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无论多忙,提醒大家:1不露、2不熬、3不动、4不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8 13:00 1

摘要:时间匆匆,北京时间2025年10月8日早上08时40分,农历八月十七,迎来一年一度的寒露。古人云:“露寒而将凝,秋深而气肃。”寒露是秋季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象征着由凉转寒,天地之气进入深秋的沉静。

时间匆匆,北京时间2025年10月8日早上08时40分,农历八月十七,迎来一年一度的寒露。古人云:“露寒而将凝,秋深而气肃。”寒露是秋季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象征着由凉转寒,天地之气进入深秋的沉静。

此时,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95°,阳光斜照,昼短夜长。气温比白露更低,露水更冷,几乎凝成霜珠。民间常说“寒露脚不露”,说的正是秋凉加深,寒气渐重,天地从清爽走向清寒,秋意一层深过一层。

寒露过后,农事渐紧。北地小麦要抢种完毕,南方油菜、蚕豆也要适时下地。此时风轻天高,最适宜蔬菜育苗与果树施肥。正所谓“时不等人,农不误季”,农人趁着晴好天气,忙着播种与收获,田野尽显秋的律动。

深秋的节气,也有人间的温情。古人登高望远,吟诗赏菊,或食花糕、饮菊酒,以寄思念;江南人则尝蟹品茶,北方人烹芝麻点心。风清气爽的寒露,不止在田间,也在杯中、诗里,在人心深处的一份秋意盎然。

今年寒露交节在2025年10月8日08时40分57秒,农历八月十七。古人云:“露寒而凝,秋深气肃。”今年的寒露被称作“早寒露”,比往年略早一步到来。节气虽循着太阳运行,但农历的时间却会因闰月变化而有差,正因如此,才有“早”“晚”之分。

通常寒露应在农历九月上旬,是深秋的标志。若交节提前至八月,便是“早寒露”;若推迟到九月中下旬,则成“晚寒露”。老话说:“早寒露秋雨多,晚寒露旱断河。”一早一晚,影响的正是雨水的分布与土地的气脉。

今年属“早寒露”,按经验,多雨成候。秋高气爽间若添几场绵雨,对越冬作物是一场甘霖,能润土催芽。但雨若过急,田间积水,也需早做排涝,以免坏了墒情。农人顺天看势,懂得“雨有度,水有情”,心中自有分寸。

若是“晚寒露”的年份,天多干旱,田土板结,地气沉涩,不利出苗。古人云:“天道以时,农事以勤。”节气虽由天定,但丰收在人手。今年寒露来得早,也许寒意更近,雨水更勤,正是顺势而作、与时共成的好时节。

故,今日是寒露节气,无论忙闲,都要记得:1不露、2不熬、3不动、4不早。这些老话虽简,却饱含生活智慧,别忘了提醒家人,一起看看古人的经验有没有道理。

1不露:不露脚

农历八月十七迎来寒露,古人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意思是说,到了这节气,秋凉已尽,寒气渐重,不能再贪凉露脚。天地收气,风冷露寒,人与自然都该懂得收敛与藏暖。

寒露之后,阳退阴升,昼短夜长。脚是“人之根”,与地气相连,若让冷气从下侵入,最易扰乱体内平衡。老话说“寒从脚起”,虽是朴素经验,却道出生活智慧,要懂得顺天而行,护住根本。

这个时节,早晚凉意最深,风过如刀。穿衣宜厚薄得当,出门要防露湿。古人常言“衣不过暖,寒不伤人”,就是提醒我们在季节交替中,要懂分寸,知冷暖。

寒露的气息,是秋向冬的过渡。风渐紧,霜欲降,天地清明。古人看天而行,我们看节气而行。脚下不露,心中自安,让身心都稳稳地踏在秋与冬之间的时光里。

农历八月十七,迎来寒露。古人说:“夜长梦多天欲冷。”这时节昼短夜长,寒意渐生。天地阴气上升,阳气渐收,人也该顺应节律,早睡不熬夜,让作息与节气同频。

过了寒露,风凉露重,晚间的寒气最盛。古话常说“夜寒添被,晨寒添衣”,意思就是提醒人们,深秋不可再贪夜。早睡早起,才能顺应阴阳转换的节奏,让生活更加平稳安宁。

对农人而言,寒露正是收尾的时节。田野里的稻谷金黄,豆荚作响,一天的劳作已够辛苦。夜里早睡,养足精神,方能应对秋收的紧张与忙碌,也是一种顺时而行的智慧。

寒露一到,秋深如酒。古人云:“日短风高人易倦。”这时节不妨放慢脚步,安顿心绪。天寒夜长,不熬夜,是对自己最好的照顾,也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顺从。

农历八月十七迎来寒露,风高露重,天地转凉。古人云:“秋气肃而万物收。”此时阳退阴升,正宜收敛静养。运动虽好,却要懂得节度,过动反伤,顺性而行,才合时宜。

寒露之后,气温骤降,清风多而烈。若仍大汗淋漓,反会耗散体力。老话说“寒露动不宜急”,意在提醒人们,此时运动要缓,要稳。与其拼强度,不如放慢节奏,让身体随秋意而静。

这个季节最宜贴近自然。登高远眺、林间快步、晨行晚归,皆可怡心。古人爱“登高望远、以寄秋思”,那是一种与天地同频的畅快,也是一种静中有动的从容。

深秋的运动,更重在心神的收敛。寒露是秋的深处,也是冬的序章。懂得克制、懂得平衡,让步伐与节气同拍,这份分寸感,正是古人所说的“动静有度,乃天道人心之合”。

进入寒露节气,风凉露重,天地清寒。古人说:“露冷风高,气肃秋深。”这时昼夜温差拉大,早晨寒气最重。若仍延续夏日的晨练习惯,天未亮就出门,反而容易让身体受寒,不合时令之气。

寒露过后,阳退阴升,清晨往往气温偏低。民间有言:“寒露不宜早起风。”说的是早晨寒气下沉,空气浑厚,露重如霜。出门太早,寒意袭身,反添困乏。待日出之后再动,才是顺势之道。

老年人更该懂得“秋深宜缓”。寒露时节,秋风渐紧,晨气带凉,活动不宜急躁。缓步、舒行、伸展筋骨,让身体与气温慢慢相合,既不扰动阳气,也不逆天时。

正值深秋,天地肃然。古人云:“天寒地冻,动静有时。”寒露的节律,本就是收敛与沉静。晨练虽好,但要懂得“等风来,待日出”,让身体与自然的节奏同拍,方为秋日最宜之行。

那么,寒露后几点出门晨练最佳?

寒露一过,晨练的时间也要顺势而调。古人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时清晨气温低,露重风凉,待日出后再动为宜。一般在太阳升起后半小时至一小时,也就是七点到八点之间出门,最为适合。

这段时间,阳光温和,空气清朗,寒气散尽,天地之间最宜动身。老话说“天光正好,步稳心安”,意思就是在暖阳初照时行走,不急不躁,顺气自然。

年轻人若体力充沛,可略早出行;年长者或体弱者,宜待阳光更足再动。寒露讲究顺应天时,人顺节气,气顺人心,方能在秋深之际,让身心与自然一同温和过渡。

总结:今日寒露,无论事务多少,都要记得:1不露、2不熬、3不动、4不早。这是老一辈传下的经验之语,务必放在心上,别粗心,也要提醒家人谨记。

来源:人初无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