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话,曾让无数学生在课堂上低头、脸红、甚至偷偷抹泪。那些年,我们把严厉的老师称作“魔鬼”“灭绝师太”“行走的戒尺”,在日记本里写满怨气,在课间偷偷模仿他们的表情,甚至发誓“长大后绝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你是我教过最差的一届!”
“站到教室后面去,别影响别人!”
“这道题讲了多少遍还错?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这些话,曾让无数学生在课堂上低头、脸红、甚至偷偷抹泪。那些年,我们把严厉的老师称作“魔鬼”“灭绝师太”“行走的戒尺”,在日记本里写满怨气,在课间偷偷模仿他们的表情,甚至发誓“长大后绝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可二十多年过去,当年那些被“折磨”得战战兢兢的孩子,如今已步入中年。有人成了医生、工程师、教师,有人创业成功,也有人平凡度日。当岁月沉淀,再回望那段“严师阴影”下的青春,他们的答案却出人意料地复杂——有人感激涕零,有人依然心有余悸,更多人则在矛盾中重新理解了“严厉”的另一面。
38岁的林涛,如今是一家科技公司的技术总监。他至今记得初中数学老师姓王,外号“王铁面”。“作业错一题,整页重抄;上课走神,直接点名站起来;考试不及格,放学后留堂到天黑。”林涛曾恨透了他,甚至在毕业典礼上故意不和他合影。
但去年同学聚会,他主动找到已退休的王老师,深深鞠了一躬:“王老师,谢谢您当年没放弃我。”
原来,林涛初中时家境困难,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管教,若非王老师日日盯作业、周周谈心,他早就辍学打工了。“他骂我‘笨’,但从未说过‘你不行’。他逼我,是因为他相信我能行。”如今,林涛把王老师当年写在他作业本上的一句批语“细节决定成败”刻在了公司墙上。
心理学研究显示,适度的高要求与明确规则,能显著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与抗挫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一项追踪调查发现,在控制家庭背景变量后,曾接受“高要求高支持型”教育(即严厉但关爱)的学生,成年后在职业成就、情绪调节、目标坚持性等维度上,显著优于“放任型”或“高压冷漠型”教育下的同龄人。
“严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育学者陈默指出,“关键在于严厉背后是否有爱的底色。一个真正负责的严师,骂你是为了让你更好,而不是为了发泄情绪。”
然而,并非所有“严厉”都值得感激。35岁的苏雯,如今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却仍对高中班主任心存恐惧。“她从不打人,但语言像刀子。‘你这种成绩,将来只能扫大街’‘看看人家,再看看你,真是丢人’……”这些话像烙印刻在她心里,导致她长期自卑,甚至在职场中不敢争取机会。
“直到我接受心理治疗,才明白那不是我的错,是她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苏雯说。她现在专门帮助那些因童年教育创伤而焦虑的年轻人。“有些老师把‘严厉’当作控制工具,用羞辱建立权威。这种伤害是真实的,不能因为‘结果还行’就轻描淡写。”
临床心理学证实,长期遭受言语贬低、人格羞辱的儿童,即使成年后表面成功,内心仍可能深陷“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orSyndrome)——总觉得自己的成就是侥幸,害怕被‘揭穿’。更严重者,可能发展为抑郁、社交回避或亲子关系障碍。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我考上了985,但我恨那个说我‘除了读书一无是处’的老师。他毁掉了我对生活的热情,让我以为人生只有分数。”
这提醒我们:严厉与伤害之间,只隔着一条细线——是否尊重人格,是否保留尊严。
更多人的感受处于灰色地带。42岁的张磊,如今是一名小学教师。他坦言:“我当年最怕的语文老师,现在成了我教学的镜子。”
那位老师要求极严:作文错字超三个重写,朗读不流畅罚站,但他也会在放学后单独辅导,给家境困难的学生买练习册。“当时只觉得他苛刻,现在自己当老师才懂,他是在用他的方式‘托举’我们。”
张磊现在也对学生严格,但他会解释规则的意义,会在批评后给予鼓励。“严厉可以,但不能让孩子觉得‘我不值得被爱’。”
这种“后知后觉”的理解,在中年群体中极为普遍。某教育论坛发起“你后悔恨过严师吗?”投票,超60%的3050岁受访者表示:“现在理解了,但当时真的很痛苦。”
时间赋予了他们共情能力——他们开始看到老师背后的焦虑:升学压力、班级管理困境、职业倦怠,甚至老师自身的成长创伤。
“我们恨的,或许不是老师本人,而是那个无力反抗的自己。”一位受访者写道。
当曾经的学生自己成为父母,如何对待“严厉教育”?答案正在悄然改变。
林涛的孩子上小学后,他主动和老师沟通:“可以严格要求,但请不要当众羞辱。我相信您是为了他好,但也请保护他的自尊。”
苏雯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语言暴力:“我可以接受孩子被指出错误,但绝不接受‘你真笨’‘没救了’这类标签。”
新一代家长正在寻求一种“有边界的严格”:
规则清晰,但解释原因(“作业要工整,因为这是对知识的尊重”)
批评行为,而非否定人格(“这次没考好,我们一起找原因”而非“你就是不努力”)
严厉之后,必有修复(批评后拥抱、肯定努力、给予希望)
教育理念的进步,正体现在这种精细化的情感管理中。正如一位校长所说:“过去我们相信‘不打不成器’,现在我们知道,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在被要求的同时,依然感受到被爱。”
回望那些年被“折磨”的岁月,我们或许该重新定义“严厉”。
真正的严师,不是靠吼叫和羞辱立威,而是以专业、公正与持续的关注赢得敬畏。他们像园丁修剪枝叶,痛是暂时的,但为的是让树长得更直、更高。
而那些以“为你好”之名行伤害之实的“严”,不过是教育无能的遮羞布。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教育环境正在改变。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明确禁止“辱骂、歧视、孤立”等行为,强调惩戒必须“与教育目的相一致”。越来越多的老师学习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努力在规则与温情间寻找平衡。
那些年被严厉老师“折磨”过的学生,如今活成了千百种模样。有人因严师而逆袭,有人因伤害而疗愈,更多人在时间的河流中学会了辩证看待——严厉本身无罪,关键在于它是否包裹着尊重与期待。
当我们回望青春,或许不必急于“原谅”或“感恩”,而是诚实地承认:那些痛是真的,那些成长也是真的。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学会了什么。
如果今天的你正面对一个严厉的老师,请记住:
若他批评你,但依然相信你,那是礼物;
若他贬低你,让你觉得自己毫无价值,那是伤害——你有权保护自己。
而如果你已为人师或为人父母,请谨记:
真正的严格,从不以摧毁孩子的自尊为代价。它像冬日的风,凛冽却清醒,只为吹散懈怠的迷雾,让那颗年轻的心,看清自己能抵达的远方。
那些年被“折磨”的我们,终将在理解与超越中,长出更坚韧的翅膀——既不忘规则的重量,也懂得温柔的力量。
来源: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