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或许会猜测,这大概是字典里那种平常用不到,只有搞研究的学者才会接触到的生僻字吧。
喌,这个字你认识吗?我想,大部分人会对着这个由 “吅” 和 “州” 组成的字犯迷糊。
你或许会猜测,这大概是字典里那种平常用不到,只有搞研究的学者才会接触到的生僻字吧。
但让人意外的是,这个看似冷门的字,对应的发音和用法,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每个人都在不经意间 “说” 过无数次。
01清晨的农家小院,一位老人端着食盆走出来,嘴里发出“zhōu zhōu zhōu”的声音。
顿时,鸡群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围着她的脚边打转,这样的场景,在中国的乡村随处可见。
你可知道,这个唤鸡的声音,在汉字里早有对应——它就是“喌”(zhōu)。
当你逗弄婴儿时,舌尖顶住上颚发出的轻响;当你赞叹不已时,舌尖连续轻弹发出的“啧啧”声……
这些,都与“喌”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声音有个共同特点:它们不靠肺部气流,也不直接振动声带,而是通过口腔内局部负压的突然释放产生的,语音学上,它们被统称为“喌音”。
02来看“喌”字的结构,也不复杂,上“吅”下“州”。
你可能想不到,这个“吅”,也是一个字,音xuān,同 “喧”,两张嘴,表示接连不断地喊。
右边的“州” 字在最初的含义里,指的是 “居住在水边”,《诗经・周南・关雎》中 “在河之州” 的 “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后来又引申为 “流水”,暗含连绵不断之意。
两部分叠在一起,画面感很强:人站在场院,嘴里一圈圈地送出声波,像水纹一样荡开——鸡听见了,扑棱扑棱跑来。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写到:“喌,呼鸡重言之。读若祝。”
“重言”不是重要,而是重复,一遍又一遍。
到了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进一步补充:“当云喌喌,呼鸡重言之也。” ——得叠着用,才够味。
还特意提到 “鸡声喌喌,故人效其声呼之”,也就是说,人们是模仿鸡的叫声,才发出 “喌喌” 声来呼唤鸡群的。
03作为呼鸡的象声词,“喌” 在古代的文献和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可不算低。
唐朝诗人施肩吾在《野客丛谈》里,就写下了 “遗却白鸡呼喌喌” 的诗句,寥寥数字,就勾勒出一幅不小心弄丢白鸡,急忙呼唤的生动画面。
到了宋朝,诗人舒岳祥的 “黍黄鸡应喌,划远犊呼牟”,更是把秋日里谷物成熟、鸡闻唤声而来,远处牛犊呼唤母亲的田园景象描绘得活灵活现。
明代杨慎在《补范石湖占阴晴谚谣》中,也用 “喌喌鸡上笼,趯趯鱼秤水” 这样的句子,记录了民间通过观察鸡、鱼的行为来判断天气的智慧。
宋代话本《拗相公》中还记载了一则趣事,故事的主角,正是北宋著名的宰相王安石。
罢相后退居金陵的王安石借宿村舍,天刚亮,老妇撒糠,口喊“啰啰啰,拗相公来!”猪哄抢食;
小婢又扬米,“喌喌喌,王安石来!”鸡飞奔而至。
王安石脸都黑了,他因为性格执拗,绰号就是 “拗相公”。
于是他问老妇:“老人家,您为什么要把猪和鸡叫成王安石?”
老妇答:王安石推行的新法逼我们出免役钱,还拉差,恨得牙痒,所以才把猪叫成‘拗相公’,把鸡叫成‘王安石’,就算是变着法子出出心里的怨气。
故事半真半假,却记录了一个事实:北宋时期,“喌”已成了农家妇孺的日用口语,顺手拿来做政治脱口秀,毫无违和。
04“喌”字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到,更令人惊讶的是,它在国际语音学中还占有一席之地。
那些我们逗婴儿、唤鸡、赞叹时发出的非肺部气流音,被语音学家统称为“喌音”。
在国际音标表中,这类音被归入“非肺部气流辅音”,而“喌音”位居其首。
英语将这类音称为“click”,与汉语的“喌”同为拟声词,音义相近。
那么,为什么选择这个生僻字来命名这种发音形式呢?
1920年代,语言学家李方桂第一次把“click”译成“喌音”,理由很简单:
首先,英语“click”是拟声,汉语“喌”也是拟声,门当户对;
其次,“喌”字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不会和普通字撞车,学术术语最怕日常歧义,用它来命名专业术语,反而能让人过目不忘,激发探究的兴趣。
一个小小的“喌”字,串联起古今中外的语言智慧。
它从古老的农耕文明中走来,穿越千年文字记载,最终在现代语言学中重获新生。
下回当你逗弄婴儿,或是赞叹美景时,不妨想想——你正在使用的,或许就是流传千年的“喌音”。
而这个看似陌生的汉字,其实一直活在我们的唇齿之间,从未远离。
来源:夜半读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