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近期有所增加,专家建议:“常态化心态,常态化准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7 09:28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根据中国国家疾控局2025年春季监测数据,新冠感染出现了小幅波动,部分地区的门诊呼吸道病例中,新冠病毒的检出率略有上升。

虽然整体疫情形势依然平稳,但这类周期性的小幅回升,提醒我们:新冠并未彻底远去,而我们是否真的做好了与其“长期共处”的准备?

许多人对此的反应仍然极端——要么过度紧张,仿佛疫情刚刚爆发;要么彻底放松,认为“已经过去了”,甚至连最基本的防护措施都完全放弃。这种非黑即白的态度,恰恰暴露出我们在面对长期公共卫生挑战时的最大短板:缺乏“常态化心态”

地铁上、商场里、办公室内,口罩出现的频率已经显著降低。不少人认为“不戴口罩”是恢复正常生活的象征,甚至把坚持佩戴看作“过度焦虑”。但问题是,病毒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感觉”而改变传播方式。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4年秋冬季呼吸道病原体监测报告》,新冠病毒在多个城市呈现季节性回升趋势,尤其是在冬春交替、人员流动频繁的时间段,病毒传播的机会明显增加。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用“常态化”的思维来看待疫情起伏,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情绪反应。

“安全感”不应建立在短暂的平静上,而应建立在稳定的应对机制和个人健康习惯之上。

很多人对待健康的态度类似于“考试突击”——出事了才开始重视,平时则毫无准备。例如:

早餐可以随便应付,但一感冒就开始猛喝姜汤;平时熬夜刷手机,但一听说免疫力低会感染病毒,就临时早睡两天;不运动、不通风,但在朋友圈转发各种“增强免疫力”的文章。这种“热锅上的健康意识”,不仅无效,还可能带来反效果。

真正的健康,是需要日积月累的生活习惯,而不是临时的应激反应。

专家建议,建立一套“适度但持续”的健康行为模式,远比偶尔的极端行为有效。例如:

每天早上简单开窗通风15分钟,比一个月一次的彻底大扫除更有利于空气质量;

每周三次中等强度的散步,比一次性剧烈运动更能增强免疫力;

规律作息,比临时熬夜后“补觉”更能维持身体平衡。

很多人误以为感染与否全靠“体质”,但抵抗力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和你是否运动、是否饮食均衡、是否规律作息密切相关。

在一项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持的2023年健康行为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在同样暴露于病毒的情况下,那些保持充足睡眠、有规律锻炼和饮食均衡的人群,感染几率显著低于生活习惯紊乱者。这并非偶然。

抵抗力不是天生的护身符,而是每天生活点滴的回报。

但问题是,现代人的“忙碌”常常成为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借口。哪怕只有10分钟的空闲,也更愿意用来刷短视频,而不是拉伸身体。

即便明知道外卖油脂过多,也因为“方便”而习以为常;甚至连每年一次的体检,也往往被“太忙了”一拖再拖。

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事,正是免疫力下降的隐形杀手。而当新冠病毒重新出现时,身体是否有能力对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这些“小事”上是否坚持了正确的选择。

很多人一听“常态化准备”,就误以为要天天提心吊胆、随时待命,甚至压抑生活的乐趣。但事实正好常态化的核心,是让防护成为“习惯”,而非“应急”。

就像我们每天洗手、刷牙一样,健康防护本应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危机来临时的“临时动作”。

常态化准备的关键,是把“科学防护”内化为生活规则。比如:

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不是“特别时期的措施”,而是在人流密集场所的常规选择;

在办公室保持通风,不是“有人生病”才做,而是日常的空气管理;

遇到咳嗽、发热,主动居家休息,不是“怕被传染”,而是对他人负责的表现。

让这些行为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才是真正的防疫成熟。

不容忽视的是,长期的紧张、焦虑、担忧,也会悄无声息地削弱我们的免疫力。心理状态与身体状态密不可分。

研究显示,焦虑状态下,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会下降,容易诱发炎症反应。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在应对疫情时,陷入“过度担忧”和“信息焦虑”的循环,反而会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这正是为什么“常态化心态”如此重要。

建立稳定的情绪机制,同样是健康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规律作息、适度锻炼、与人交流、减少信息过载等方式改善情绪状态。例如:

每天固定时间关闭手机通知,避免信息轰炸;

每周安排一次线下聚会或散步聊天,增加现实社交;

设定“信息节食日”,让自己短暂远离网络焦虑。

这些看似“心理层面”的调整,其实对身体健康有着实实在在的帮助。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中老年人群在这波小幅回升中,依旧是易感重点群体。这不仅是因为生理免疫力的下降,更因为不少人对“新冠已过去”的误判。

在一些社区调研中,不少老人表示“现在都解封了,就不用戴口罩了”。

也有老年人因为担心“被误会染病”,而不愿主动就医或居家隔离。

这种“怕麻烦”“怕误解”的心态,正是防护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引导尤为关键。

年轻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协助长辈建立“常态化准备”意识:

帮助他们理解疫情数据的变化,不被片面信息误导;

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带动他们一起养成防护习惯。防疫从不只是个人的事,更是代际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秋冬季呼吸道病原体监测周报[EB/OL].http://www.chinacdc.cn,2024-12-01.

[2]王建华,李雪,张婷婷.2023年中国居民健康行为与疫情防控认知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23,39(09):780-784.

[3]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行为与免疫系统关联性研究报告[R].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

来源:荆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