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句老祖宗传下来的话,把蒙顶甘露有多金贵说得明明白白。这种泡开像春天嫩芽般舒展的绿茶,可是中国卷曲型绿茶的 “当家花旦”,大家都叫它 “人间甘露”。要说它的老家,那就在四川雅安蒙顶山,这里的山水、天气和老辈人的手艺,把茶香酿了足足两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句老祖宗传下来的话,把蒙顶甘露有多金贵说得明明白白。这种泡开像春天嫩芽般舒展的绿茶,可是中国卷曲型绿茶的 “当家花旦”,大家都叫它 “人间甘露”。要说它的老家,那就在四川雅安蒙顶山,这里的山水、天气和老辈人的手艺,把茶香酿了足足两千年。
产地秘境:老天爷赏饭吃的种茶宝地
蒙顶甘露的核心产区,就在四川盆地西边的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就像镶在成都平原和川西山区之间的绿宝石,海拔 1456 米,天生就是为种茶长的。这儿一年到头平均 15℃,雨水多得能接满 1800 多毫米的水桶,整天云雾飘飘忽忽的,茶树就像裹在大棉被里慢慢长,攒足了营养。
最金贵的要数蒙顶五峰中间的菱角湾。这儿的土是紫色砂页岩变的,松松软软还带着矿物质,当年西汉的茶祖吴理真一眼就相中了这块地。现在海拔 1200 米以上的茶园,那可是特级蒙顶甘露的 “出生证” 产区,茶叶芽头又胖又嫩,毛茸茸的像小猫爪子。这儿的天气也特别 “宠” 茶树:春天暖和得慢,茶叶里的氨基酸比夏天多出一倍,泡出来的茶鲜得像咬了口春天的嫩豌豆。
蒙顶山还有个 “秘密武器”—— 一年 200 多天都是大雾天。云雾就像天然遮阳伞,把茶叶的香气都 “捂” 得足足的。站在茶园里,茶树一层一层叠在山坡上,远处青山、近处溪流,每片茶叶都吸饱了山水的灵气。
千年溯源:从孝心故事到皇家专享
蒙顶山可是世界上最早有人工种茶记录的地方,故事得从西汉说起。那会儿有个大孝子叫吴理真,为了给生病的母亲找药,在蒙山上发现了野茶的妙处,还种出了七株 “仙茶”,这一种就拉开了中国种茶的大幕。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用汉宣帝的年号 “甘露” 给茶起了名,这就是蒙顶甘露的由来。
到了唐朝,蒙顶甘露直接 “C 位出道” 成了贡茶。古书《元和郡县志》写着,那会儿一斤蒙顶春茶,拿丝绸都换不来!唐玄宗的时候,这茶成了贵族圈的 “顶流”,还被当国礼送给日本僧人。宋朝更夸张,整片茶园成了皇家专属,宋孝宗还给吴理真封了个 “甘露普惠妙济大师” 的称号。这贡茶传统一直传到清朝,整整两千年。现在去蒙顶山,还能看到 “皇茶园” 遗址,那七棵千年茶树,现在还枝繁叶茂呢。
技艺传承:非遗手艺里的制茶绝招
要说蒙顶甘露好喝的秘诀,一半在产地,另一半全靠老手艺。2021 年,蒙山茶的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蒙顶甘露的 “红锅杀青,三炒三揉” 更是精髓中的精髓。
做一杯蒙顶甘露,从摘茶叶就特别讲究。特级茶要在清明前采,必须是单芽占两到三成,一芽一叶的占六七成;就算是二级茶,最多只能带两片嫩叶。采回来的茶叶得先在阴凉处摊开 “晾个澡”,把多余的水汽散掉,还要挑出老叶子和杂物。
最考验手艺的是炒茶。师傅们直接在 100℃以上的热锅里徒手翻炒,连手套都不戴,全靠手指感受温度。“红锅杀青” 要快,不然茶叶就不鲜了;接着三次炒三次揉,每次炒完晾凉再揉,把茶叶搓成弯弯的小钩子形状,最后用小火慢慢烘出香味。现在 “张氏甘露” 已经传到第七代,传承人张跃华还开了茶文化科技园,游客都能亲手体验炒茶。用这老手艺做的蒙顶甘露,还拿过 “天府名茶” 金奖呢!
茶旅新生:一片茶叶富一方人
现在的蒙顶山,靠着茶叶走出了新路子。这儿不只是产茶的地方,更成了网红打卡地。景区推出 “小小茶农” 活动,5 万多学生在这儿体验采茶炒茶,感受非遗魅力。
一年四季,蒙顶山都有新玩法:春天能采茶,夏天凉快得像装了天然空调,秋天看金黄的银杏,冬天还能赏雪。树冠漫步、森林徒步这些项目,吸引了 10 多万人来亲近茶园。汉服节、冰雪节这些活动一办,古老的茶山变得比年轻人还时髦。
茶叶火了,当地人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2024 年底,蒙顶山景区收入比 2018 年多了快两倍,周边商户也跟着增收三成。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当茶园管理员、茶艺师,或者开民宿当老板。以前千金难买的贡茶,现在成了大伙儿致富的 “金叶子”,带着两千年的茶香,续写着新故事。
来源:轻松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