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巧匠”卢红斌:追求在此,技能在此

B站影视 2024-11-20 12:42 2

摘要:11月初,由卢红斌等人发明的“多种型号停放制动缸鞴鞴拆卸安装装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这也是他获得的第3项国家专利。

中国交通广播11月20日消息(通讯员 李丹 产启斗)11月初,由卢红斌等人发明的“多种型号停放制动缸鞴鞴拆卸安装装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这也是他获得的第3项国家专利。

卢红斌,是武汉地铁2号线大架修制动工班工班长,入职武汉地铁14年,为列车制动量身定制固定底座、联系厂家升级软件系统解决检修难题、设计拆装工装20余套,被誉为“制动巧匠”。截至目前,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已完成了85列车510套制动系统检修工作,十余万个部件的拆解、整修、安装均做到了零差错。

地铁列车一旦启动,就必须具备随时随地减速并安全停下的能力,制动系统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能够精准控制列车的速度和行驶距离。列车行驶过程中,制动系统出现任何特殊情况都必须立即停止运营,接受专业检修。

“地铁列车制动是由空气制动和电制动两种方式组合作用实现的,是一套复杂且又精密的系统。”走进武汉地铁2号线常青车辆段联合车库,卢红斌所在的制动检修车间摆满了拆解开的制动系统相关部件,他指着这些部件介绍说,一套制动系统拆分下来的部件数量超过千个,它们中间大的如西瓜、小的同葵花籽,架修、大修需要对所有部件进行一一复核检修,对易损件进行换新。“解剖制动,是对技能和匠心的‘双重’磨砺,还需要一些巧功。”卢红斌说。

现场,卢红斌对这些繁杂部件的技术标准了然于胸,维修技能做到一摸准、一手精。

2010年,大学毕业入职武汉地铁的卢红斌,整天“泡”在列车检修库内,在完成好日常检修工作的同时学透弄懂列车原理、重要部件构造。2016年,武汉地铁开始筹备2号线列车首次架修,他主动请缨,挑战制动系统的自主维修工作。然而,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对精密性、气密性要求非常严格,还需要维修人员熟练操作12台数字化辅助拆装和检测设备。

那段时间,卢红斌一头扎进维修车间,熟悉数字化检测设备操作,编写检修规章和操作指南,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就主动分析、研究,形成改进方案。他结合制动检修工作特点,对制动缸检修间、阀件试验间、空压机检修间进行分区布置,通过开地槽、埋套管、布置风管与电缆,将操作台引入风、电、照明等,让制动缸检修间的区域划分和布局更加合理。同时,卢红斌在班组内推行标准化检修作业流程,做到源头把控、过程控制、监督整改,推动检修作业的效率、质量和安全性的提升。

武汉地铁2号线共有列车85列,制动系统虽为同一品牌,但因生产和采购时间不同,分为了3种不同的型号。不同型号系统部件的接口、配置、系统程序、接线等有着明显差异,使得测试仪器不能互通。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尽量避免重复购置价格昂贵的试验台?很多设备拆装没有工器具怎么办?

2016年,武汉地铁组建2号线架修制动检修工班时,一道道难题,摆在了卢红斌和班组成员面前。喜欢研究、摸索的卢红斌,在班组中成立了创新小组,汇聚班组成员智慧,集思广益。

“这是制动缸放大凸轮,以小力推动3.38倍制动力的产生,以实现精准制动,其表面磨耗值不能大于0.2毫米,否则就不能精准给出制动力。”卢红斌拿着半径约为10厘米的扇形金属件,将其卡至自制测量仪器上,以“画圆”方式巧妙地测量出0.2毫米以下的误差。

“灵感来源于为女儿的圆规!”

起初,卢红斌对制动缸放大凸轮磨耗值的精准测量束手无策,女儿拿着圆规画圆的场景给了他灵感。他当即在图纸上找出扇形半径,确定出扇形圆点,再在顶部安装一个测量表,巧妙且精准、高效地判别出一张纸厚度的误差。

制动系统众多零部件奇形异状,很多常用工器具无法实现拆卸安装,卢红斌和创新小组成员一起巧妙构思,设计出一批定制工装,并持续进行优化。“这个就是多种型号停放制动缸鞴鞴拆卸安装装置,是经过多次尝试于去年年初制作而出。”卢红斌拿着如同长柄高压锅的检修器具说,停放制动鞲鞴是车辆制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内部螺纹属于细牙螺纹,在组装时需涂抹螺纹紧固胶不易拆卸。“多种型号停放制动缸鞲鞴拆卸安装装置”可以快速拆卸停放制动鞲鞴中的锥形螺母、更换内部轴承。“截至目前,利用该装置共拆装鞲鞴432套,工作效率提高了20%,可靠性达到百分百。”

随着列车架修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摆在了卢红斌面前。

制动缸试验台不能兼容不同型号设备的固定,卢红斌和创新小组成员一起开动脑筋,量身定制出一套多型号固定底座板,这一问题随之解决;制动阀件中一个直径约7厘米如同字母C形状的扣环,拆卸和安装需在从圆柱形设备时进行,卢红斌设计出C型挡圈拆卸工装,巧用工器具伸到里面进行操作;电子制动控制单元是制动系统的大脑,列车大架修时需要对其进行检查、程序升级、试验,电子控制单元试验台面的接头只能对应一种型号,卢红斌和团队成员一起动手焊接,联系厂家升级软件,实现了多种型号设备检测的互融互通……截至目前,卢红斌和班组成员一起,创新设计出不同部件的拆装工装20余套,其中3项获得国家专利。

“通过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检修测试仪器实现了多型号设备的通用性,这些巧思不仅有效降低了重复采购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充分激发了班组全体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使大家开动脑筋、齐心协力。”卢红斌说。

高度调节阀是列车制动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功能是调整列车的地板面和站台地面之间的高度差,一旦出现故障,就有可能触发制动系统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列车运行安全。

“这个设备名叫高度阀差压阀试验台,它模拟的是列车真实环境,其要求和标准高于列车上的使用要求。”卢红斌将长约10厘米、宽约5厘米的长方形高度调节阀安装至试验台,确认设备各系统正常后轻点鼠标,开始检测。

“这一很小的部件,内部零件多达数十个,其完成检修组装时,如不慎夹有头发丝大小的异物,安装到试验台进行充气高压测试时,就会有漏气现象导致设备报警,需要重新返工。”卢红斌介绍,他们将这些小而精密的设备检修工作,移至干净明亮的小隔间内进行,同时还对检修好部件和测试合格设备分类放至柜内。

一个小时后,这个高度调节阀的检测报告自主生成,18个试验分项测试数据和判定结果均有着详细记录,报告单上同时还附有检测时间、检测人员等信息。

然而,这一试验台起初的充气、排气时间需要人工计时,每一个项目的进行需要人工操作,试验数据需要人工记录。卢红斌费了一番心思,对着设备仔细琢磨是否能升级设备的信息化功能呢?他与厂商多次沟通商议进行升级改造,人工定时、手动操作、人工记录等操作均实现了自动化。升级后的试验台检测工作更加精准,工作效率提升了30%。

自2016年2号线筹备列车架修工作以来,卢红斌带领班组成员,共完成85列车的大、架修制动系统检修工作,所有检修后的设备运行状态良好。

近年来,地铁作为城市高效、环保且具备大运能的公共交通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武汉地铁线网里程达到501公里、车站303座,日均客运量约400万乘次,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68%。这就意味着,地铁运营的安全稳定,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产业工人队伍。

卢红斌所在的2号线,是全国第一条穿越长江、武汉第一条地下轨道交通线路,也是武汉最繁忙的线路,日均客运量约100万乘次。“全线高峰时段上线列车达到74列,最小行车间隔仅2分多钟,这对行车设备的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我们所有检修人员的责任重、压力大!”卢红斌说。

按照年度计划,2号线今年共需完成12列车架修、10列车大修工作,架修、大修交叉作业成为常态,车间和班组及时优化调整作业方式和流程,确保工作忙而有序、繁而不乱。“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10列车架修、8列车大修工作,能够如期完成年度目标计划。”2号线大架修车间主任欧阳一鹏介绍,卢红斌所在班组制动检修任务,完成合格率达到100%,并且有很多好的做法在其他班组进行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铁列车制动系统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信号采集、分析、计算等均能实现自动控制,安全性能与乘坐体验得到了明显提升。”卢红斌说,这同时也给检修工作带来挑战:“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增加了故障分析处理的难度,实践促使我们不断学习、精进技能,力求精巧技艺、达成巧效。”卢红斌说。

在武汉地铁,如卢红斌一样,7000多名检修人员分布在列车检修、信号、供电、线路等多个专业,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三成以上,卢红斌是这其中最年轻的主任技师。“个人的快速成长,得益于轨道交通运营规模的快速增长,也与公司全力推动技能强企、建立的技能人员培养评价体系密切相关。”。

坚持一手抓技能素质培养、一手抓队伍体系建设,近年来,武汉地铁通过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完善职业技能评价制度,培养和造就更多一专多能的轨道交通检修工;此外,通过建基地、搭平台、定标准、强培训、育团队等方式,不断拓宽公司万余名产业工人的成长通道。

“我们将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营造技能成才浓厚氛围等措施,为员工们构筑起一条更为顺畅的职业发展快车道,让更多从业人员享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推动轨道交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948交通广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