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见面会嘉宾,韦德、加内特、马布里这些老熟人坐镇,噱头十足是理所应当的。但真正让舆论沸腾的,却是那个穿着篮网球衣、合同还没保障的中国年轻人——曾凡博。
以篮球的名义,处处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蔡老板的篮网队,昨晚坐了17个小时的飞机到了中国澳门。NBA篮球文化传播,要堂而皇之地开始了。
比赛还没开打,我们都已经能够预料到了,篮网队这次中国行的最大收获,恐怕除了场上的比分,还有场下的现金流。
包括中国球迷见面会。
作为见面会嘉宾,韦德、加内特、马布里这些老熟人坐镇,噱头十足是理所应当的。但真正让舆论沸腾的,却是那个穿着篮网球衣、合同还没保障的中国年轻人——曾凡博。
上一场美国本土的季前赛,18人出场名单,唯一一个把板凳坐穿的,就是我们的曾凡博。现在看来,教练雪藏他,是为了让他保存体力,好应对澳门的现场签售。
一场签名合影活动,收费210美元。折合下来,一张照片、一行签名,约1500块人民币。这一签一照,得有多累啊。
关键是价格摆在那里,争议自然也就来了。你骂“割韭菜”,我说“人各有志”。但无论立场如何,这一幕,确实让人看清了篮球之外的一层现实——谁在镰刀下,谁在挥镰刀。
有一说一,在绝大多数球迷眼里,曾凡博还只是个努力追梦的年轻人。他在NBA的合同是Exhibit 10,训练营无保障,随时可能被裁。这样的球员,按理说该是卑微、踏实、为机会拼命的那类人。但这次中国赛,他成了官方活动的门面,被安排与名宿并列,提供签名和合影服务。
是的,他的名字和韦德、加内特,还有在中国大名鼎鼎的马布里一起出现在活动宣传单上。对篮网来说,这种营销安排无可挑剔——同样的活动,同样的价格,带上一个中国球员,票卖得更快,流量更多。
只不过,这个镰刀握在谁手里,得分清楚。
对篮网而言,曾凡博是理想的“桥梁”。他是中国市场的通道,是舆论的焦点,是可以包装的年轻面孔。他的薪资微薄,话语权有限,却能带来可观的票房收益。
对球队,这笔生意划算;对他个人,也许只能算一次“被使用”的机会。
中国球迷的愤怒,来自心理落差。过去花几百块就能见到马布里,如今要掏上千元去和一个NBA边缘人合影,确实刺眼。
可市场早已变了。篮球活动的定价,不再取决于实力,而取决于热度。
更讽刺的是,这场见面会的收入,可能远超曾凡博在训练营一个月的工资。按照现有合同,他每月能拿七千美元左右,而一场活动只需有百人参与,签售收入将轻松超过两万美刀。
站在账本的角度看,他是划算的。站在尊严的角度看,他是被消费的。
可是,曾凡博有错吗?没有。
错的是环境,是那种把商业和梦想搅拌在一起的荒诞氛围——年轻人还没真正立足,就要先学会“变现”;还没打出名堂,就得面对公众审视的金钱游戏。
这并非曾凡博一人的困境。几乎所有从中国走出去的年轻球员,都在商业与梦想之间摇摆。想立足NBA,必须有实力;想活下去,又离不开市场。只是,在这个事件里,篮网似乎太急了。
他们需要一个能带动舆论的中国面孔,于是推出一个尚未出场的年轻人,用他来吸引国内关注。
这操作精准、理性,还有你一眼就能洞窟的冷酷。签名会的镰刀,是篮网挥的;但刃口,却割在了中国球员与中国球迷之间。
我敢肯定,曾凡博是不情愿的。他要证明自己,有的是地方和场合。可此刻的他,没有拒绝的资格。那张活动海报上的笑容,也许比训练营的每一个回合都更“值钱”。
他还是那个少年,努力、谦逊、渴望成功。但在这场中国赛的热闹背后,他成了别人收割的理由。
就这。
来源:铁血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