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三年,政策的逻辑似乎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策的背后是政治,不理解党的20大以来的政治变迁,不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内涵,还是用过去的思维理解当下的政策,很容易犯“刻舟求剑”的错误。这是最近三年多某些网红投资人失误的根本原因:既对曾经的熊市下跌幅度和时间
赵建系西京研究院院长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
赵建博士将根据最近一段时间对宏观形势和市场走势的思考,推出《现实十问》系列,回答投资者比较关心的问题。
一、一句话:加速探底,形势紧迫。
二、政策到底什么思路?一句话:上半年用力过度,下半年不见兔子不撒鹰。
三、牛市还能持续多久?一句话:消化分歧,震荡蓄力,强者恒强。
四、房地产何时能见底?一句话:漫长的告别,僵而不死,向死而生。
五、物价何时才能回升?一句话:等待地产触底,或牛市持续慢牛。
六、储蓄新高,钱会去哪儿?一句话:结构分化,挤入强势资产。
七、人民币汇率是贬是升?一句话:升值告一段落,未来取决于中美央行。
八、债券行情终结了吗?一句话:弱势资产的弱势行情,形同鸡肋。
九、黄金还会继续大涨吗?一句话:趋势未改,定价“中国式布雷顿森林体系”。
十、“十五五”行情期待什么?一句话:十三五“互联网+”,十四五“大数据+”,十五五“人工智能+”。
问题二、政策到底什么思路?
一句话回答:上半年用力过度,下半年不见兔子不撒鹰。
最近三年,政策的逻辑似乎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策的背后是政治,不理解党的20大以来的政治变迁,不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内涵,还是用过去的思维理解当下的政策,很容易犯“刻舟求剑”的错误。这是最近三年多某些网红投资人失误的根本原因:既对曾经的熊市下跌幅度和时间估计不足,又没有充分抓住这一轮大牛市的红利,成了市场上的“反向指标”。
924之后的中国资本市场,本质上是“政治牛”,比政策牛还要高一个维度。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在这一波波澜壮阔的中国权益资产重估中,就不可能会被轻易甩下车。
关于政治的变化,深层次的东西没法公开讲,曾经发表的几篇文章也遭举报被删。一些基本的观点在我7月份写的《》三篇文章中有所涉及。当前最大的政治是什么呢?是民族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是长期目标,相当于“让中国再次伟大(MCGA)”,是统治性的官方语境,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合法性;中国式现代化是手段,五个核心要求里的核心是“党的领导”。而中国式现代化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式”。可以说,理解“中国式”是理解当前各项政策的前提。
从文本和语境上的变化,可以看到政策基本逻辑走向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官方词汇基本直接借鉴发达国家,前面没有“中国式”、“高质量”、“新质”等定语。有的是“四个现代化”、“发展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普世性词汇。今天,基本所有借鉴西方的词汇,前面都加上了定语:现代化变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变为“高质量发展”,生产力变为“新质生产力”,等等。这实际上是话语权的重塑,是中国发展到今天对西方“话语霸权”的革故鼎新——现代化的形式、路径和次序,本身就是多样性的,不应该在话语上被完全单一垄断。
重塑关于现代化的话语权和解释权,是中国当前重大的政治任务之一,从而也决定着政策的基本脉络。这是从文本和语境上对当前政策走向加以理解的基础。更深刻的东西比较复杂,有时间可以在内部直播中慢慢展开讨论,这涉及到很多政治和权力层面的东西,直接关系到我们资产的战略级配置。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重塑现代化的话语权和解释权呢?其实自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以来,甚至是鸦片战争三个甲子年以来,中国的国家转型和社会转轨,都是在“西方道路”与“中国特色”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曲折前行,表现出了特有的矛盾和张力。当西方道路(包括前苏联)走的太快,发生了大大小小现代化危机的时候,就用“中国特色”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一下;当中国特色对生产力的抑制又过甚的时候,再拿西方的一套来纠偏。这种“放松-总量危机-收紧-结构危机-放松”的渐进式改革路径,保证了中国没有发生像俄罗斯休克疗法那样的大危机,这可以说是独特的制度优势,但也很容易陷入过度依赖短期政策而忽视长期制度建设的问题,将越来越难改的“硬骨头”留在后面,积累更大的结构性危机。
总结一下,今天中国的政策逻辑,仍然是在“普遍模式”与“中国特色”之间不断的动态平衡。回顾一下,2021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全球一枝独秀,甚至出现了过热,决策层开始了以“三条红线”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必然有阵痛,何况是如此重大而深远的转型,导致经济进入了以需求不足为主要矛盾的深度调整阶段。2024年的924开始的政策大变局,我坚持认为“新一轮中国资产重估周期”开启,就是看到了“普遍模式”对“中国特色”的纠偏——中国央行将资本市场稳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构建强大的国家队做“最后交易商”,这恰恰是日本、欧美这些发达国家之前做的事情,它们做出了经验和教训,中国在后面可以借鉴。无论再怎么“特色”,遇到的问题还是一样的,像“牛顿定律”那样的基本规律和原理都是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当然也就异曲同工。再特殊,树也不可能长到天上。
如果还不理解这些,可以重温一下9 月 22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央行领导对货币政策基本思路的解释,实际上就是普遍规律对特色的一次纠偏。在全球债务大爆炸的背景下,货币和财政政策如果依然保守,就很难保证实体经济不通缩,资产价格不缩水。次贷危机以后,全球债务大爆发,伴随的是美联储、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时代,说到底就是“债务国有化+赤字货币化”,发达国家的财政纪律和货币纪律都“礼崩乐坏”。唯有中国还保持着“3%”的赤字率和保守的货币政策,为全球金融市场注入确定性。
现实中,最重要的是节奏,特别是今天发达国家出现了消失了半个世纪的大通胀和类滞胀,货币政策该怎么办?面对这个前后夹击的困境,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央行及货币政策,早就从“固定规则”模式,转变为了“相机抉择”模式,说到底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密切追踪经济指标,根据形势变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然这里的“相机抉择”,并不意味着没有前瞻性。而规则让步于现实、经济服从于政治的政策风格,崇尚务实主义的中国才是鼻祖。
那么当下中国的政策现在是什么思路呢?为什么美元降息了我们却没有跟?而且进入第三季度,政策面突然好像进入了“休假模式”,几乎没有任何强有力的政策出台,以至于导致实体经济调头向下,特别是房地产、基建等政策敏感性高、靠政策驱动的行业,走弱的非常厉害。是什么原因导致决策层在第三季度突然放慢了政策的节奏呢?
答案是今年上半年的成绩,以及面对特朗普关税战我们的政策应对用力过度,以至于透支了下半年的“子弹”,因此到了第三季度,节奏放缓一下,步子放慢一点,也是情理之中。毕竟今年上半年那么多的内外各种不利因素下,GDP增长率都能超预期的达到5.3%,超过了决策层的目标,三季度稳增长的压力一下子变小了。上半年面对特朗普的关税闪电战,中国的各项政策应出尽出、饱和打击,形成了巨大的政策脉冲,无论是各项财政政策前置使用,还是货币政策降准降息,可以说提前透支了三季度的政策,因此到了三季度政策端和基本面在巨大的脉冲之下回落,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令人欣慰的是,恰恰是在政策层进入休假的三季度,中国股市牛市表现的却最为强劲。上证指数上涨了13%,沪深300上涨了18%,科创50上涨了50%,创业板指数上涨了50%,恒生指数上涨了12%。如此强劲的股市牛市发生在政策面的空白期,证伪了今天中国股市牛市完全是政策牛的说法。当然,由于三季度经济下探的比较厉害,特别是房地产和基建,预估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在4.7%左右(去年基数比较低),稳增长的压力又集中到了四季度。因此四季度很可能会重新加大政策的剂量,在房地产、基建等方面会有更有力的政策出台,各项财政资金也会提前部署和发力。特别是四中全会讨论的“十五五”规划,会给市场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做多热情。
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