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是闭日,记住“3做2不做”阖家团圆过中秋,不是迷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5 23:48 1

摘要:中秋节跟春节、清明、端午一起,被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从史料上看的话,它的起源应该能追溯到上古时代“秋夕祭月”的礼制。

中秋节跟春节、清明、端午一起,被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从史料上看的话,它的起源应该能追溯到上古时代“秋夕祭月”的礼制。

那时候,天子们会在春分早上祭拜太阳,在秋分晚上祭拜月亮,如果都刚好遇上晴天、满月仪式就相当完美。

只是,秋分晚上常常遇不到圆月,慢慢的,祭月仪式就被挪到了农历八月望日,就是八月十五晚上。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应该是在周代,《周礼》里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以及“中秋,教治兵”等句子。

不过这时候的中秋指的并不是“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也就是八月“仲秋”。

历史上真正出现“中秋节”应该是唐朝,《唐书》里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中秋赏月的习俗在当时的长安一带也比较流行。

文人也开始“咏月”,把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以及杨贵妃变月神,明皇游月宫等这些神话故事跟中秋相联系,让它充满浪漫色彩。

当然,也出现了大量关于月亮的诗句,比如“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以及“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等。

不过,这时候的“中秋”也只是文人和贵族眼里的节,并没有太普及,中秋节的各种习俗也没完全形成,还不能算正式的“中秋节”。

一直到北宋才算正式把农历八月十五定作“中秋节”,有了一天假,文学作品里也出现了月饼等节俗食品。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就有“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等的记载,说当时的中秋夜相当热闹,会专门取消宵禁,人们盛装游玩宴饮,吹拉弹唱,通宵达旦。

南宋时期的中秋节,人们已经开始重视“月圆人圆”,更关注节日期间的家庭团圆氛围。

中秋送月饼的习俗,应该是从明朝开始的,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浏览记》里,有“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的记载,这时候的中秋节已经有了“团圆节”的内涵。

人们重团圆,回娘家的女子也必得在中秋夜返回;也重人情往来,亲友之间会互送月饼、瓜果等节时礼品;还会在家庭祭月以后,把月饼分了吃,基本上跟现在差不多。

一直到清代,中秋节才正式跟春节、清明、端午并重,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要说中秋节的习俗,团圆、吃月饼肯定得排首位,没有这些似乎就“节不成节”了。然后是赏月,对月许愿,猜灯谜、赏桂花、饮桂花酒,以及烧斗香、听香、耍兔儿爷等等吧,各地习俗不同,反正咋热闹咋来。

当然,中秋节的禁忌也不少,比如民间有“初一不离家,十五不远行”的讲究,认为太阳是“阳之精”月亮是“阴之精”,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有诸多不安定因素,最不适合远行。

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也说月亮属阴,男性祭月会违背阴阳平衡等,自古的祭月仪式都以女子为主。

还忌女子在娘家过节,特别是新婚女子,民间有“宁留女一秋,不留女中秋”的说法,认为女子新婚首年应该在夫家度过,以免影响家庭和谐。

还忌口角争吵,团圆佳节当然忌讳与团圆主题相悖的行为,古代一直有“中秋忌口角,一吵吵过年”的讲究。

今年中秋节刚好是“闭日”,在传统文化里,闭有“关闭、封闭”等意思,比较忌讳相反的“开”的行为,比如“开业、开张、打开”等等吧。

闭也有守好钱财的意思,也提醒人们中秋佳节要理性消费,以免节后囊中羞涩日子拮据。

来源:观唐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