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4500,2年存下了18W,看看我的高效攒钱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21:56 1

摘要:我知道,视频一开头这么说,肯定很多人心里已经开始打问号了。这人是不是在吹牛?是不是家里本来就有钱,在这儿体验生活?还是说,她就是个现代版的葛朗台,两年没买过新衣服,天天吃水煮白菜,日子过得苦哈哈的?

大家好。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我自己都觉得有点疯狂的话题——月薪4500,两年,我是怎么存下18万的?

我知道,视频一开头这么说,肯定很多人心里已经开始打问号了。这人是不是在吹牛?是不是家里本来就有钱,在这儿体验生活?还是说,她就是个现代版的葛朗台,两年没买过新衣服,天天吃水煮白菜,日子过得苦哈哈的?

别急着下判断,今天,我就把我这两年的经历,我的那些小心思、小方法,原原本本地,掰开揉碎了,跟大家好好唠一唠。我保证,绝对没有凡尔赛,也没有PUA,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在不想过度委屈自己的前提下,摸索出来的一套高效攒钱游戏。希望能给同样在攒钱路上,有时候觉得迷茫、有时候觉得孤单的你,一点点参考和鼓励。

咱们先倒退回两年前。那时候的我,跟现在屏幕前可能很多朋友一样,是个标准的“月光族”。每个月工资一到账,左手进右手出,先还信用卡、花呗,剩下的钱呢,看着好像还不少,但真的不禁花。今天跟同事点个下午茶,明天看到喜欢的衣服打折了,周末再跟朋友出去吃顿好的、看个电影……不知不觉,月底一查余额,又是华丽丽的三位数。那种感觉,怎么说呢,特别失控,就好像你是被钱牵着鼻子走,永远在追赶账单,心里特别没底。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很平常的晚上。我妈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我爸干活的时候不小心把腰给闪了,得去医院看看,可能要住几天院。电话里我妈语气很轻松,说没什么大事,让我别担心。但我挂了电话,心里却咯噔一下。我立刻打开手机银行,想看看我能拿出多少钱,万一需要我支持一下。结果,那个数字,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1753块2毛。那一瞬间,我整个人都蒙了。我工作快一年了,一个月4500块,刨去房租水电生活费,我竟然连2000块都拿不出来。如果,我是说如果,我爸妈真的需要一笔钱应急,我能做什么?我什么都做不了。那种无力感,像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瞬间让我清醒了。

从那天起,我下定决心,我必须存钱。我存钱的目的,不是为了变成一个守财奴,而是为了在我在乎的人需要我的时候,我能有底气说一句“别担心,有我呢”。是为了在面对生活那些不确定的风险时,我能给自己和家人一个最基本的保障。是为了有一天,当一份工作让我身心俱疲、让我觉得毫无价值的时候,我可以有底气地递上辞职信,给自己放个假,而不是为了五斗米,把自己活成一棵枯萎的植物。

有了这个强大的“为什么”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攒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需要“坚持”的事情,它变成了一场我为自己的人生掌控权而战的游戏。而我,要做的就是研究透游戏规则,然后,打赢它。

1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改变我的“消费脑”。以前,我的快乐很简单,就是买东西。收到快递的那个瞬间,多巴胺飙升。但这种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东西买回来,新鲜感一过,它就成了角落里积灰的摆设,而我的钱包,却实实在在地瘪了下去。我开始反思,我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还是我只是需要那个“购买”的动作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我开始给自己做“脱敏训练”。我卸载了手机里所有的购物APP,不是说再也不买东西,而是我不想再被那些“大数据推送”、“限时秒杀”牵着鼻子走了。我想买什么,我会打开网页版去搜,目标明确,买完就关。这个小小的改变,却让我省下了一大笔钱,因为我从一个“被动消费者”,变成了一个“主动购买者”。我只买我“需要”的,而不是平台“希望我买”的。

然后,我给自己建立了一个“72小时冷静期”规则。任何价格超过100块的非生活必需品,我都把它加到购物车里,然后,放着。不付款,就让它静静地躺在那儿。72小时之后,如果我还是对它念念不忘,觉得没它不行,OK,那我就买。但事实是,90%的东西,三天之后,我早就忘了它的存在,或者觉得,好像也没那么必要。这招真的特别管用,帮我过滤掉了无数次的冲动消费。消费主义最厉害的武器,就是让你“立刻拥有”,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时间,来打破这个魔咒。

渐渐地,我发现,我的快乐来源变了。我不再因为买了一件新衣服而开心,而是因为看到我储蓄账户里的数字,又上涨了一点点而感到满足和安心。那种感觉,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掌控感,是你在为自己的未来,一砖一瓦地构建一个避风港。这种快乐,比任何消费带来的短暂快感,都更持久,也更有力量。

当然,光有心态的转变还不够,我们还得有具体的“战术”。我的战术核心,就是像管理一家公司一样,去管理我的个人现金流。我会把每个月的工资,想象成是公司的“营业收入”。这笔钱一到账,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想怎么花,而是“分”。

我用的是很多人都听说过的“四分法”,但我的玩法有点不一样。我把工资分成四个账户:

第一个,是“生存账户”,占工资的30%,也就是1350块。这里面包括了我的房租、水电、交通和通讯费。这是死规定,是每个月必须支出的“固定成本”,雷打不动。为了压缩这部分成本,我花了很多心思。就说房租吧,这绝对是开销的大头。刚毕业谁都想住市中心,又方便又繁华。但后来我仔细算了一笔账,市中心一个20平的单间,可能要2000块。而我愿意每天单程多花半小时通勤,在地铁沿线的终点站附近,用1500块就能租到一个两室一厅的主卧,房间更大,小区环境还好。很多人觉得,时间就是金钱,每天多花一小时在路上,太亏了。但我不这么想。对于我们这种刚起步的打工人来说,通勤这一个小时,其实是“非黄金时间”,我可以在地铁上看书、听播客、学习,而省下来的那500块钱,却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两年下来,光是房租这一项,我就省下了一万二。这笔账,我觉得非常划算。

第二个,是“生活账户”,占工资的20%,也就是900块。这900块,要负责我一个月的吃、穿以及所有日用品。平均到每天,就是30块钱。听起来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30块钱在现在这个社会能干嘛?连一杯好点的奶茶都买不起。但我的秘诀就是:自己做饭。

我敢说,自己做饭,是打工人省钱的“核武器”,没有之一。我以前也是个外卖重度依赖者,一天不开火,顿顿靠外卖。一顿外卖,算上配送费,随随便便就二三十。一天下来,光是吃饭,就得花掉七八十,一个月就是两千多。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惊了,我辛辛苦苦赚的钱,一半都送给了外卖平台。

于是我开始学着自己做饭。我不是什么厨艺天才,也是从最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青椒肉丝开始。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做饭,不仅省钱,还特别解压。下班后,在厨房里叮叮当当,把一天的疲惫和烦恼都切碎在案板上,那种专注的感觉,特别治愈。

为了把每天的伙食费控制在30块以内,我也琢磨出了很多门道。比如,我很少去那种精品超市,我专门找家附近的大菜市场,特别是晚上七八点钟,很多摊主开始打折清仓,蔬菜、水果都便宜得跟白捡一样。而且,菜市场的烟火气,真的能抚慰人心。

周末的时候,我会集中采购下一周的食材,然后做“预处理”。把肉切好,分装成一小份一小份冻起来;蔬菜洗好、切好,用保鲜盒装好。这样,工作日的晚上回到家,我只需要花十几二十分钟,简单一炒,就能吃上一顿热气腾腾、有菜有肉的晚饭。健康、卫生,还省钱。偶尔想改善伙食,我会去超市买打折的牛排,自己回来煎,成本也就三四十,比在外面餐厅吃一顿两三百的,满足感一点都不少。至于奶茶,我早就戒了,想喝甜的,就自己煮一锅红豆汤或者银耳羹,好喝又养生。

就靠着自己做饭,我每个月在“吃”上面的开销,硬生生从两千多,压缩到了七八百块。这里省下来的钱,就成了我储蓄的“第一桶金”。

第三个账户,是“投资自己”账户,占工资的10%,也就是450块。这笔钱,我规定,绝对不能省。我会用它来买书、买课、学习新技能。因为我特别清楚,光靠省钱,是省不出一个未来的。省钱的天花板很低,但赚钱的天花板,是无限的。在职业初期,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我们自己的大脑和能力。这450块,可能是我买的一门PS课程,也可能是我报名的一个写作训练营。这些技能,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回报,但它们就像埋下的种子,在未来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就会生根发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账户,就是“强制储蓄”账户。剩下的40%,也就是1800块。这笔钱,我发工资的当天,就会立刻把它转到一个我平时不怎么用的银行卡里。然后,卸载那家银行的APP,眼不见心不烦。就当这笔钱从来没有存在过。这个动作一定要“快、准、狠”,不能有任何犹豫。因为人性是软弱的,钱在手边放久了,你总会有一万个理由去花掉它。强制储蓄,就是对抗这种人性的最好办法。

你可能会问,难道你就没有社交吗?难道你就没有娱乐吗?当然有!不然那不成机器人了。我的社交和娱乐,是从“生活账户”和“投资自己账户”里,非常精打细算地挤出来的。

我从来不拒绝社交,但我会重新定义社交的方式。以前,朋友约我,无非就是商场逛街、喝下午茶、看电影、去网红餐厅打卡。一圈下来,几百块就没了。现在,我会主动提议一些不怎么花钱,但体验感更好的活动。比如,天气好的时候,我会约朋友去公园野餐。每个人带一两样自己做的小食,铺上垫子,晒着太阳,聊着天,比在嘈杂的咖啡馆里惬意多了。我还会约朋友一起去爬山,去逛免费的博物馆和艺术展,或者干脆邀请他们来我家里,我下厨做几个拿手菜,我们一起窝在沙发上看一部老电影。

我发现,当社交脱离了消费的捆绑,反而变得更纯粹,也更真诚了。我们是在用心地“陪伴”彼此,而不是用钱来堆砌一个“在一起”的场景。慢慢地,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也开始喜欢上这种“不花钱”的快乐。

至于买衣服,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一进一出”。也就是说,我买一件新衣服的前提,是必须处理掉衣柜里的一件旧衣服。这个规矩,让我每次购买前都会深思熟虑:我真的需要它吗?它跟我已有的衣服能搭配吗?它的质量能让我穿很久吗?我不再追求数量和潮流,而是更看重品质和经典。我发现,当我拥有的衣服变少了,我的穿搭烦恼反而也少了。每一件都是我精挑细选、真心喜欢的,利用率极高。

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每个月强制储蓄1800块,一年下来就是21600块。两年就是43200块。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说,不对啊,博主,你不是说存了18万吗?这数字对不上啊。

2

没错,关键的来了。如果光靠每个月这4500块的死工资,别说两年18万,就算四年也存不到。所以,在疯狂“节流”的同时,我一直在拼命地“开源”。

还记得我那个“投资自己”账户吗?我用那笔钱学的PS、写作,就是我“开源”的武器。刚开始,我利用下班和周末的时间,在一些兼职平台上去接一些最简单的活儿。比如帮人P个图,修个证件照,几块钱、十几块钱一单,虽然钱少,但帮我积累了经验和作品。

后来,我开始尝试写稿。一开始也是到处碰壁,被拒稿是家常便饭。但我没有放弃,我把每一次拒稿,都当成是一次免费的“审稿老师”在给我提意见。我不断地学习、模仿、练习。终于,我拿到了第一笔稿费,200块钱。虽然不多,但我开心得差点蹦起来。那不仅仅是200块钱,那是我用我的能力,在我的工资之外,赚来的第一笔钱。它给了我巨大的信心。

从那以后,我一发不可收拾。我做过小红书的文案,写过公众号的软文,帮一些小公司做过品牌故事。慢慢地,我的报价也从一开始的几百块一篇,涨到了一千块、两千块。我把这些副业赚来的钱,设立了一个独立的账户,原则是:只进不出。这笔钱,就是我储蓄计划的“超级加速器”。

我最疯狂的时候,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写稿到凌晨一两点,周末两天也是排得满满当当。累吗?说实话,非常累。有好多次,我都想放弃,想跟别人一样,下班就躺着刷刷手机,多舒服。但每次一想到我那个空空如也的银行账户,一想到我爸妈,我就又重新燃起了斗志。

这个过程,不仅给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我不再仅仅依赖我那份4500块的工作。我知道,就算有一天我失业了,我依然有能力养活自己。这种底气,比什么都重要。

两年的时间,我工资的强制储蓄攒了大概4万多,我的副业收入,零零总总加起来,竟然有将近14万。加在一起,就是18万。

当我看着那个数字的时候,我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反而是一种很平静的踏实感。我知道,这18万,不仅仅是钱。它是我这两年,无数个夜晚的奋斗,是我抵制了无数次消费诱惑的自律,是我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证明。

它意味着,明年过年回家,我可以不用再抢特价机票,可以给我爸妈包一个大大的红包,可以带他们去体检一次。它意味着,如果我有了想去的地方,我可以说走就走,而不是先打开余额看一看。它意味着,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权。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分享的,核心并不是那一串数字,也不是让大家都过上我这样有点“极端”的生活。我想分享的,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即使我们起点不高,收入有限,但通过我们自己的思考、规划和努力,依然可以一步一步地,拿回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的可能性。

攒钱,从来都不是让我们变得吝啬,变得不敢花钱。恰恰相反,攒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未来,可以更自由地、更有底气地去“花钱”,把钱花在我们真正认为值得的地方,而不是被动地为生活买单。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给正在看视频的你,带来一点点启发。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攒钱小妙招,或者正在攒钱的路上,有什么困惑和故事,都非常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分享。我们一起,在这条不算容易,但绝对值得的路上,互相鼓励,一起加油!我们下期视频再见啦,拜拜!

来源:财富情报局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