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与管理施肥的技巧有哪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7 09:29 2

摘要: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与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精准化、高效化的栽培模式已成为主流。以下从选种、田间管理、水肥调控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系统阐述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核心技术要点。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1. 适区选种原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与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精准化、高效化的栽培模式已成为主流。以下从选种、田间管理、水肥调控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系统阐述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核心技术要点。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 适区选种原则
根据地域气候特点选择通过国家审定的抗逆性强品种。黄淮海冬麦区宜选用抗寒性好的"济麦22""郑麦366"等半冬性品种;长江中下游推荐"扬麦25""宁麦13"等抗赤霉病品种;东北春麦区则以"龙麦35""垦九10号"等早熟品种为主。种子纯度需≥99%,发芽率85%以上。

2. 种子预处理技术
播种前采用"三拌种"处理:每50kg种子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60ml+0.01%芸苔素内酯10ml+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兑水1.5L拌种,可有效防治纹枯病、全蚀病及地下害虫。包衣后阴干12小时,确保药膜固化。


二、精细化整地与播种
1. 土壤耕作标准
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两深一浅"耕作:先用深松机打破犁底层至35cm,再深翻25cm配合每亩施入3吨腐熟农家肥,播前浅旋10cm使耕层上虚下实。秸秆还田地块需增施5kg/亩尿素加速分解。

2. 精量播种参数控制
冬小麦适播期以越冬前≥0℃积温550-650℃为宜,黄淮地区10月5-15日为最佳窗口期。采用北斗导航无人播种机,行距15cm,播深3-5cm,亩基本苗:高产田18-22万(亩播量9-11kg),中产田25-28万(12-14kg)。旱地推广"深播浅盖"技术,播后镇压保墒。

三、水肥一体化管理
1. 需肥规律与配比
每生产100kg小麦籽粒需吸收N 3kg、P₂O₅ 1.25kg、K₂O 2.5kg。推荐配方:基肥(45%复合肥40kg+锌肥1kg)+返青期(尿素15kg)+孕穗期(尿素10kg+磷酸二氢钾2kg)。缺硫土壤每亩基施硫磺粉5kg。

2. 关键追肥技术
- 冬前分蘖肥:11月下旬至12月初,亩追施尿素8-10kg促进有效分蘖,配合喷施0.3%硫酸锰溶液防冻害。
- 拔节孕穗肥:3月中下旬基部节间定长时,采用"穴施+滴灌"方式追施尿素15kg,同时叶面喷施0.2%硼砂+0.1%钼酸铵溶液提高结实率。
- 灌浆肥:抽穗后7天喷施1%尿素+0.3%磷酸二氢钾溶液,延长功能叶寿命。


四、水分精准调控
1. 灌溉关键期
全生育期需水400-600mm,重点保证4次灌水:越冬水(夜冻昼消时)、返青水(气温稳定3℃以上)、孕穗水(雌雄蕊分化期)和灌浆水(花后15天)。采用低压管道灌溉,每次亩灌量40m³。

2. 节水技术应用
推广"测墒灌溉"系统,当40cm土层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60%时启动灌溉。示范田可采用痕量灌溉技术,通过地下渗灌管将水分直接输送至根区,节水30%以上。

五、绿色防控体系
1. 主要病虫害防治
- 纹枯病:返青期用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ml/亩+5%井冈霉素水剂100ml兑水30kg喷施茎基部。
- 赤霉病:抽穗扬花期遇连续阴雨时,用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ml/亩无人机飞防。
- 蚜虫:百株蚜量达500头时,喷施2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15ml/亩。

2. 杂草防除方案
冬前11月中旬使用55%苯·唑·2甲钠可湿性粉剂40g/亩封闭处理,春季阔叶杂草3-5叶期改用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5g/亩定向喷雾。禾本科杂草严重地块可加用15%炔草酯微乳剂30ml。


六、机械化收获与储藏
1. 适期收获标准
蜡熟末期(籽粒含水量18-22%)为最佳收获期,此时茎秆转黄、籽粒呈品种固有色泽。采用联合收割机作业,留茬高度≤15cm,秸秆切碎长度≤10cm并均匀抛撒。

2. 产后处理技术
收获后立即用5HX-12型循环式谷物烘干机在45℃条件下烘干至含水量≤12.5%。仓储前每立方米用56%磷化铝片剂6g熏蒸72小时,控制储藏害虫。

通过上述技术体系的集成应用,配合农业物联网监测平台对苗情、墒情、灾情的实时预警,可实现亩产600-700kg的高产目标,优质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稳定在14.5%以上,湿面筋值≥32%。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新修订的《小麦化肥农药减量技术规程》要求氮肥利用率提高至42%以上,种植者需特别注意精准施肥参数的调整。

来源:小洁的农村趣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