有AI参与的身影。
在基因检测机构、药企、CXO企业等,AI都可以加入进来。AI的加入,可以使得成本降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未来随着数据合规共享,通过联邦学习,实现医院、药企和保险数据之间互通,这是有可能实现的。
AI医疗支付方式的渗透率,正在从单一的应用向全链条的价值创造升级。
AI医疗产业端应用情况
在产业端,之前有很多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或者医药领域应用的支持政策。
但从2024年,尤其2025年有特别多的政策出现。政策对于AI在医疗、制药、医药研发领域的支持是毫无疑问的。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之下,AI在医疗领域产业端的落地,有非常大的进展。无论是学校,或者高等的科研机构,还有实体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非上市公司),他们在AI医疗领域都有一定的进展。
没有上市的公司,像春雨医生,全民健康;上市的,像京东健康、科大讯飞等;一些学校,像科大;医院,像瑞金医院等,他们在医疗领域都有自己大模型的研发。相关企业及一些机构对AI医疗非常重视,AI在医疗产业端的落地,也看到了很大的变革。
AI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应用的场景
非常多。第一个是医院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一个HIS系统,它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对医院的人财物进行全面管理,涵盖医院运营各个环节的信息管理。这和医院的运营效率,医保基金的结算,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个是临床信息系统,它主要是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医疗设备的监测数据。医疗设备的监测数据,可以和很多的医疗设备企业产生一定的联系。所以现在很多医疗设备企业,他们在AI上都加了一些模块,这些都是为了未来的C系统所服务的。
目前来说,C系统(C系统在医疗信息化中通常指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还可以做很多具体的进一步划分,如电子病历系统(EMR),营销系统(ECS),实验室系统(LIS)等。
这些系统包含了大量的数据,用大量的数据去训练模型,使模型升级迭代,在诊疗诊断治疗领域是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未来极有可能出现更加强大的电子医生,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会有一些颠覆性的影响。
C系统的壁垒和前景
首先,在壁垒方面,体现在数据上。数据的结构化难度会更大,数据对实施的要求,包括数据的质量问题,这些都是属于在C系统领域所布局的一些关键的技术壁垒,或者数据治理方面的一些壁垒;C系统,针对的是复杂的临床业务;其他技术应用的落地等。所以建设难度会比较大。
第二,C系统的市场规模非常大的,应用场景前景非常多。
EMR系统
EMR,即电子病历系统,含有九级,从零级开级,一直到第八级。目前来说,国内的水平处于四级水平,可能部分医院到五级或者再高一点,但大部分医院在偏居中的水平。可以实现信息的制控交换,实现过程的制控管理,重点定义完整的分级访问控制和时间范围的指定等。
未来随着对医疗水平提升的要求,包括对于一些复杂疾病的诊断治疗的要求提升等,包括AI的进一步植入,对于电子病历系统的评级提升是有非常大的需求。
目前来讲,在这样的一个阶段,还是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对于相关的企业是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可以去转化的。比较重要的公司像嘉和美康、卫宁健康等。
从2024年电子病历领域竞争格局看,嘉和美康占15%,卫宁健康占13.7%,东软集团占9.7%,海泰医疗占8.5%。
国内企业在电子病历领域布局相对比较多,各有特点。在深度方面,嘉和美康做得相对来说最深,同时专科电子病历领域,像产科、口腔科有一定的布局;卫宁健康,在全流程的管理上做一定的布局;东软集团,综合实力较好等。
医疗决策系统(CDSS)
这个系统一直都有,而且非常早。在AI大幅的推广,还有数据的不断积累,瓶颈会进一步的突破,未来非常有前景,有可能会出现非常强大的电子医生。现在在一些专科的疾病领域有一定的突破,未来在更加复杂的疑难杂症上有一定诊断和治疗的效率、能力的提升。
CDSS系统,结合了临床信息系统的关键数据,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并深化拓展,再通过AI大模型的植入,CDSS系统领域会有进一步的提升,数据挖掘能力的提升,流程深化的助力,包括质量强化的功能提升等。通过AI大模型的植入,可以使得这些数据更加高效,更加智能化的应用。在这背景之下,使得复杂疾病的诊断治疗有一定的效率提升。
2024年中国医院CDSS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76亿元。2023年中国医院 CDSS 市场份额,百度占比23%位居第一,惠每科技占比18%位居第二,森亿智能占比10%位居第三,嘉和美康占比9%位居第四,讯飞医疗占比4%位居第五。
AI在诊断领域的应用情况
目前来说,有几个特点。第一是效率的提升;第二是准确性的提升,减少误诊漏诊;第三是个性化,针对高端人群,对于一些疾病的早期筛查发现等;第四是可及性,实现AI医疗的平权。
做AI诊断的公司有很多,影像的,病理的,还有做检验诊断的,包括辅助临床检测,以及监测设备等。
AI诊断在影像领域是应用最有深度,或者相对来说最成熟的,重点关注联影医疗。
在病理领域,可以关注安必平、迪安诊断及九强生物,他们在这块都有一定的布局。
在检验医学领域,就是金域医学、迪安诊断、润达医疗,也是非常值得重点关注。
在互联网类型的公司,包括平安健康,以及很快也要上市的微医这样的公司,可以做重点关注。
海外龙头公司Tempus发展比较稳健,盈利模式是以B to B为主。首先是资料获取、采集,从医疗机构,包括行业协会、内部实验室等,建立数据互联互通的机制,获取机构的数据,然后把这些数据拿过来做一些整合,如DNA数据、案例数据、细胞数据、蛋白数据等,把这样的数据拿过来做整合,建立起自己强大的数据库。数据库建立好之后,把这些数据库应用到下游。目前来看,下游主要是应用在医疗健康,做诊断和疾病的管理;还应用在生物科技公司,对他们药物研发会有一定的助力。
从商业模式上来讲,Tempus是非常高效的去运用数据,也非常符合AI医疗三大要素之一的数据,也有算法,因为它是基于强大的算法,分析众多的多组型的数据,然后再去应用。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一些公司,像华大基因、金域医学、迪安诊断,包括嘉和美康,是有可能具有这样的商业路径,或者潜在的商业模式,可以重点关注。
AI在制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能够赋能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
第一个从靶点发现的识别,以及蛋白质结构的预测,到药物分子设计和筛选,再到药物合成与制剂、药代动力学以及临床前临床实验等各个阶段都能参与。
在这些领域,AI都具有相当强大的功能。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新冠疫情期间的新冠药应用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得新冠药物的研发、上市提升六个月。这说明至少AI在蛋白质结构的解析方面,已经有非常大的突破。
在临床阶段,像患者匹配、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的优化,以及合成对照组等方面,AI都会参与到相关的工作之中,使得药物研发的流程、时间,还有资金的投入,效率大幅提升。
AI在慢病管理方面的应用前景
慢病管理领域,主要就是传统的消费医疗器械公司,像九安、鱼跃、三诺、乐心、可孚等。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背景之上,是具备成长潜力的,或者发展潜力的。有了AI的主力之外,商业模式或者未来的成长路径,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变化。
慢病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多,像高血压、脑卒中,包括哮喘,神经系统疾病等,有很多的疾病都属于慢病。它的市场规模在逐渐壮大,尤其是人口老龄化,使得慢病的规模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明显增长。
目前来说,慢病治理的模式有很多,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日本,都有一定的模式。像中国,主要就是慢病的自我管理、社区管理、医院管理、远程管理。
慢病管理市场特别大,非常值得重点关注。在选择相关的标的的时候,第一选择在慢病领域有相关适应症的公司;第二选择在相关算法,或者在模型上有一定布局的公司;第三选择企业本身的业务,有没有一定的延展性,或者有没有一定的客户积累,如果他在C端已经有比较多的客户积累,是有很好的潜力去布局AI的。
总体来说,在慢病管理这块,是非常具有前景的方向。现在处于早期,还没有看到太多的落地,尤其企业的业绩上可能暂时看不到,但长期来看,这几家公司还是非常值得重点关注的。
AI医疗其他领域
1)中医领域
中医这块,在辅助诊断,健康管理,中药研发,包括中医的康复治疗,以及中医的科研等,AI都可以参与进来,而且市场也不少的,都是在逐年增长。
2)手术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有很多的方向,可以用于多种的手术,包括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以及普通外科等。目前来说,手术机器人非常大的一个问题,或者瓶颈,主要就是对于手术的把控度,还有精准的定位等。这些都离不开AI,都离不开算法。国内上市公司主要就是微创机器人。
3)AI医院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团队打造的首家“AI医院”Agent Hospital,有42位AI医生,21个科室,能够覆盖300多个疾病。和传统医院有一定的差异,如果未来能够落地,有非常多的优势。
首先“AI医院”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3%。现在传统医院也是参差不齐,最高的可能达到95%以上,低的可能就80%左右。
第二医生培养,AI医院非常迅速,几天就可以培养出一个好的医生,但是传统医院可能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第三提高了诊断效率、资源分配、可及性等。
4)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在产业发展的前期,而且是属于非常有前景的细分领域。脑机接口除了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之外,在消费端也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
今年在政策端有非常多的国家支持的政策出来,无论是国家级的还是各个省市级的,都有相关政策。
国内很多公司在脑机接口领域都有比较多的突破:
小米医疗,本身做康复相关的业务,今年在脑机接口相关的产品方面,已经布局了很多的产品,而且在年中的时候已经上市很多,今年有可能会上市一个以脑机接口命名的康复设备。
麦澜德医疗,在脑机接口领域布局,除了关节的康复设备之外,还有一个产品在立项研发,现已有样机,是阿尔茨海默症评估、筛查的产品。这个产品非常有特点,它是基于人体的脑电信号以及面部情绪、面部表情以及眼神、动作等细微的捕捉,去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得阿尔茨海默症的潜质,然后去做一些早期的干预,可以使得这个疾病的发现大幅提早5-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做干预。
爱朋医疗,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脑机接口技术研发与应用。公司产品包括麻醉深度监护仪、ADHD行为训练系统等,涉及神经调控、睡眠管理等多个领域。ADHD取得便携式脑电设备注册证,且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成立“脑机接口行为训练联合实验室”,聚焦儿童脑科学前沿,推动ADHD诊疗产品研发与应用创新。
后续值得重点关注,产品不只是一个证的问题,更多的还需要和医院合作,拿到医院的背书,然后从医院的角度,再往C端推广。从这种商业模式来说,爱朋是首家。产品有比较大的市场空间。
价值投资理念、知识经验学习与交流平台,投资风险教育平台。
发现价值,践行价值。书会长期开展独立投研活动,定期发布原创研究报告,组织线下分享活动。
“行稳致远”,秉持“专业、谨慎、诚信”的精神,努力与会员和客户共同实现长期价值稳步成长。
来源:巴菲特读书会周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