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融资环境紧得很,不少行业都在砍非必要开支,但AI原生初创公司反倒还在砸钱买AI,只不过以前盯着那些“炫技的大模型”,现在更爱“能提效的小工具”。
2025年融资环境紧得很,不少行业都在砍非必要开支,但AI原生初创公司反倒还在砸钱买AI,只不过以前盯着那些“炫技的大模型”,现在更爱“能提效的小工具”。
我之前跟踪过80家Seed-A轮的AI初创,发现他们大部分预算都花在了四类工具上,像写代码的Copilot、做客服的Agent、数据标注流水线,还有多云GPU调度。
这些工具确实有用,平均能把客户获取成本拉低不少,人效也翻了两倍多,但麻烦的是“AI税”不低,要占总烧钱的18%。
后来看到a16z和Mercury搞的调研,更明白这些公司的钱到底花在了实处还是虚处。
Mercury是专门服务初创的金融科技公司,手里有超20万客户的数据,他们拉了2025年6到8月的交易记录,筛出50家AI应用层公司。
这次排榜不看网页流量,就看真金白银的资金流,这比看流量靠谱多了,毕竟花出去的钱才代表真需求。
而且这份数据还排除了卖云服务、GPU的公司,像Google的支出因为Cloud和Gemini模型分不清,才合并算的,连员工报销的非Mercury卡消费都没算进去,数据还挺扎实。
更有意思的是,这份调研和Mercury对非客户的访谈能对上。
大部分早期AI初创都计划加AI支出,已经投了的公司,ROI还比用传统工具的高。
本来想觉得这可能是个别情况,后来发现身边几家AI初创都这么说,看来不是巧合。
看了这份调研数据,就能明白这些AI初创的钱到底花在了哪,主要分横向和纵向两类工具,每类都有自己的门道。
横向工具是给全公司用的,能提升整体生产力,占了60%的支出。
这里面最常见的就是通用大模型助手,像排第一的OpenAI、第二的Anthropic,还有Perplexity和MerlinAI。
另外还有把大模型揉进工作文件的平台,比如Notion和Manus。
这赛道现在还没定局,没谁能一家独大,公司们也不死磕一个工具,比如写文档用NotionAI,查资料用Perplexity,怎么方便怎么来。
会议支持工具也是横向里的大头,不光能记笔记,有的还能搞实时反馈。
像Fyxer能自动生成邮件草稿,Happyscribe转写快,OtterAI用的人也多,还有个叫Plaude的,做的胸针能录音再AI转写,挺有意思。
创意工具更是横向里的“大户”,一共10家公司上榜,Freepik是全能套件排第四,ElevenLabs做文本转语音排第五,还有Canva、Midjourney这些做图的,Descript、Capcut这些做视频的,连虚拟形象工具都冒出来了,像Arcads专门给广告用,Tavus用途更杂。
纵向工具就专盯特定岗位,占40%支出,分两种情况,要么帮员工省力气,要么直接当“AI员工”替人干活。
大部分还是帮员工的,比如招聘用的Micro1能筛简历,Metaview能记面试内容;少部分是“AI员工”,像CrosbyLegal能处理基础法律文书,Cognition能做简单开发,11x能跟进客户。
这些纵向工具里,客服、销售、招聘、运营是主要领域,比如客服有Lorikeet、Ada,销售有Instantly、Clay,运营有做合规的Delve和做会计的Combinely。
我觉得纵向工具占比从去年的30%涨到今年40%,挺能说明问题的。
以前AI初创都想做“通用工具”抢大市场,现在发现垂直领域更有机会,毕竟特定岗位的需求更明确,做好了也容易形成差异化。
比如有个跨境电商初创用了做移民法律的Alma,成本降了60%,处理周期从一个月缩到一周,这就是垂直工具的优势。
除了横向和纵向,还有个叫VibeCoding的领域值得说,就是用AI帮人做应用开发,不管是工程师还是非技术人员都能用,现在已经从个人端往企业端跑了。
这次榜单里有四家做VibeCoding的公司,Replit、Cursor、Lovable、Emergent。
Replit排第三,是除了OpenAI和Anthropic之外最高的,收入居然是Lovable的15倍。
我一开始还搞不清为啥差这么多,后来查了才知道,Replit做的是企业级方案,有数据库、认证、安全发布这些功能,工具能自己跑好几个小时,适合团队用;Lovable就简单了,只能快速生成UI组件,更适合个人玩票,企业肯定更认Replit。
有个Seed轮的AI教育初创,用了Replit之后,非技术团队都能自己开发简单的教学工具,成本降了一半,上线时间从两周缩到三天。
这种变化,放在以前是很难实现的,毕竟以前做个工具得靠工程师,现在非技术人员也能上手,这就是VibeCoding的价值。
另外还有个趋势挺明显,现在70%的AI工具都能先个人用,再带入团队,不用提前申请企业版。
有12家公司还进了B2CAI产品榜,其中11家一开始都是做个人用户的,后来才加了团队功能,像Midjourney现在还主要靠个人用户赚钱。
OpenAI更典型,2023年10月的时候75%收入来自个人,现在企业和个人各占一半了。
以前觉得AI工具从个人用到企业得好几年,结果现在有些公司一两年就搞定了,比传统软件快太多。
这主要是因为AI工具本身功能强,个人版就能满足企业部分需求,加上企业急着用AI提效,自然就把员工常用的个人工具拉进公司了。
比如有个互联网初创,员工先用ElevenLabs做内部培训音频,后来觉得好用就买了企业版统一管理,省了不少事。
不过这里也得提醒一句,有些公司盲目追求“AI员工”替代人,结果反而出问题。
比如有个客服初创,用AI完全替代人类客服,投诉率立马涨了30%,最后还是改成“AI处理基础咨询+人类处理复杂问题”,投诉率才降下来。
所以不管是买哪种工具,还是得结合实际需求,别为了“赶时髦”乱花钱。
2025年AI初创花钱更务实了,不再追“大模型噱头”,而是盯着能降本提效的工具。
横向工具占大头,纵向工具在崛起,VibeCoding和“个人转企业”的趋势也很明显。
但18%的“AI税”也提醒大家,花钱得有规划,别买一堆用不上的工具。
对初创公司来说,选工具就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像前面说的四类提效SaaS、Replit、OpenAI这些,都是经过市场验证的,优先选准没错;
对投资者来说,横向工具里的细分赢家、垂直领域的“AI员工”公司,还有做企业级VibeCoding的,可能都是值得关注的方向。
毕竟AI应用层的机会,最终还是落在“能帮企业赚钱、省钱”的产品上。
来源:南山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