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佳节,我们歌颂祖国,更应该读懂“祖国”背后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因为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最扎实的根基。
国庆佳节,我们歌颂祖国,更应该读懂“祖国”背后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因为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最扎实的根基。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海报
今天,我们用几分钟的时间,一起来解锁“中国”、“神州”、“汉人”这三个词的千年密码。
北京紫禁城一角
“中国”二字,最早的印记刻在三千多年前的国宝“何尊”上。何尊内壁的铭文里,“宅兹中国”四个字清晰可见,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一词最确切的起源。
何尊内侧底部的铭文
彼时的“中国”,特指当时天下的中心,即以“伊洛平原”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在古人心中,这里不只是地理坐标的中心,更是文明与礼制的高地——区别于四方蛮夷,承载着先进的文化与秩序,“中国”从诞生起,就自带实力与文化自信的基因。
位于郑州市巩义市的伊洛河交汇处
要懂“神州”,得先从“九州”说起。
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即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等。
禹贡九州示意图
直到今天,河南简称“豫”、河北简称“冀”,都是从当年豫州、冀州的古名延续而来。
今天的河南省行政区划地图
九州的划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地理规划的方式对天下进行行政区域界定,从此,九州成为中国最古老、最庄严的代称之一。
而“神州”的出现,源于战国学者邹衍的“大九州”学说。邹衍突破了商周以来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提出天下由九个相对独立的大州构成,我们所居住的九州区域,被命名为“赤县神州”——这是“神州”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里的“神”,并非指天上的神仙,而是古人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它孕育的文明独特且高级,神圣不可替代。随着“大九州”学说的传播,“神州”逐渐成为中国的经典代称。
为何我们自称“汉人”,而非“秦人”或“唐人”?答案藏在汉朝的“强”与“长”里。汉朝接续了秦朝的核心疆域,却比秦朝走得更远:它北击匈奴、打通西域,喊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
汉武帝雕塑
“汉”这个字,第一次成为强大、威武、不可侵犯的象征,周围民族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敬畏,最终变为仰慕,开始用“汉人”指代这个强大帝国的人和物。
有人会问,秦朝统一六国、唐朝盛世辉煌,为何没成为民族称谓的源头?秦朝虽实现大一统,却只存在了十五年——当六国子民还没习惯说“我是秦人”,王朝就已更迭。
秦始皇陵兵马俑
而唐朝虽然强盛,却在安史之乱中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更是让回纥军队在东都洛阳劫掠三日,朝廷威望受损。
而汉朝国祚延续四百多年,即便到了末年,诸葛亮仍在西南抵御外敌,曹操还能软禁匈奴单于,真正守住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誓言。
正是这份强大且持久的统治,让“汉人”“汉字”“汉语”“汉服”彻底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永恒的身份标识。
从“宅兹中国”的铭文,到如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九州的古老构想,到现代化的34个省级行政区;从神州的文明自信,到汉人的文化认同,祖国的名称在变,但不变的是五千年文明的传承,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个国庆,愿我们在送上祝福的同时,更能带着这份对祖国的深刻认知,收获属于中国人的自豪与底气!!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