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4岁的李统帅辞掉国企造船厂的工作,回村接过父亲的渔船当起船长;29岁的扎西然登从成都返乡,把藏香鸡养殖场做到存栏7000多只;还有三个大学毕业生带着15万回村养猪,三年就把小猪圈做成了规模化养殖点。这些不是个例,2025年乡村振兴局的数据显示,返乡创业的青年
24岁的李统帅辞掉国企造船厂的工作,回村接过父亲的渔船当起船长;29岁的扎西然登从成都返乡,把藏香鸡养殖场做到存栏7000多只;还有三个大学毕业生带着15万回村养猪,三年就把小猪圈做成了规模化养殖点。这些不是个例,2025年乡村振兴局的数据显示,返乡创业的青年比去年多了23%,越来越多年轻人发现,曾经想逃离的乡村,反而成了突破职场天花板的地方。
为啥年轻人突然愿意回村找机会?先得说说城里的“职场困境”。现在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想进大厂、国企得挤破头,就算进去了,晋升也得熬资历。李统帅在造船厂月薪一万看似不错,但每天重复拧螺丝、画图纸,一眼能望到头,“干十年最多混个小组长,没啥奔头”。反观村里,40岁以上的养殖户不会拍短视频卖货,老船长不懂线上接单,这些“空白地带”恰恰成了年轻人的机会。
更关键的是,乡村早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样子了,现在的农村藏着三类新机会,每一个都能让年轻人找到用武之地。
第一类是“老产业+新玩法”,把家乡特产做成大生意。扎西然登回乡前,乡城县的藏香鸡只在本地小范围售卖,因为养殖周期长、销路窄,农户都没积极性。他回来后,给鸡舍装了温控设备,用手机APP监测鸡群健康,还拍养殖日常发短视频,把藏香鸡蛋包装成“高原生态蛋”,不光卖到成都,还通过电商发往全国,现在养殖场一天能卖200多个鸡蛋,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增收。青岛的“00后”船长李统帅更直接,他发现村里的渔民只会线下卖海鲜,价格被收购商压得很低,就和朋友合作做直播,出海时拍捕捞过程,回来直接打包发货,让本地海鲜卖出了溢价,还帮村民拓宽了销路。
这类机会的核心是“新旧结合”——年轻人懂互联网、会做营销,村里有现成的资源和产业基础,两者一搭,就能把不起眼的土特产做成品牌。而且不用从零开始,像扎西然登就是以技术入股村集体养殖场,既有保底收入,做得好还有分红,风险比在城里创业小得多。
第二类是“政策给机会”,基层岗位成了新选择。现在各地都在推动村干部队伍年轻化,不少地方明确要求村两委班子里必须有35岁以下成员,还给年轻人开了不少“绿灯”:考公务员有定向岗位,评职称优先考虑,有些地方还给返乡任职的年轻人发生活补贴。抖音上有博主总结,年轻人当村干部有天然优势:会用电子表格统计数据,能帮村民用手机办社保,还能对接电商平台帮村里卖货,这些事老一辈村干部未必擅长。
除了村干部,乡村规划师、环保监督员这些新岗位也在兴起。以前村里搞建设全凭经验,现在需要懂空间设计、能做垃圾分类方案的专业人才,年轻人学东西快,刚好能补上这些缺口。浙江湖州就招了200多名青年乡村规划师,负责村庄改造、景观设计,月薪能到8000多,不比城里普通白领低。
第三类是“兴趣变事业”,在乡村实现自我价值。城里的工作大多是“为别人打工”,但回村创业能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李统帅从小就爱出海,跟着父亲打鱼时总琢磨怎么能多捕点、卖好点,辞职当船长后,每天虽然风吹日晒,但“看着海鲜卖出去,帮村民多赚钱,比在厂里拧螺丝踏实多了”。还有三个大学毕业生因为喜欢养殖业,带着积蓄回村养猪,从30头奶猪养起,慢慢扩建猪圈、改进技术,现在不仅实现了盈利,还成了当地的养殖技术骨干。
这种“做自己热爱的事还能赚钱”的状态,正是很多城里年轻人追求的。而且在村里,不用在意职场潜规则,不用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靠本事吃饭,反而能更专注地把事情做好。
当然,回村不是没挑战,只是这些挑战比城里的“无效内卷”更有意义。扎西然登刚养鸡时,因为藏香鸡生长周期长,有人说他“瞎折腾”,他每天凌晨起来喂鸡、清理鸡舍,用半年时间证明了自己的技术;李统帅第一次独立出海时,不知道该去哪片海域作业,就跟着老渔民学,慢慢摸清楚了规律。这些困难是实实在在的,但每解决一个,能力就长一分,不像城里的内卷,耗了精力却没什么成长。
政策的支持更让年轻人少了后顾之忧。现在返乡创业能申请低息贷款,有些地方还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在改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物流、网络全覆盖,卖货、办公都方便。乡城县搞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扎西然登不用自己找销路,只要管好养殖环节就行,风险由公司和村集体一起承担,这种“托底”机制,给了年轻人试错的勇气。
反观城里的职场天花板,大多是“人为设置”的:学历不够卡一道,资历不够再卡一道,就算能力强,也得等前辈退休才有机会。而村里的天花板是“自己给的”——你的能力越强,能整合的资源越多,舞台就越大。扎西然登从只管800只鸡,到现在带农户一起干,还成了“产业发展致富带头人”;李统帅从新手船长,慢慢学着做电商、拓销路,未来说不定能把村里的码头做成区域性海鲜集散地。
现在越来越多人明白,职场天花板不在地方大小,而在机会多少。城里机会多但竞争更激烈,村里机会虽看似小众,却没人抢、有政策扶、能接地气。对年轻人来说,与其在城里做“螺丝钉”,不如回村当“领头雁”,把家乡的资源盘活,既实现了个人价值,又能带动一方发展,这本身就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你们身边有回村发展的年轻人吗?他们做的是养殖、电商还是基层工作?你觉得回村发展最大的优势和挑战是什么?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回村闯一闯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柚点小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