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一级文物。金镶宝五凤冠重达1388克,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仅次于明定陵皇后凤冠的稀世珍品。它的造型设计独具匠心,上方站立着五个凤凰,仿佛在翩翩起舞。该金冠被推测是杨家第 28 任土司杨相为其两位夫人所打造的五翟金冠。据《明史・舆服三》记载,一品命妇可佩戴五翟
明天是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
让我们跟随九张精美的海报
一同走进贵州的博物馆
探寻一件件“镇馆之宝”
每一件都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是远古海洋的回声
是夜郎古国的文明
是多彩民族的交融
让我们在贵州广袤山河间
去感受“文化千岛”的奇特魅力
名称:金镶宝五凤冠
年代:明代
出土地:遵义高坪杨相墓
收藏单位:贵州省博物馆
介绍:一级文物。金镶宝五凤冠重达1388克,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仅次于明定陵皇后凤冠的稀世珍品。它的造型设计独具匠心,上方站立着五个凤凰,仿佛在翩翩起舞。该金冠被推测是杨家第 28 任土司杨相为其两位夫人所打造的五翟金冠。据《明史・舆服三》记载,一品命妇可佩戴五翟,而播州杨氏土司作为地方势力,其夫人按制是无资格佩戴此等级冠饰的,但却拥有五凤冠,这体现了当时土司在其辖区内较高的地位与极大的权力,是研究明代土司制度及等级制度的重要实物例证。
名称:铜车马(辎车)
年代:东汉
出土地:兴义万屯8号墓
收藏单位:贵州省博物馆
介绍:一级文物。铜车马(辎车)总长112厘米,通高88厘米,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汉代铜车马中较为完整的一辆。该铜车马的整体造型稳重,精彩不张扬,传达出一种和平包容的信息,因此多次被选中作为国家礼品出现在外事活动中,奔达了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名称:关岭创孔海百合
年代:三叠纪晚期
出土地:贵州省关岭县
收藏单位:贵州省地质博物馆
介绍:标本面积106平方米,重约25吨,是一块超大型密集共生创孔海百合假浮游生态标本,由一大、一小两组完整的海百合假浮游生态群落组成,是目前已知自然产出面积最大、保存最精美的海百合生态化石标本。
名称:抚耳歌唱俑
年代:东汉
出土地:兴仁交乐19号墓
收藏单位:黔西南州博物馆
介绍:二级文物。俑高31.5厘米,宽20厘米。抚耳歌唱俑右手抚腿,左手上扬抚耳,似作“聆听状”。如今贵州多地的少数民族同胞在唱歌时,依然有以手抚耳的动作习惯,可能是为了在众多声音混合的环境时,能辅助唱歌时更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声音。目前贵州“用手摸耳朵”的汉俑仅出土了两件,均是泥质灰陶。
名称:望兽
年代:晚明
出土地:遵义海龙囤新王宫遗址
收藏单位:贵州省博物馆
介绍:望兽为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中轴线外建筑的正脊望兽,修复完整,形体较大,通高61.2、通长52.6、宽22.7厘米。望兽通常面朝外,象征"守望"之意,寓意守护建筑及居住者的平安,多出现在重要建筑上,其存在本身即象征着建筑的地位和等级。怒目圆睁,双角前伸、长发后扬,这是海龙屯出土的脊兽的特点。
名称:白族刺绣大襟衣、铜仁土家族红缎婚装、丹寨苗族女盛装
收藏单位: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白族刺绣大襟衣为大方县青山村的白族女衣,展示了清代妇女“氅衣”的流行时尚,暗花雪青缎质地。
铜仁土家族红缎婚装为馆藏一级文物,是铜仁土家族女子在婚嫁时所穿着的盛装,该套服饰从清末保存流传至今,主要质地是棉和绸缎,图案精美,色彩绚丽。
丹寨苗族女盛装主要流传于丹寨、三都、都匀等,系“白领苗”女子在节日、婚嫁等场合穿用的盛装。上衣为苗族服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阿勇所作,裙子为清代传世品,工艺精湛,品相完好。
名称:民国丹寨扬武苗族刺绣对襟衣
年代:民国
收藏单位: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介绍:该件藏品为20世纪初苗族结婚盛装,刺绣精美,保留传统形制,其存世实物稀少,且保存完整,保留了苗族传统技艺的“原真性”,成为研究当时苗族服饰制度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标本和珍贵物证。
名称:宋白底黑牡丹纹梅瓶
年代:宋代
出土地:贵州省遵义市新舟镇龙凤村群丰小组
收藏单位:遵义市博物馆
介绍:一级文物。通高35厘米,口径7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8.5 厘米。陶瓶取细泥淘练为胎,外施白色陶衣,口、肩、下腹饰灰黑色釉。腹部绘牡丹一枝,构图清新疏朗,造型优美,色调浓淡相宜,技法写意舒展,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名称:屯堡地戏罗成面具
年代:清代
收藏单位:平坝博物馆
介绍:屯堡地戏罗成面具是安顺地戏面具中的经典之作,属于少将面具开相,英武清秀,五官端正,体现人物的年少英雄、英气勃发。安顺地戏本身具有驱邪纳吉的功能,人们通过佩戴面具进行表演,希望能够驱走邪恶,带来平安、吉祥和幸福。
九件文物
九次凝望文明 触摸历史
但博物馆远不止如此
在这个5·18,走进博物馆
与你的“镇馆之宝”不期而遇吧
翻译
搜索
复制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