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8月19日,一位名叫Maria Branyas Morera的老人去世了,享年117岁168天。事实上,从2023年1月17日到去世,她一直保持着“全球最长寿在世者”的称号。
2024年8月19日,一位名叫Maria Branyas Morera的老人去世了,享年117岁168天。事实上,从2023年1月17日到去世,她一直保持着“全球最长寿在世者”的称号。
Branyas是一位高加索裔女性,于1907年3月4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父母均为西班牙人,自8岁起定居西班牙。她所居住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女性的平均寿命约为86岁——她比这一平均值多活了30余年。
尽管百岁老人在人口结构中日益普遍,但所谓的超级百岁老人(年龄超过110岁)仍属罕见。因此,这一非凡的纪录引起了研究衰老生物学的科学家的关注。
在一项新发表于《Cell Reports Medicine》的研究中,一个研究团队以这名老人为研究对象,基于微创技术获取的样本,对其不同组织进行了涵盖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表观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的多组学分析。他们还将分析结果与非超级百岁人群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完成了迄今为止对超级百岁老人的最全面研究。
117岁长寿纪录保持者Maria Branyas与研究人员Manel Esteller(图/Josep Carreras Leukaemia Research Institute)
他们在不同时间点采集了这位超级百岁老人的多种样本,包括血液、唾液、尿液和粪便。其中,大多数分析都是基于她116岁零74天时的血液样本完成的。结果显示,她的染色体并没有明显异常。
过去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端粒(染色体末端)与衰老和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端粒会自然变短,而异常短的端粒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有关。因此,研究人员重点检测了她的端粒长度,他们发现:Branyas的平均端粒长度异常短——比所有健康志愿者都要短。
但有意思的是,在Branyas身上,即便端粒极度缩短,她的整体健康状况仍然良好,没有表现出严重的与衰老相关的疾病。这意味着,端粒的缩短未必直接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等与年龄相关疾病,而可能只是衰老的一种标志。
此外,研究人员还推测,端粒的大幅缩短也可能是她一生没有被诊断出癌症的原因之一,因为这可能限制了恶性细胞的无限增殖。
除了极度缩短的端粒之外,研究人员还检测到了衰老的一些其他典型特征,例如容易引发炎症的免疫系统以及老化的B淋巴细胞群体。但Branyas也展现出一系列保护性特征。
在分析Branyas的基因组时,研究人员发现了多个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认知衰退和糖尿病的基因变异。并且他们没有发现与某些有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相关的变异。
此外,血液检测显示,她的“坏”胆固醇水平低,“好”胆固醇水平高,这意味着她的脂质代谢非常高效。炎症指标也很低,免疫系统非常强劲——在113岁时,她还是西班牙战胜了COVID-19的最高龄患者。
研究人员强调,尽管现在还难以直接将某些具体生物学特征与生活习惯对应起来,但健康的饮食、积极多样的社交网络,以及远离不良习惯,这些因素在解释Branyas非凡长寿时同样值得关注。
例如,研究人员认为,她体内缺乏炎症可能与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有关。她的肠道菌群以有益的双歧杆菌为主,这一点很像年轻人。这可能得益于她的饮食习惯——每天吃三份酸奶。而除了饮食之外,她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助力长寿,例如坚持规律运动。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超高龄与健康不佳之间,并不存在内在联系,这两种过程可以在分子层面上被区分和解析。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过去200年中持续上升的平均寿命正趋于停滞。数据显示,人类可能已达到寿命的上限,医学和医疗保健的进步不再像过去几十年那样推动发达国家的寿命延长。也就是说,现如今,真正决定人类寿命长短的,不再是疾病,而是衰老本身。
借助这种对极端衰老的深入解析,全球科研人员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自然过程,并提出像治疗疾病那样的针对性干预策略。事实上,在肿瘤学领域,专门对抗细胞衰老的表观遗传疗法和药物已经存在,这些方法与生物学衰老直接相关。或许在未来,这些工具还能打破当前寿命停滞的局面,再次推动人类寿命的延长。
#参考来源: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medicine/fulltext/S2666-3791(25)00441-0
来源:原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