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与格格:称谓背后的历史风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7 10:33 2

摘要:“公主”这一称谓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当时周天子将女儿嫁给诸侯时,不亲自主持婚礼,而是让同姓诸侯主婚,“公主”之称由此而来。秦统一六国后,“公主”成为皇帝女儿的专属称呼,这个称呼在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常常听到“公主”和“格格”这两个称呼,她们都是皇帝的女儿,可为何会有不同的叫法呢?这背后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内涵。

“公主”这一称谓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当时周天子将女儿嫁给诸侯时,不亲自主持婚礼,而是让同姓诸侯主婚,“公主”之称由此而来。秦统一六国后,“公主”成为皇帝女儿的专属称呼,这个称呼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被沿用到清朝灭亡。在不同朝代,公主的地位和待遇因政治局势和皇帝个人喜好有所不同。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公主们权力较大,许多公主参与政治,甚至左右朝政,像太平公主,她在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宋朝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公主们的行为受到诸多约束,更注重品德修养。

“格格”这个称呼则起源于清朝,它是满语词汇,原本含义较为宽泛。在清朝初期,“格格”并非专门指皇帝的女儿,亲王、郡王等贵族的女儿也可以被称为“格格”。比如亲王的女儿称和硕格格,郡王的女儿称多罗格格。直到皇太极称帝后,效仿明朝制度,才规定皇帝的女儿开始称公主,其中皇后所生之女封为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养女封为和硕公主。但“格格”这个称呼并没有完全消失,依旧在一些特定场合和群体中使用,被用于称呼皇室其他宗亲的女儿以及一些地位特殊的女性。

从更深层次来讲,“公主”与“格格”称谓的差异,反映出不同朝代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汉族建立的朝代,政治制度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等级分明、礼仪规范,“公主”这一称呼承载着悠久的华夏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原王朝对皇室血脉传承和等级秩序的重视。而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保持自身满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又积极吸收汉族文化。“格格”称呼的存在是满族传统文化的体现,而采用“公主”的称呼则是对汉族先进政治文化制度的接纳与融合。

此外,这两种称谓在服饰、礼仪、封号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同。公主的服饰、礼仪制度在各朝代有详细规定,且多遵循中原文化传统。清朝公主和格格虽然都有严格的服饰礼仪规范,但带有鲜明的满族特色,如旗装等服饰元素。在封号上,公主的封号往往具有深厚的汉文化寓意,如“平阳公主”“文成公主”等;格格的封号除了部分吸收汉文化元素外,也保留了满语词汇或具有满族文化含义的字词。

公主与格格,虽同为皇帝女儿的称呼,但它们历经不同朝代的更迭变迁,承载着各自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这些称谓不仅是简单的名号,更是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兴衰、文化传承与民族融合,让后人透过它们,得以窥探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来源:牧子晓理图文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