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轮动撞上暴涨行情:有色股“上车点”已现?看懂三大逻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09:18 1

摘要:“20年周期轮到有色了”“铜价要创历史新高”——近期有色金属板块的强势表现,让这类声音在投资者社群中持续发酵。国庆假期外盘伦铜大涨3.54%、伦锡飙升4.06% ,A股有色板块节后开盘即迎来补涨行情,部分龙头企业年内涨幅已突破60%。面对“周期风口”与“暴涨行

周期轮动撞上暴涨行情:有色股“上车点”已现?看懂三大逻辑再决策

“20年周期轮到有色了”“铜价要创历史新高”——近期有色金属板块的强势表现,让这类声音在投资者社群中持续发酵。国庆假期外盘伦铜大涨3.54%、伦锡飙升4.06% ,A股有色板块节后开盘即迎来补涨行情,部分龙头企业年内涨幅已突破60%。面对“周期风口”与“暴涨行情”的双重诱惑,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这波上涨是短期炒作还是长期趋势?暴涨之后再上车,到底靠不靠谱?要回答这个问题,需穿透行情表象,从周期逻辑、驱动因素与风险隐患三个维度深度拆解。

一、周期透视:20年轮回的真相与当下的特殊性

有色金属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周期、产业变革深度绑定。所谓“20年周期轮到有色”,并非简单的时间循环,而是多重周期共振的结果,但本轮行情相比历史周期又存在显著差异。

(一)周期规律的底层逻辑

回顾A股有色板块发展史,确实存在约20年的大周期波动特征。上世纪90年代末,受益于中国工业化初期的基建投资浪潮,铜、铝等工业金属需求爆发,有色板块迎来首轮景气周期;2005至2010年,全球经济繁荣叠加大宗商品超级周期,板块再度走出翻倍行情;如今时隔十余年,市场期待新一轮周期启动。

这种周期循环的核心逻辑始终围绕“供需差”展开:当经济扩张带动需求增长,而矿产资源因勘探周期长、产能释放慢形成供应缺口时,价格便进入上升通道,进而推升企业盈利与股价。东兴证券数据显示,2015至2024年十年间,有色金属行业归母净利润涨幅高达4691%,其中2020-2022年全球量化宽松周期中,净利润从157亿元激增至1818亿元,涨幅达1062% ,印证了周期对行业盈利的强大塑造力。

(二)本轮周期的三大新特征

与历史周期相比,当下的有色行情呈现出“旧逻辑强化、新逻辑诞生”的特点。首先是需求结构质变,传统基建、房地产需求占比下降,新能源成为核心驱动力。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40年全球新能源关键金属需求较2020年将大幅增长,仅电动汽车金属需求就至少提升30倍,铜、锂、稀土等品种的需求属性已从“工业基础”转向“新能源核心材料”。

其次是供应约束刚性增强。一方面,全球优质矿产资源储量下降,新增矿山开发周期从过去的5-8年延长至10年以上;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加剧供应扰动,智利8月铜产量同比大降9.9%创两年多新低,印尼关闭非法锡矿、澳大利亚锌矿因地震撤回产量指引 ,供应端的不确定性远超以往周期。

最后是金融属性凸显。在全球“去美元化”与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的背景下,有色金属的金融属性被显著放大。黄金因避险需求2025年上半年26次刷新历史高点,山东黄金借此实现净利润翻番 ;铜价则在美元走弱与库存低位的双重作用下,呈现“深V”反弹态势 ,这种“商品属性+金融属性”的双重驱动,是历史周期中罕见的现象。

二、行情拆解:暴涨背后的四大核心驱动力

有色板块的本轮上涨并非偶然,而是宏观环境、供需格局、政策支持与资金流入形成的合力,每一项驱动力都具备扎实的数据支撑。

(一)宏观环境:全球流动性宽松预期明确

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是行情启动的重要催化剂。2025年9月美联储如期降息25个基点,点阵图显示年内仍有2次降息空间 。历史经验表明,美联储在经济不衰退背景下的降息,往往带动美债收益率与美元指数下行,而有色金属大多以美元计价,美元走弱直接提升其全球购买力,刺激需求释放。

国内宏观环境同样提供支撑。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会议释放政策利好预期,美联储降息为国内货币政策打开空间,四季度降准降息可能性提升 ,市场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增强,间接拉动工业金属需求预期。这种“全球宽松+国内稳增长”的宏观组合,为有色板块提供了理想的货币环境。

(二)供需格局:多品种面临结构性短缺

供需失衡是推动价格上涨的核心基本面逻辑,其中铜的供需矛盾最为突出。SMM预测,2025年全球铜精矿供需缺口达26.8万吨,2026年缺口将扩大至30.8万吨,直到2028年才可能转为过剩 。目前全球铜库存已降至历史低位,交易所显性库存可用天数不足10天,叠加印尼Grasberg铜矿停产导致的产量下调,供应紧张预期持续强化。

稀土市场则呈现“政策调控+需求爆发”的双重驱动。2025年上半年北方稀土归母净利润同比暴涨1951.52%,核心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海上风电、人形机器人等下游需求旺盛,叠加稀土出口管控升级带来的供应收缩 。上海钢联数据显示,尽管二季度氧化镨钕价格受贸易摩擦影响短暂下跌,但刚需补库很快推动价格回归高位,下半年涨价趋势明确 。

(三)政策支持:八部门方案划定发展路径

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撑。方案设定2025—2026年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10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1.5%左右,并重点推进铜、铝等资源开发与再生金属利用 。

政策的核心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矿业权出让改革保障国内资源供给,缓解对外依赖;二是引导行业向绿色低碳与高端化转型,明确支持AI、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金属消费 。这种“供给保障+需求引导”的政策组合,既稳定了行业预期,又打开了成长空间,成为机构看好有色板块的重要依据。

(四)资金共振:内外资加速布局

资金用脚投票印证了板块的投资价值。从境内资金看,9月以来有色金属板块获主力资金净流入超116亿元,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三,其中9月9日单日净流入达42.96亿元。公募基金在半年报中也显著提升了有色板块配置比例,紫金矿业、洛阳钼业等龙头企业获多家基金加仓。

外资布局同样积极。随着中国资产估值优势凸显与全球资金再配置,北向资金持续增持有色板块核心标的。从企业盈利看,板块基本面的改善为资金流入提供了支撑:2025年上半年超六成有色企业业绩同比增长,21家公司盈利超10亿元,紫金矿业以232.92亿元净利润成为“盈利王”,同比增幅达54.41% 。

三、风险预警:暴涨后上车必须警惕的四大陷阱

尽管行情逻辑看似扎实,但暴涨之后入场的投资者仍需保持清醒,部分潜在风险可能导致“上车即被套”的局面,需重点警惕四类陷阱。

(一)需求“旺季不旺”的现实制约

当前有色板块面临“预期强、现实弱”的矛盾,需求端并未出现与价格涨幅匹配的复苏力度。数据显示,9月中国制造业PMI虽有回升,但生产端改善强于需求端,铜价高企已对下游需求产生抑制作用,“金九银十”的实际消费不及预期 。

细分品种需求分化更明显:锡需求因消费电子和家电市场疲软持续低迷,订单显著减少;铝需求虽有新能源领域支撑,但房地产行业萎缩带来的拖累不容忽视 。这种“供需预期差”意味着价格上涨缺乏坚实的需求基础,若后续需求复苏不及预期,行情可能面临回调压力。

(二)板块内部的分化风险

有色板块并非整体普涨,品种间分化已成为显著特征。截至2025年10月,铜、稀土、黄金等品种年内涨幅均超30%,而铅、锌等品种涨幅不足10%,部分小金属甚至出现价格下跌。这种分化源于供需格局的差异:铜、稀土面临明确的供应缺口,而锌市场供应相对宽松,仅因海外寡头垄断导致伦锌出现挤仓行情 。

投资者若盲目追逐“有色热”,可能误选缺乏基本面支撑的品种。例如,某锌业公司虽因板块热度股价短期上涨,但公司半年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12%,主要因国内供应宽松导致毛利率承压,这种“跟涨不跟质”的标的极易在行情分化时出现回调。

(三)宏观预期反转的潜在冲击

行情对美联储降息预期的依赖度较高,若宏观数据出现超预期变化,可能引发预期反转。近期美国ADP就业人数意外减少3.2万,强化了降息预期,但若后续公布的通胀数据回升,或经济数据显示韧性超预期,美联储可能延缓降息节奏,导致美元指数反弹、有色金属价格承压 。

国内政策落地节奏也存在不确定性。尽管稳增长政策预期升温,但具体措施的力度与实施效果仍需观察。若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可能削弱市场对需求复苏的信心,进而影响有色板块走势。

(四)短期估值与情绪的透支风险

部分热门品种已出现估值与情绪透支迹象。截至2025年10月,某稀土龙头市盈率已达65倍,远超近五年40倍的平均水平;某铜业公司股价涨幅已提前反映未来两年的盈利增长预期,短期性价比显著下降。

从市场情绪看,散户投资者入场热情高涨,某财经平台有色板块讨论量较上月增长200%,但历史经验显示,当散户情绪达到顶点时,往往意味着短期行情接近尾声。叠加部分主力资金已出现获利了结迹象,短期波动风险显著上升。

四、操作策略:暴涨后如何理性参与?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有色板块并非不能参与,但需摒弃“追涨杀跌”的投机心态,采取“择时、择品、控仓”三位一体的理性策略。

(一)择时:避开短期波动,把握回调机会

当前板块处于“高位震荡”阶段,短期追高风险较大,更适合在回调时布局。参考历史规律,有色板块暴涨后通常会有10%-15%的回调幅度,投资者可等待这一调整窗口出现。具体可关注两个信号:一是铜价回落至前期整理平台支撑位,二是板块成交量萎缩至近期均值的70%以下,这两个信号出现时,短期风险已得到一定释放。

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无需过度纠结于短期点位,可采取“定投式布局”。由于有色板块的周期属性与长期成长逻辑明确,通过每月固定金额买入相关指数基金,既能摊薄成本,又能分享周期上行与产业升级的长期红利。

(二)择品:聚焦三大高确定性方向

在品种选择上,应紧扣“供需缺口+政策支持+业绩兑现”三大核心,重点关注三个方向:

1. 铜产业链:作为新能源转型与电网建设的核心材料,铜的结构性短缺格局明确,叠加智利减产、印尼矿山事故等供应扰动,四季度价格有望延续领涨态势 。可关注具备自有矿山、成本优势显著的龙头企业,这类公司能最大程度受益于铜价上涨。

2. 稀土板块:政策管控与新能源需求形成双重支撑,北方稀土等龙头企业已实现业绩大幅增长,后续随着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等新场景落地,需求有望进一步爆发 。

3. 贵金属板块:黄金、白银兼具避险属性与抗通胀属性,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的背景下,配置价值持续凸显。山东黄金等企业已因金价上涨实现盈利翻番,板块业绩确定性较强 。

对于普通投资者,通过ETF参与是更稳妥的选择,如跟踪有色金属指数的ETF可覆盖板块整体机会,而铜、稀土等细分ETF能精准把握结构性行情,同时避免个股风险。

(三)控仓:设置“安全边际”,严守纪律

仓位管理是规避风险的关键。对于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有色板块持仓比例不宜超过总资产的30%;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应控制在15%以内,且需与消费、医药等防御性板块形成平衡配置。

必须设置严格的止损止盈纪律:短期投资者可将止损线设在买入价的10%,若跌破止损线果断离场;长期投资者可将止损线放宽至20%,同时设置30%的阶段性止盈线,在达到目标后部分落袋为安。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仓位策略,能在把握机会的同时守住风险底线。

五、结语:周期之下,理性比时机更重要

“20年周期轮到有色”的说法,本质上是对行业供需格局与宏观环境变化的直观概括,本轮有色行情确实具备长期逻辑支撑。但投资者需清醒认识到,周期轮动并非简单的时间循环,暴涨行情中既藏着机遇,也埋着陷阱,盲目跟风“上车”往往难以获得理想收益。

判断有色股是否“靠谱”,核心不在于是否错过首轮暴涨,而在于是否看懂背后的供需逻辑、政策导向与风险边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于“现在上车晚不晚”,不如聚焦“如何理性参与”——通过回调布局、精选品种、控制仓位的方式,既能规避短期波动风险,又能分享周期上行的长期红利。

毕竟,投资的本质不是追逐热点,而是对价值的理性判断。在有色板块的周期浪潮中,唯有保持清醒、坚守逻辑,才能在市场波动中站稳脚跟,真正把握周期赋予的投资机会。

来源:聪颖葡萄JHcuUa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