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怕是也没想到,自己犯的错误,要15岁女儿王诗龄来“买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8:13 3

摘要:2025年10月5日,一张九宫格里唯一的那张 Live 图,把一直被夸“气质好”“教养佳”的王诗龄,直接卷进了最刺眼的热搜

2025年10月5日,一张九宫格里唯一的那张 Live 图,把一直被夸“气质好”“教养佳”的王诗龄,直接卷进了最刺眼的热搜

短短几个小时,“王诗龄我不喜欢周也”冲上文娱热搜榜首,阅读量破亿,评论区被锁、转发区成主战场,表情包和问号叠满屏

这事之所以烧起来,并不是一句“我不喜欢周也”有多重,而是它出现在了一个公共发布的内容里,还是C位

那张Live图带了环境声,两个女声,年长的那位像是在评价“妆化得不错”,紧跟着另一个年轻一点的声音冒出一句“我不喜欢周也”

不少网友去翻之前王诗龄的留学Vlog,说声音听着像同一人;

也有人把那格的位置圈出来,说九宫格中心位“像是刻意放的”

这些当然都只是网友的听感和观察,但一环扣一环,火就起来了

争议不是私下吐槽,而是被公开、被传播、被放大后,所传递的态度

接下来几步走,火势更旺

李湘团队先是把原博设置成“无法查看图片”,随后整条删掉,又重新发了一组精心编辑的照片,争议的Live图撤了,还加上了王诗龄和其他明星的合影,评论区继续上锁

但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解释,没有一句向当事人周也的致歉

有网友调侃,这像极了“我先把痕迹抹掉,等风过了再说”的操作

舆论里,最不买账的恰恰是这种“想当没发生”的姿态

王诗龄的微博、抖音、小红书被冲成“留言展示区”,夸她的少了,挤兑她的多了,连外貌和身材都不放过

这当中最刺痛人的,是一个未成年被整体性地围观和嘲讽

周也的粉丝很生气,这是人之常情;

还有人把周也过往的“黑料”翻出来,什么“对央六工作人员不友好”“对粉丝高冷”等,但这并不能抵消原点上的问题——话从谁那来、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被发出去

这个逻辑跑不掉

把时间往前拨一点,我们就更能理解这次反噬的力度

李湘对女儿是典型的“富养”

两岁生日宴在北京高端会所,来的人不多,但都能叫出名字——比如导演李少红、经纪人李小婉,关系够硬,面子也大

2014年10月,王诗龄进了全英文教学的国际学校,公开学费区间20万到25万一年;

后来去英国念书,被指就读于安妮公主曾在读的私立女校

甚至有“住过相同宿舍”的说法,更多像是媒体与社交平台流传的花絮,真伪难考,至少传了很久

网上也常有人感叹她的包、她的穿搭、她的旅行地标——这几年,精致是她的标准配置

至于网上流传“15岁收豪车礼物”的说法,缺少权威证实,且英国驾照年龄规定与国内不同,外界讨论多半停留在传闻层面

相比之下,更确凿的是,李湘在“精神富养”上也很舍得,她常在公开场合夸女儿、给足尊重

那些年,网上的玩笑“下辈子我也要当王诗龄”,其实是羡慕的另一种表达

走到今天,反差就更明显:昔日的“名媛滤镜”,被一句随口之言砸出了裂缝

我个人的感受是,私下吐槽人人都有,但发到网上就是另一回事

尤其是有影响力的人,连“按下发布”的那一下,都在定义你是谁

真正让风波变大的不是一句“我不喜欢”,而是之后的沉默与删改——它让人误以为,错不在我,是你们太敏感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等解释,先在情绪上做了判断

从职业能力讲,李湘是资深主持人,做内容做传播多年,应该对Live照片的风险有基本判断

公关从业者反复强调的“危机处理三步曲”其实很朴素:承认事实、说明原因、安抚对象

如果只是无意收音,第一时间承认并解释“发布疏忽”,同时向被提及者致歉,再把评论区适度开放,给出一个可被验证的时间线,舆论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炸裂

危机里最怕的不是犯错,是不愿意承担

但事已至此,另一头的网络情绪也该刹车了

她今年15岁,未成年,这个事实不该被忽略

批评可以对事,对表达、对发布流程、对公众责任心,都请尽管说;

但对身体、外貌、人格标签的攻击,是另一种层面的伤害

很多人在转发里加了@,带着粗话和嘲笑,短时间确实出气,长远看只会加深每一次舆论事件的戾气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从不真忘记

再回到这件事的当事双方

周也的粉丝有权保护自己的情感对象,这和王诗龄的粉丝护犊子,是同一个道理

把话说开了,尊重感就回来了

李湘若能尽快说明,哪怕只是写清“谁说的、为何被发、后续如何避免”,都比“静默—删帖—换图”强

至于“增加和其他明星的合影”,外界普遍读成了移焦点,这也是这次争议的一个“微小观察”

截至发稿,李湘和王诗龄没有发表公开回应

网上流传“可能已经开始公关”的说法,也有人猜“这会不会是和颂那边的手法”,都属于网友猜测,未见官方或权威信源证实

舆论的风向在变,搜索框的联想词也在变,但最需要变的是沟通态度

信息透明一点,大家就会冷静一点

我更在意的是,这场风波里,有三层叠加的教训

第一层是家庭教育里的“边界感”,私下与公开要分得清;

第二层是公众职业素养,内容生产要对传播后果有预案;

第三层是平台机制,Live图带音频,风险提示是不是可以更明显

很多时候,一起事故都不是大错造成的,而是小细节叠加,小失误连锁

有朋友问,这事最后会怎样

我的看法很保守:如果有明确回应,并把道歉落在实处,影响会逐步平复;

如果继续沉默,标签会跟很久

公众人物的好牌,从来不是富养和资源本身,而是出了状况后,还能不能把话说清楚,把责任扛起来

这话听上去不动听,但现实就是这样

一句话结尾:一张 Live 图,照出了“人设”的脆弱,也照出了“沟通”的价值

来源:兮兮剧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