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浅谈我对莒州博物馆的个人认知(问题观察与改进看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7 20:36 1

摘要:青州博物馆、滕州博物馆和莒州博物馆并称为山东县级三大博物馆,而青州博物馆、滕州博物馆早已跻身国家一级馆行列,成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展示的标杆;莒州博物馆,虽承载千年莒文化底蕴,却仍停留在国家二级馆层面。

青州博物馆、滕州博物馆和莒州博物馆并称为山东县级三大博物馆,而青州博物馆、滕州博物馆早已跻身国家一级馆行列,成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展示的标杆;莒州博物馆,虽承载千年莒文化底蕴,却仍停留在国家二级馆层面。

9 月 24 日,莒州博物馆召开国家一级馆创建推进会,会议以 “争创国家一级馆” 为核心主旨,明确将这一目标作为当前及后续工作的核心方向与重要抓手。而要真正实现这一跨越,关键在于跳出既有认知框架,以国家一级馆的严苛标准全面审视自身。既要清醒梳理当前在展陈优化、宣传推广、馆城联动、学术研究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不足,更要针对性地制定系统改进方案、落地切实可行的优化举措。唯有先做到 “全面认识问题”,再推动 “彻底改进提升”,才能为国家一级馆创建筑牢根基,让千年莒文化的载体真正匹配其应有的高度。

事实上,鲁东南的莒县大地上,莒国曾是东夷文明最耀眼的坐标—— 陵阳河遗址的 “日月山” 陶文,点燃汉字起源的星火;莒子国的青铜器,沉淀三千年未绝的礼乐基因。可作为这片土地文化容器的莒州博物馆,总感觉对不上莒州的冠名,更像是莒县博物馆更合适!不仅自身运营充斥着 “混乱感”,更与仅 3 公里之遥的莒国古城陷入 “近在咫尺、远如天涯” 的割裂,最终在文博时代浪潮中陷入 “守着宝藏难发光” 的困境。

可走进莒县会发现,本该凝聚的文化资源却化作碎片散落各处:陵阳街的古玩市场、莒国古城的小型展馆、招贤镇的本色展馆,以及本应是文化核心的莒州博物馆。其中,博物馆与莒国古城的割裂最为刺眼。

其中,莒国古城与莒州博物馆的割裂尤为突出。作为莒县 “文旅名片”,古城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古城游客却极少专程前往莒州博物馆;古城内满是小吃店、娱乐店,虽设有小型个人收藏展馆,却多是零散收藏展品,也缺乏专业解读,又因开放时间弹性较大,最终沦为 “打卡背景板”;而文昌阁底下北面门内的一角,虽用展板呈现莒国古城出土的碎瓦、瓷器残片,却未标注对应解读信息,保留下来的古墓群遗址至今也未对外开放。

文化载体间既无统一线路串联,也缺鲜明文化标识,始终无法形成聚合吸引力。最终,如同散在角落的珍珠,沦为游客行程里的“视觉盲区”。也正因如此,逛古城的游客觉得“莒文化就是吃吃喝喝”,逛博物馆的游客觉得 “莒文化只剩冰冷文物”,即便擦肩而过,也鲜少有人主动探寻两者的关联。这种“分散感” 同样渗透在莒州博物馆的内部运营逻辑中,让本应浑然一体的文化叙事,成了被随意拆解、难以拼接的零散拼图。

单看外部,场馆建筑气派恢宏,灰瓦白墙搭配开阔前广场,颇具文化地标的厚重感;可一脚踏入,这份“大气” 便瞬间割裂 —— 最直观的矛盾藏在出入口设计里:明明场馆总面积近 2 万平方米,供游客进出的通道却格外局促,主入口仅容两人并行,出口更蜷缩在大厅角落,与外部气派体量形成刺眼反差,刚进门的期待感先折损大半。

再往里走,“章法混乱” 的问题愈发明显。大厅被大理石隔墙分为南北两侧,南侧区域大多时候处于封闭状态,仅在节假日临时出租给商家搞促销,叫卖声与博物馆的静谧氛围格格不入,硬生生把本应连贯的 “文化气场” 割得七零八落。

一楼北侧算是真正的参观入口,体验却依旧零散:东侧刘勰纪念馆里,展柜中多是后人编撰的研究著作,缺乏《文心雕龙》古刻本与相关文物佐证,没能营造 “第一眼惊艳” 的效果,吸引力寥寥;西侧历代石刻厅中,古碑文、石刻佛像等展区虽有文物陈列,却因缺灯光烘托与故事背景解读,显得平淡寡味。不过从实际观展反馈与展品吸引力看,历代石刻厅里游客的停留时长,大概率会比在刘勰纪念馆的驻足时间更久 —— 毕竟石刻上的文字与图案,比书本更能让游客触摸到历史的质感。

从主流网络平台的游客评论来看,莒州博物馆的问题还集中在展陈解读、灯光设计、场景化打造等核心体验层面。如金缕玉衣展柜等区域眩光严重,游客想看清文物细节需反复调整角度;其次展品介绍简略,多数仅标注“年代 + 名称”,有的标签上的出土地点在现实中压根不存在,复制品与原物无明确区分,扫码获取的信息也多是百度百科式的基础内容,连年代久远、图像难辨的画像石都直接 “裸展”,缺拓印图、线描图等辅助理解工具,游客只能对着模糊的图案 “猜故事”。运营服务也有短板,中午闭馆2 小时+的规定令游客行程仓促,不少人赶在闭馆前匆匆浏览,囫囵吞枣;非遗民俗展示、本土文化的 “烟火气” 被割裂至莒国古城;如果想收藏加盖的莒州博物馆馆章,需到行政办公室才能加盖,印章偏小,不少游客吐槽 “盖了像没盖”;更让游客不满的是 “不贴复制品标识” 的做法,明明部分文物是仿品,却未作标注说明,游客得知后直呼 “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对场馆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不过,即便存在诸多体验短板,若问游客为何专程走进莒州博物馆,答案大概率会指向那组承载着莒地文化密码的日月山象形文字。对很多人来说,这并非一次“随便逛逛” 的普通观展,而是带着明确期待 —— 为了亲眼看一看历史书本上的文化符号,感受它背后沉淀的历史意涵。即便不少游客对文物鉴赏本就 “门外汉”,逛其他展区时多是 “走马观花”,但提到日月山象形文字,却会带着 “专门来看看” 的目标感。反观之前展陈中现代字画偏多、实物展品稀疏的问题,更能凸显这组象形文字的 “核心吸引力”。

再看馆内核心展品的陈列逻辑,真正承载莒文化精髓的史前文明与春秋莒文化展馆,被安置在二楼。从刻着“日月山” 符号的陵阳河陶尊,到还原陵阳河遗址古墓场景,再到纹饰精美的莒国青铜器、见证商贸活动的古钱币,这里的镇馆之宝,既是博物馆的 “门面” 担当,亦是需循着坡道上行才能遇见的 “私房菜”。笔者曾在馆内观察发现,一部分游客逛完一楼后,会心生 “不过如此” 的平淡感受;而这份对一楼的不佳体验,直接削弱了他们对二楼的期待,甚至影响了后续探索二楼的意愿。

到了三楼,展陈则更显单薄—— 展厅面积缩水大半,“毋忘在莒” 展厅缺乏动感画面,展陈多依赖现代字画撑场面,瓷器、钱币等实物展品不仅品类单薄,摆放也显得零散稀疏。更关键的是,大部分游客本就对文物缺乏深入了解,逛展多是 “走马观花” 的看热闹心态,难从展品中读出门道与价值 —— 再加上前两层混乱的观展体验早已磨掉了最初的兴致,到了这里,大家往往只是匆匆扫几眼展柜,便草草结束整场参观,很难留下深刻印象。

透过这些表面的运营与展陈问题,市级资源“挤压” 的背后,还藏着莒文化学术研究断层、资源分配失衡,以及与古城联动缺失导致的 “流量流失” 三重困境。近些年来,莒县本土对莒文化的系统性研究近乎停滞,既缺乏长期稳定的专项研究基金,也没有形成固定的学术团队 —— 早年参与莒国遗址考古、编著书本的专家或退休、调离或离世,后续力量多是兼职人员,难以接续深度研究。原本应作为研究核心的莒文化研究院,因经费不足、人才配备稀缺,即便地方史料的基础层面较为丰富,在开展 “东夷文明与莒国关系”“日月山陶文与早期文字演变” 等深度课题时,学术成果也停滞不前。

莒县主推是“莒文化”与日照市主推的“东夷文化” 存在从属与重叠关系。莒国本就是东夷文明后期的核心方国,“日月山” 、牛角号等陶文、陶器更是东夷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但在市级文化学术发展中,日照市以 “东夷文化” 为统筹品牌,将有限的科研资金、专家资源、展示资源优先投向市博物馆。不仅成立东夷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省内外高校开展专项课题,还在市博物馆开辟近千平方米的东夷文化展厅,系统性呈现包括莒文化在内的区域文明,甚至用高仿真复制品还原了 “日月山” 陶尊与莒国青铜器,在学术研究上大多是拿着莒地出土文物来搞研究。

“市级统筹” 看似整合了文化资源,却变相稀释了莒县的 “本土优势”。莒文化的独特性被纳入 “东夷文化” 的大框架中,相关研究、展览资源多向市里倾斜,莒县本土既得不到上级在学术研究上的支持,也难以争取到文物征集、展陈升级的专项经费,陷入 “研究跟不上、资源拿不到” 的被动局面。

“市级统筹” 带来的影响,还直接反映在观众的认知层面。 普通观众本就分不清 “东夷文化” 与 “莒文化” 的细微差异,看到市博物馆里有东夷文化展区、有莒国青铜器复制品,便觉得已 “读懂莒文化”,直接跳过莒县;而莒县本土因研究停滞,连 “日月山陶文为何是东夷文字雏形”“莒国青铜器与其他东夷方国的纹饰差异” 这类核心知识点,都没能转化为博物馆的展陈亮点,更没能通过与古城的联动让文化 “活” 起来,自然难以吸引游客专程前来。这种 “学术滞后 + 资源倾斜 + 古城脱节” 的三重困境,让莒州博物馆的 “主场优势” 被进一步削弱,甚至沦为市级文化展示的 “补充配角”。

说到底,莒州博物馆的这些困境,本质是“守着老办法”“捂着资源” 与 “跟不上新需求” 的碰撞。资金不足始终是绕不开的硬伤,连宣传都深深烙着 “县级” 的局限

宣传层面的 “缺位” 更让博物馆与游客渐行渐远 。官方微信公众号不太重视内容运营,更新周期较推送内容多是枯燥的会议通知、闭馆公告有所改进,但是依然缺少拆解 “日月山陶文” 的文化故事,也没有设计观展路线、文物科普等实用内容,排版陈旧如十年前的网页,毫无互动感;抖音、快手等主流短视频平台更是一片空白,既没有官方账号主动传播文物细节、展览动态,也没有联动本地博主打造 “莒文化” 话题,眼睁睁看着能触达年轻群体的流量窗口被浪费。

而这背后,藏着的是 “官方单位” 的惯性心态,总觉得自己是文物存放的 “正统场所”,游客 “爱来不来”,反正工资照发,没必要花心思琢磨新媒体传播,结果主动切断了与大众尤其是年轻游客的连接;资源整合更是 “各自为战”,莒国古城只顾着发展商业,博物馆只顾着 “守馆”,浮来山的游客只顾着看银杏树,没人想起把这些资源串成线,让 “汉字鼻祖” 的文化魅力穿透玻璃柜,走进游客的体验里。

争创国家一级馆,对莒州博物馆而言,我认为不是 “硬件升级” 的简单任务,而是 “从守宝到活宝” 的理念革新。核心路径在于主动 “融进古城”,以 “空间、内容、运营、学术、研学” 五维联动,让割裂的资源变成联动的优势,让冰冷的文物变成鲜活的文化体验。

打造 “主馆 + 古城分馆” 的格局,以物理连接强化文化关联。在莒国古城核心区(如莒国王宫遗址旁)设立 “莒州博物馆古城分馆”,采用 “轻资产运营” 模式:由博物馆提供 “日月山” 陶文复制品、莒国青铜器仿品,搭配经学术考证的解读牌(标注 “与博物馆 XX 号真品同源,出土于 XX 遗址,陶文象征东夷先民敬天崇日”),让游客在古城就能感知博物馆的核心资源。同时,开通博物馆与古城、浮来山的一站式公交专线,每 30 分钟一班,车身上印 “寻莒文化:从博物馆到古城到浮来山”,并附加 “串联 3000 年莒文明” 的简短注解,让交通接驳成为文化传播的延伸。

核心是将博物馆的 “静态文物” 转化为古城的 “动态体验”,且所有体验都需以学术研究为支撑。在古城复原 “莒国工坊”,由博物馆文物修复师与研究人员共同驻场:游客模仿陵阳河陶尊制陶、刻陶文时,研究人员同步讲解 “陶文刻制工具与遗址出土工具的关联”;在 “莒国酒肆” 设计 “莒国饮酒礼”,工作人员身着符合莒国服饰研究的古装,结合博物馆藏青铜酒器,讲解 “莒人尚酒” 的典故与《左传》中的相关记载;将画像石拓印工坊搬进古城,拓印前先以学术拓本为依据,拆解 “莒国车马出行”“祭祀场景”,让体验不止于手工,更有文化深度。

古城、浮来山、博物馆运营一家一体化,设计 “博物馆 + 古城+浮来山” 一日游联票,包含主馆门票、古城分馆、浮来山讲解、接驳车、一次工坊体验,价格比单独购买优惠 30%,吸引游客深度参与;联合古城商铺开发 “文博 IP 联名产品”:授权 “日月山” 陶文纹样用于糕点、茶具设计,销售额的 5% 反哺博物馆文物保护基金,包装上标注 “纹样源自莒州博物馆 XX 号藏品”,让消费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博物馆设置 “古城打卡点”,游客看完青铜酒后扫码可领 “莒国酒肆” 优惠券,形成 “博物馆引流、古城转化” 的良性循环。

由博物馆牵头,联合古城运营方、莒文化研究院、日照高校成立 “莒文化馆城联动研究小组”,聚焦 “古城遗址与博物馆藏品关联性”“日月山陶文文化内涵” 等课题,研究成果优先用于展陈优化、体验设计 —— 比如用 “莒国服饰研究” 指导古城工作人员服装复原,用 “青铜礼器用途考证” 完善饮酒礼流程;在古城分馆设 “莒文化学术展示角”,定期更新 “最新出土陶片与馆藏比对报告”,每月举办 “莒文化小讲堂”,让研究人员用通俗语言讲解 “如何从文物看莒国历史”,让学术走下 “象牙塔”。

文博研学是博物馆延伸社会教育功能、吸引青少年的关键。围绕 “日月山陶文、莒国青铜器、陵阳河遗址”,设计分层课程:针对小学生开展 “小小陶文家”“青铜纹样拓印”,用动手体验启蒙文化认知;针对中学生设计 “模拟考古”,在古城搭建微型遗址场景,让学生体验文物发掘、清理流程,对比博物馆真品与市博物馆复制品差异;针对亲子家庭推出 “莒国一日研学营”,串联博物馆讲座、古城礼仪体验、浮来山传说、莒地风俗讲解,让研学成为 “文化寻根” 的纽带。同时,组建专业研学师资团队,推出 “研学 + 文创” 套餐,通过抖音发布研学花絮,既弥补短视频宣传空白,又为博物馆注入长期活力。

在此基础上,莒州博物馆自身也需重新“梳理脉络”,把更多 “散珠子” 串成 “项链”。比如将二楼部分精华展品(如 “日月山” 陶尊复制品、莒国青铜剑)挪至一楼大厅,搭配动态投影讲述文物故事,进门就给游客迎面而来的惊喜;闲置的南侧区域别再随意出租,改造成 “莒文化序厅”,用 LED 屏播放莒国古城考古纪录片、陵阳河遗址发掘现场视频,再嵌入古城的实景画面,让游客一进门就知道 “逛完博物馆,古城还有更精彩的文化体验”。

除了内部调整,走“差异化” 路线同样重要 。不与日照市博物馆在 “全面展示” 上硬碰硬,而是错位竞争。市博物馆讲 “莒文化是什么”,莒州博物馆就借古城的场景讲 “莒文化从哪来、怎么活”。多展示考古现场细节,如陵阳河遗址出土陶片的土层照片、陶文原始刻痕,用放大镜让游客观察陶文的刀工、民间流传的莒地故事,如 “莒国与银杏树” 的传说,再结合古城的体验项目,让游客明白 “市博物馆的复制品是标本,而莒县的博物馆 + 古城,才是莒文化的活态现场”。比如在博物馆里展示莒地历代出土的瓦当残片,标注 “出土于年代 XX 区域,现古城内已复原该区域建筑”,引导游客去古城对照实景;在博物馆里讲 “莒国青铜礼器的用途”,再让游客去古城 “莒国工坊” 亲手触摸青铜仿品,这种 “实物对照 + 场景体验” 的模式,是复制品和市级展厅替代不了的。

对莒州博物馆而言,争创国家一级馆不是终点,而是让千年莒文化 “活起来” 的起点。它攥着的是东夷文明的 “根”,而莒国古城是让这根 “发芽” 的土壤,研学则是滋养生长的 “养分”。未来,不必纠结于 “一级馆” 的头衔,而应放下 “官方老架子”,让游客在古城做完陶文,能回博物馆对比真品纹路;让游客在古城听了饮酒礼故事,能在博物馆找到青铜酒器佐证;让 “博物馆看文物、古城玩文创” 成为莒县独有的文旅标签 。

那时,莒州博物馆才算真正守住了莒文化的魂,让千年文明在文博热潮的新时代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作者丨竹间之约

图片丨竹间之约

声明丨个人观点,仅作参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来源:竹间之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