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请大家打开讲义第49面。前面的是点示胜异,说明极乐世界殊胜、奇异的地方,圆证三不退。第二科,点示超绝,它是超越无比。超绝这方面也是分成两科:第一个,示此土难超;第二个,示此土超绝。先看此土,就是我们娑婆世界这种自力法门的情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49面。前面的是点示胜异,说明极乐世界殊胜、奇异的地方,圆证三不退。第二科,点示超绝,它是超越无比。超绝这方面也是分成两科:第一个,示此土难超;第二个,示此土超绝。先看此土,就是我们娑婆世界这种自力法门的情况。
戊二、点示超绝(己一、示此土难超;己二、示彼土超绝。)
己一、示此土难超
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
“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如果一般修行的道路,你走这种难行道的法门,你是一个凡夫,就不是初果。凡夫跟圣人,他的功德是不一样。“是二乘,就不是菩萨”。二乘所受用的功德,跟菩萨的功德也不一样。
“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这异生就是凡夫,凡夫、二乘、乃至于权教菩萨,只要没有入地,没有登地之前都是异生。就是说,他的无明没有破。这个无明没有破,无明就是有惑业苦,十二因缘的起惑、造业、受果报。在初地之前的众生,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各式各样的业力、各式各样的果报,叫异生。但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们是一个同证真如,真如法性。他们是已经同生性了,同生性指的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同生性。所以异生就不是同生。
“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这个念不退,已经不是异生了,是初地以上的境界了。行不退,就不但是见道位了,是断见思了。位不退,已经不是普通的凡夫人民。所以说,“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超越你的等级,你是凡夫说你的初果,就是大妄语。因为凡夫跟初果,跟圣人之间,内心的境界有很清楚的一个界限。“进步则舍故称”,你进步了,从凡夫到了初果了,你就不是凡夫的名称了。
这意思就是说,这个自力法门,完全靠你自己的戒定慧的力量,来降伏你内心的烦恼,这完全是降伏一分的烦恼,得到一分的功德。这种境界是很清楚的差别,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那么极乐世界不同。
己二、示彼土超绝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这句话是说,极乐世界在十方国土当中,它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说,既然强调它是一个果地教,它整个依正的环境,都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所创造出来的。往生的生死凡夫,乃至于等觉菩萨,他在受用功德的时候,完全是一个他力门,完全是由于环境的因素而使令他圆证三不退。跟前面的你是自力门,你靠你的正念来断烦恼,成就的功德,又不同。既然是靠外在的环境,大家都是统一的局面。所以讲“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他已经不是凡夫、也不是二乘、也不是菩萨、也不是佛。因为什么?
就着受用功德来说,每一个人横具四土,每一个人都是受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三身四德的功德庄严。你已经不能说他是凡夫、也不是二乘、也不是菩萨、也不是佛,都不是,大家都一样,很难判教。也可以说“一切俱是”。如果就着烦恼的种子,断烦恼的种子来说,就着断惑这方面来说,你也可以说,这个人是凡夫、这个人是二乘、这个人是菩萨、这个人是等觉菩萨,这样懂吗?就断烦恼来说,还是可以分出来。
但是就着所受用的功德庄严,已经分不出,大家都混在一起了,所谓的同居横具四土,每一个人所受用的,都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不是自力所开显出来的。你已经很难分别说,谁是凡夫、谁是菩萨、谁是等觉菩萨。就着受用功德来说,一切俱非;但是就着有漏种子的断惑来说,也可以说这个人是凡夫、这个人是二乘、这个人是菩萨、这个人是佛,一切俱是。所以蕅益大师总结,
丁三、结归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在十方诸佛所弘传的法门当中,不管是天台、唯识,没有这种名相,没有这种阶位,没有这种法门,你已经很难为他判教。你说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判呢,他是凡夫、是菩萨,已经找不出这种名相了。没有这种阶位,也没有这种修行的法门。那么怎么会有的呢?
“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就是蕅益大师会归到三力不可思议:我们内心自性的功德力的开显出来,极致的开显;“持名之奇勋”,名号的功德,这一念万德洪名的功德所成就;第三个是弥陀四十八愿的大悲愿力所成就。这个地方是说明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的时候,我们在念佛的当下,具足三力不可思议,念念成就,这是作一个总结。 好,我们再看丙二、特劝净土殊胜。看经文,请大家合掌。
丙二、特劝净土殊胜(丁一、释上善;丁二、释一处;丁三、点出净宗;丁四、专重信愿。)
○经文: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个地方是说明净土法门的殊胜。佛招呼了一声舍利弗,众生闻者,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听闻到净土法门的时候,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应当内心当中要立下一个坚定的誓愿,什么誓愿呢,愿生彼国。我们看到净土法门,对我们成佛有这么大的帮助,提供一个这么好的环境,这一个无上的因缘,我们内心当中应该要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为什么呢,“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地方是强调了,因为能够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当然依正二报我们主要是正报,正报的影响最大。比如说,我们看这个世间上有很多的纠纷,有很多的苦恼,但事实上都是怎么来的呢,都是人的因素,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这个地方讲“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些问题都不存在。所以这是值得我们要注意。我们看要解,先解释什么叫作“上善”,诸上善人。
丁一、释上善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前面的罗汉和菩萨,是一个普通的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这个地方讲诸上善人,是指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他在因地当中是最圆满了,所以讲是“上”。这些善人其数甚多,所以讲“诸”,这个数目很多。
丁二、释一处(戊一、详释此土粗劣;戊二、点示彼土超胜;戊三、结三不思议。)
这个地方,再看解释“俱会一处”。俱会一处先解释:详释此土粗劣;再说明:点示彼土超胜;第三、结三不思议。这个地方也是作一个比较,把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作一个比较。
戊一、详释此土粗劣(己一、示寻常;己二、示佛世。)
己一、示寻常
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沈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那么娑婆世界,先解释寻常,就是没有佛出世的时候;再说明有佛出世的时候。一般没有佛出世的时候,“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什么是俱会一处呢,就是凡夫跟圣人同居在一处,就叫俱会一处。寻常由实圣过去的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这个实圣就是一个实际的情况,一般我们讲本地风光。他的的确确是从今生一个生死凡夫,然后遇到佛法,修行成就,证果,他今生是一个实际的情况。但证果以后呢,他的有漏业还在,我们讲有余依涅槃。他这一期果报是他过去的有漏业力所创造,这个果报还没有穷尽,他还是要等待,等到这个果报结束才能够入涅槃。所以这个是一种情况,他能够跟我们凡夫在一起。
第二种情况,权圣的大慈悲愿。这个权圣就是说,他是一个示现。我们看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录,很多人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这种情况,是由于菩萨的愿力,我们也可能是暂时跟圣人在一起,有这种示现的情况。
但是“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到了圣人他的灰身,他这一期生命结束,这一期的果报受完以后,他就进入无余涅槃了。乃至于权圣的机尽,这个菩萨示现的机缘成熟了,已经穷尽,结束了。这个时候“升沈硕异”,他们圣人是升,我们凡夫是沉,这个硕就是很大,很大的差别。苦乐悬殊,我们凡夫就是要受苦,圣人当然是一种涅槃寂静乐的境界,这是很大的差别。所以说是暂同,而不是究竟永久的相同。
“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在这个天地之间,你说我们哪一个知道说谁是圣人?能够眼见耳闻的很少了。就算你能够知道说这个是大善知识,我们在旁边要亲近,步趋,不相远离的这种因缘也很难具足。你跟善知识,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你要有缘。你跟善知识没缘,就没办法了,就没办法跟他在一起了。这讲到我们娑婆世界,要亲近一个大善知识,因缘很难具足;就算是有一时的感应,也是暂时。再看第二个,释佛世。
己二、示佛世
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当然,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要示现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的菩萨,大菩萨,欸,他们就示现了,都来这个地方投胎了。大家演戏,帮助释迦摩尼佛教化众生。所以圣人是比平常多了一点,但是也是如珍宝的稀有,如祥瑞之无常,不能够遍满整个国土,不能像极乐世界一样遍满国土,好像众星,天上的星星普遍天空,像虚空的微尘那么多。
“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就算我们在佛世的时候,跟圣人在一起,但是所作所办,每一个人不同。我们讲“循业发现”,就算圣人跟我们在一起,他受用的果报跟我们不同。唯识学上说,这个水,我们凡夫看是水,鬼道看到是火,鱼看到是房子,天人看是琉璃地。我们每一个人是循着个人过去的业力,就发现个人的果报。所以这个所作所办,每一个人是不同。娑婆世界是各种情况,自力法门就是各凭本事。再看点示彼土超胜,先说明胜异,再说明超绝。
戊二、点示彼土超胜(己一、示胜异;己二、示超绝。)
己一、示胜异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今”,这讲到因果,“同以无漏不思议业”,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民,都是以无漏的不思议业。这无漏不思议业是什么呢,就是“信愿持名”,每一个人都是以信愿持名的功德,而能够招感俱会一处。大家是为师为友,都是师长、同参道友。如埙篪,这两个是乐器的名称,它们两个要伴奏的时候,必须要同时伴奏,不可以分离。“同尽无明,同登妙觉”,大家在一起修行,断烦恼,成就佛道。
这个地方讲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就是说在极乐世界,我们经常可以跟大菩萨在一起修行,这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些感应的故事,说哪一个人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欸,他能够消灾免难。但是我们很少听到说哪一个人念到什么感应的故事,阿弥陀佛现前,让他断烦恼,成就圣道,好像没有,是不是?就是说,这种一时的感应,它只能够解决你当下的一个痛苦而已,而成就圣道是一个长时间的熏习。
这个地方讲“同尽无明,同登妙觉”,大家在一起互相的切磋,摄受,慢慢的开化你,引导你,才能够成就圣道。我们看《涅槃经》上说,我们修行有四种的清净行:第一个、近善知识;第二个、听闻正法;第三个、如理思惟;第四个、如说修行。这个亲近善知识,是成就圣道的最殊胜因缘。因为他知道你的根性,能够说你相应的佛法。
在经论里面,讲到佛教化众生的一件事。佛在世的时候,有四个梵志,梵志就是修行人。这四个梵志一开始修习禅定,得到禅定以后,又得到这个五通。五通成就以后,这四个梵志没有出离心,贪恋生死的五欲乐,贪求禅定的三昧乐,不想解脱生死,内心当中就排斥了生脱死这件事;但是很喜欢修福报,他看到哪一个地方有因缘,他有神足通,就把这个东西送到那个地方去。
那么这四个梵志也有一些朋友,就告诉他说,你那么喜欢修福报,应该去供养佛陀,佛是一切世间当中最无上的福田。他说,我喜欢供佛,但是不喜欢听闻佛法,我要去的时候,佛为我说法,怎么办呢?他说你有神足通,你马上可以离开。说好,就这样子决定了。
那么四个人就次第拿东西去供佛。第一个人就用神足通,一刹那间到佛陀的面前,供养佛陀以后,佛陀就为他说法,说了一句“诸行无常”。他马上就走掉,听了一句话。第二个人又来供养,佛陀又为他说法,说“是生灭法”。他听到以后,恐怖,很怕听到佛法以后成就圣道,又赶快离开。第三个,佛跟他说“生灭灭已”,他又走掉了。第四个讲“寂灭为乐”,刚好四个人听到四句话,听到都很恐怖。
四个人有一天在一起的时候就讲说,哎呀,我哪一天遇到佛陀,很可怕,差一点就听到佛法。说怎么样呢,他说我听到一句话是“诸行无常”,另外一个人听到说“是生灭法”,第三个是说“生灭灭已”,第四个人说“寂灭为乐”。这四个人听到以后,证得三果,四个合起来。
看这段经文我想,佛陀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你不要说你想修行,你要不想修行,都能够让你成就圣道;你排斥修行,都能够成就。他就知道他们四个人需要听到这个佛法,把这个佛法巧妙的合起来。所以说我们学佛,亲近善知识很重要。在《华严经》上说,你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什么是恶知识呢,有两种人是恶知识,大家要注意:
第一个,邪知邪见,知见不正确。
你不要以为说,我佛法已经得到正见了。你是一个不定聚的众生,这不定聚的众生,古德讲一个比喻说,“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这羽毛碰到风吹,它向上就向上;碰到向下,它也可能向下。你跟邪知邪见人在一起,他一天到晚用邪见来熏习你,久了以后,你会为他所转。
我们看儒家有一段公案,说这个“曾参杀人”。曾子是一个很有道德的人,有一天他母亲在织布,在织布有人说,哎呀,不得了了,你的儿子杀人了。他母亲说,没有这回事,我儿子是一个有道德、有品性的人,怎么会杀人?完全不当一回事。那么第二个人又说,哎呀,不得了,你儿子杀人了。这个时候第二次听到以后,他母亲心就有点动了。但是再想一想,欸,不太可能。第三次有人再说,你儿子杀人了,马上就冲起来。其实是同名的人,另外一个同名的人杀的人。
从曾参杀人的这个公案就可以看的出来,这个谎话讲了多遍以后,就变真话,积非成是。所以在电视上,这个电视台一贯道也讲净土法门,他也讲《无量寿经》。当然他是讲他那一套了,有人跟我讲说什么临终的一念就是要什么七天,那个十念就是解释成七天。他就是凭他的意思,胡说八道。但是你要注意,还是不要看,你是经常这样子看,那个邪见的毒素还是会影响到你。
所以我劝勉大家,这种邪知邪见的佛法,你现在是一个凡夫的阶位,这个不定聚的时候,你不要看。多听闻正法,这种带有某种毒素的邪见,暂时先排斥,先不要看。这第一个。我们要亲近有正知正见的,他经常为我们演说佛法,“策发生死心,锻炼纯刚骨,开示真实乘”,能够为我们演说佛法。大家同参道友。前面是讲解门,
第二个讲行门,你要亲近精进的人。
你要跟懈怠人在一起,他也不把握时间,他无所谓,他今天打电话说,哎呀,哪一个人,我们到哪一个地方,风景很好,哪一个地方很好玩,他整天打你闲岔,今天带你去哪里,明天带你去哪里。他根本就不会体悟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他不在乎,你跟他在一起,受他影响。你要经常跟精进人在一起,你看哎呀,这个人了不起,一天拜五百拜,念佛念多少声,你内心当中起惭愧心,多少会精进一点。
我们应该要亲近正知正见,而且是精进修行的人,这个很重要。所以这个地方讲,我们能够跟诸上善人“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这是一个很殊胜因缘。再看超绝。
己二、示超绝
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乃至于往生的,这种带业往生的凡夫众生,他能够在三不退当中,能够超尽四十一个因位。什么叫作超尽四十一个因位呢?
“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人民很特殊,你说他是凡夫,他圆证三不退,不必再经历什么凡夫的四十一个阶位,他这一生当中决定能够成佛,跟观音菩萨,势至菩萨也是一样,一生成佛。你说他是一生补处的菩萨,欸,他烦恼没断,也可以说是凡夫,不可以讲等觉菩萨。
所以说,就着他的断惑来说,他是凡夫;但是就着他所受用的功德来说,他的确是等觉菩萨的受用的境界。所以说,“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你说哪一个教门有这种情况,能够收摄呢;十方的国土——刹网,就是十方国土,没有这种比例,没有这种情况的,这是一个特殊的情况。
戊三、结三不思议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这一句话要注意,在我们整个大事——成佛因缘当中,“同居一关,最难透脱”。诸位,我们无量无边的生死,我们不是今生才学佛,我们曾经在佛法当中栽培很多善根;但是同居这一关,到现在还跳不出去,这一段是最大的障碍。你只要见惑一断以后,那没问题了,你成佛是迟早的问题;那么这个生死凡夫就是有问题,进进退退,这一关最难透脱。这一关当中有四种障碍,有四种魔。
第一个是“烦恼魔”,烦恼的活动障碍我们修行。烦恼的活动,就是说,比如你打佛七,我现在明明要念佛,但是我的心不听招呼,不是昏沉,就是打妄想——掉举;不是掉举,就是昏沉。这就是烦恼它障碍你修行,它破坏你的修行,烦恼魔,内心的烦恼。
第二个,“五蕴魔”。我们这个果报,色受想行识,我们人的果报不是很好。比如说你今天想修行,牙齿痛,你牙齿痛,想打坐就没办法打坐。果报这个色法,你的感觉障碍你修行。这个果报体本身就是魔,它会障碍你修道。
第三个,“天魔”。这个天魔是第六欲天的天王波旬。当然你是修行有一点功夫的时候,他就来障碍你了。他现出一些你欢喜的境界,或者是你恐怖的境界,来扰乱你。
第四个是“死魔”。你修的很好,但是你死掉了。死掉以后,你在六道里面又得一个果报,你又忘掉了,忘掉你过去是修行人。等到你知道以后再修行,修到一段时间,又死掉了。你生生世世修行不能连续,被这个死亡就截断了你修行的相续,使令你功德不能够相续。
蕅益大师有一个偈颂,他说,“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惑业未断犹胚器,经雨则化弃前功”。前面两句话是赞叹蕅益大师,宗乘、教义,不管是宗门,不管是教理,两融通。他所悟的境界与佛无异同,圆教名字位,他真的大开圆解了,他对整个宇宙的缘起,什么是杂染的缘起——什么是苦集;什么是清净的缘起,他看的清清楚楚。
但是“惑业未断犹胚器”,举一个例子,知道是一回事,你烦恼没有断。没有断就好像胚器。这个做花瓶是把泥土先做上一个形状,拿去烧。但是你这个花瓶,泥土还没有烧之前,它还是泥土,“经雨则化弃前功”,雨一下的时候,花瓶的形状又恢复成泥土了。
就比喻说,饶你勇猛精进,你修行的功夫很好,但是烦恼没有断之前,只要你死掉以后,下辈子从头开始。这个死魔很可怕,生命的短暂障碍我们的修行。因为有这四种魔,使令我们无始劫来虽然生生世世的修行,但是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我们看现在的佛教有一个情况,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注意。我们看看弘传佛法的法师,或者是佛教的杂志,很少提到“了生脱死”四个字,你有没有感觉?鼓励我们怎么样创造佛教家庭,怎么样怎么样现生改变命运,但是了生脱死就很少提到。
但我们看明朝的时候,乃至于早期的时候,你看祖师的开示,一打开,“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古人讲,“除却生死一事外,其余皆是好商量”,古人都是往这个生死上会。但是现在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我们明明看到《法华经》上说,“诸佛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事”。佛陀出世的因缘,并不是要我们创造美满人生,并不是这样子;他是要我们能够赶快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赶快能够成就佛道,了生脱死。
那么这是说明什么意思呢?是我们的根器没办法。因为讲了生脱死,告诉你也没有用,对不对,每一个人,五乘里面,说来说去只有人天乘好修,其他的根本就是结结缘而已。因为你整个大环境也是这样子,大家已经内心的烦恼炽盛,外在的染污环境就是已经…,忏公师父讲“万丈红尘”,已经这样子了。一个法师,告诉你了生脱死,你听了以后没什么感觉,只好讲一些比较低一级的佛法,让你们听一听。
这个地方是告诉我们“同居一关,最难透脱”,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代一代,老和尚说法的内容,跟新一代年轻人说法的内容,已经不太一样,这表示了生死的确是很难。
“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只有极乐同居,它能够超越同居,能够圆证三不退,不再受生死轮回。你能够了解这个道理,方能深信弥陀的愿力;信了佛力以后,才能够相信名号的功德;相信持名的功德,才能够相信吾人的心性本不可思议,会归到三力不可思议。
其次我们看“点示净宗”,净土法门的三宗旨。
丁三、点出净宗
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我们能够具足这三种的信心,哪三种信心呢,就是前面说的“弥陀愿力、名号功德、吾人心性”,这三力不可思议,才能够发往生极乐世界,圆成佛道的大愿。所以讲“应当发愿”这个应当,表示你已经是具足信心了;你已经具足信心以后,就应当要发愿了。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蕅益大师把这个“深信发愿”,把它会归到无上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一个根本,成佛的正因。就是说,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应该要发上求佛道——自利,下化众生——利他的一个誓愿。由于这种誓愿,才能够使令我们所修的六波罗蜜,会归到成佛的资粮。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我们一切的行门都是有漏因,这个很重要。
这个菩提心,我们过去曾经讲过,一个阿罗汉带他的弟子。他弟子是个生死凡夫,走到他的师父后面。结果那个弟子看到牛在耕田,很辛苦,看到这个众生的苦,他就发愿,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弘扬佛法,广度众生。这个阿罗汉,他心通看到以后,哎呀不得了,请他徒弟在前面走。结果他徒弟后来一想,哎呀,度众生这件事情很困难,我看我还是自利就好。一退转以后,他师父又叫他跑到后面去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你看,一念的菩提心生起的时候,功超二乘,是不是,所以菩提心很重要。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呢,“深信发愿”。我们讲净土法门是一个大乘善根界,为什么说我现在要离开娑婆世界,往生极乐世界,是一个菩提心,而不是逃避现实呢?这个地方要说清楚,要说清楚。
就是说,首先我们往生的一个愿力,就是我先思惟我自身的痛苦。我无量劫来在生死当中,在地狱、饿鬼、畜生,受了很多刀山油锅的痛苦,我对这个生死的痛苦,畏惧,使令我生起要深信发愿的心。第二个,我思惟一切众生的苦,思惟他人的苦。一切众生都是我过去的父母师长,我现在是没办法救他们,我是有愿,但是我做不到。那么我应该赶快往生极乐世界,乘愿再来,来教化他们,度化他们。事实上,你往生极乐世界,正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正是符合无上菩提心。
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弥陀经的信愿持名,跟《无量寿经》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合起来了,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合此信愿,就是的为净土指南,就是我们净土法门的一个指南针,好像我们开车的方向盘。我们修习净土法门,一切的功德,都是导归极乐。由这种深信切愿,再加上执持名号,这个名号才是正行。所以说,
丁四、专重信愿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这段要解很重要。“若信愿坚固”,我们内心的信心,对往生的信心;对于往生的愿力,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愿力,真正是坚固不可动摇的话,你临终乃至于念十念,甚至于你临终一念,都可以往生。如果你没有信愿,贪恋娑婆,根本就不想要了生脱死,往生极乐世界。你把名号持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佛号念起来绵绵密密,妄想插不进来,好像银墙铁壁那么坚固,“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这个地方要注意,“信愿坚固”。
这个信愿坚固,在《净土圣贤录》讲一段事情,唐朝有一个叫僧藏法师,(僧是出家人的僧,藏是三藏法师的藏)。这个僧藏法师他很年轻就出家,出家以后,在《净土圣贤录》,讲他有两件事。第一件事,他经常为大众师服务。为大众师服务的时候,任劳任怨,他不但是为公为众,什么事都做;而且能够任怨,别人对他怎么样的批评,他欢喜接受。菩萨道,任劳容易任怨难,很多人他能够努力工作,但是你不能嫌他,你一嫌他,他就不高兴。但是他怎么样,任劳任怨。第二个,他把事情做完以后,读诵经典,信愿持名。读诵大乘经典,信愿持名。
到最后,临命终的时候预知时至。预知时至是怎么样预知时至呢?六欲诸天次第来迎。一开始的时候,四天王天天宫现前;乃至于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他内当中都不为所动。他内心想,这些六欲,六欲天都是生死的根本,我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么他念头一动以后,六欲天就次第消失掉;极乐世界西方三圣就现前。
这段文讲完以后,古德在旁边作一个评注说,临命终的时候,是一个“众苦逼迫,神识昏昧”的境界,是我们一个人最不得力的境界:身体的四大分离——众苦逼迫;我们内心的明了性,最昏昧散乱的时候。这个六欲天是何等殊胜的境界?在经论上说,天人的一个指甲,超过我们整个娑婆世界一切的珍宝。一个指甲,天人的这种功德庄严。那么他为什么在临命终,众苦逼迫、神识昏昧的时候,能够拒绝这种六欲天的境界?这完全是平时的功夫。
所以我们平常,“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不是说等到临命终时候再来想办法,不是这个意思;你平常就是要经常去思惟,这个娑婆世界是什么情况呢,它是不净、是苦、是无常、无我的。特别是这个苦谛,你今天不了生脱死,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你迟早有一天会去。念地狱苦,发菩提心。你要经常思惟娑婆的苦,思惟极乐世界的快乐,来坚定你的信心,来坚定你的愿力。
蕅益大师说,“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你说你修行,修了几十年,八十八佛拜了几百部,诵《法华经》诵了几部,那么你修行是不是得力,怎么判断呢?世情淡一分,你看你这个世间的凡情是不是淡一分,佛法就有一分得力。那么你怎么知道说你往生有没有把握,到底我要去问谁呢?我哪一天去问问忏公师父说,我能不能往生呢?你不必问别人,问你的内心。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就有一分稳当。你看看你内心当中,对娑婆世界的贪恋是重,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力强,可以决定你是不是往生。这个都是你平常的功夫。
所以我们讲,你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都往生;没有信愿,你把名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深信切愿,这个要注意,你自己要注意,这个生死大事,平常要注意。“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那么《无量寿经》也是强调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刚好跟这部经信愿持名的宗旨相符合。
这个地方是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这一科的愿力,就是要我们经常能够,思惟娑婆世界的苦,思惟极乐世界的快乐。我看古人净土法门的开示上说,怎么样培养我们的愿力,怎么样保持我们往生的愿力?他说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大家可以试试看。
他说你现在要做一件事情之前,你的身口二业要动,要做一件事情,要讲一句话,要动一个念头的时候,你检查一下,这件事情做了以后,跟你往生极乐世界相应不相应。如果你打这个妄想,跟往生极乐世界不相应,马上“当下就要叫它消灭”。如果你这件事情做了以后,跟你往生有帮助,没有第二句话,马上去做。
就是你经常把往生这件事情放在心中,你做一件事情,我到底该不该做,我去问谁?我怎么判断这件事该不该做呢?就是你用往生来衡量,你这件事做了以后,欸,能够帮助往生,好,我要去做;这件事情做了以后,障碍我往生,我不能做。我相信你这样子修,你临终的时候能够信愿坚固,这是一个功夫。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来源:妙音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