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需要怎样的理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7 22:59 1

摘要:一名摄影师,尤其是希望在当下艺术场境中有所建树的创作者,绝不能只满足于技术娴熟,而必须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

一名摄影师,尤其是希望在当下艺术场境中有所建树的创作者,绝不能只满足于技术娴熟,而必须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

让我们沿着这样的思路,一步步深入。

一、摄影师需要什么样的理论?

摄影师需要的不是单一的理论,而是一个多元、开放、可被其创作实践所调用的“理论工具箱”。这些理论应能帮助摄影师理解“为何而拍”、“拍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被观看”。

1. 美学与艺术史理论:构建创作的“坐标系”

内容: 从古典绘画的构图、用光,到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如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再到后现代主义的拼贴与戏仿。

作用: 让自己知道站在艺术史的哪个位置。创作是与谁在对话?是继承、颠覆还是回应某一段艺术史?这解决了“作品在艺术脉络中是什么”的问题。

例如: 拍摄白水古树,如果只追求郎静山式的画意,是在继承;如果你用极简主义手法剥离其环境,是在与现代主义对话;如果将古树与数码代码并置,则进入了后现代的思考。

2. 符号学理论:解密图像的“密码本”

内容: 索绪尔、罗兰·巴特的理论,关于“能指”(图像本身)、“所指”(概念)和“意指”(文化联想)。

作用: 帮助自己解构影像,理解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如古树、斑驳的纹理、祭祀的烟雾)在特定文化语境中承载了何种意义。这让自己从“拍下一棵树”上升到 “组织一套视觉符号以传递复杂信息”。

例如: 古树(能指)→ 长寿、历史(所指)→ 在仓颉故里,它进一步意指“文明的根基”、“文字的守护神”(文化意指)。拍摄,就是在操控这些符号。

3. 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开启现实的“深度眼”

内容: 如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作用: 让拍摄者意识到,拍摄的不是孤立的客体,而是社会关系的节点。它要求深入 (背景、语境),理解拍摄对象背后的权力结构、文化规则和人的生存状态。

例如: 拍摄白水古树,不只拍树,也拍守树人、祭祀者、游客。用布尔迪厄的理论看,古树是一个“文化资本”的符号,在不同社会“场域”(如政府、学界、民间信仰)中,其价值和意义在被不断争夺和定义。

4. 媒介理论:反思自身的“武器”

内容: 从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灵光”的讨论,到苏珊·桑塔格《论摄影》对“掠夺性”观看的警示,再到当下关于数字影像“真实性”的探讨。

作用: 让摄影师反思“摄影”这一媒介本身的特性、局限与伦理。迫使回答:在算法和AI可以生成任何图像的时代,摄影的独特性与价值何在?

例如: 选择用银盐胶片拍摄古树,是在强调物质的“灵光”与唯一性;用数字接片创造超现实场景,则是在探讨后现代语境下的“真实”;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就必须考虑图像在传播中被解读、误读和消费的命运。

二、摄影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和实践,其力量正源于它不断向世界和我们自身发出的诘问。

1. 关于“真实”的问题:摄影是世界的镜子,还是语言的谎言?

从诞生之初,摄影就背负着“客观记录”的期待。但今天我们知道,取景框就是主观的边界,快门瞬间就是权力的切割。摄影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真相”在何种程度上是可被建构的? 我们如何通过选择、框取、编辑来讲述“我们的真相”?

2. 关于“观看”的问题:谁有权力看?以何种方式看?

苏珊·桑塔格指出,摄影是一种“默许式的侵略”。拍摄行为本身涉及一种权力关系。当拍摄一位守庙人,是与他共情,还是将他异化为一个“符号”?这是 “观看的伦理” 问题。同时,我们的“观看”方式早已被前人的图像所塑造,我们如何能跳出陈词滥调,实现一种新鲜的、本真的观看?

3. 关于“时间”的问题:如何凝固永恒,又如何呈现流逝?

摄影的本质是“瞬间的艺术”。但它最悖论的地方在于,它用凝固的瞬间来暗示时间的流逝与永恒。它问我们:哪一个瞬间足以代表整个事件? 如何通过“缺席”来呈现“在场”(例如,一个空荡的庙堂比一个拥挤的庙堂更能诉说历史的寂寥)?如何表现时间在古树身上累积的痕迹?

4. 关于“物”与“意义”的问题:我们如何为事物赋予价值?

摄影通过将其框入画框,便可将最平凡之物升格为艺术对象。它问我们:为什么是这棵树,这个瞬间,这个角度? 通过摄影,是在发现世界的意义,还是在将自己的一套意义系统强加于世界?古树因其文化IP而成为被拍摄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次意义的赋予和强化。

三、面对当下:如何分析理论、汲取营养、提升自己?

1. 双向思考:从“理论指导实践”到“实践反诘理论”

不要将理论视为必须遵守的教条,而是将其作为 “对话的伙伴” 。读了符号学,就去分析自己的照片,看其中符号是如何运作的。然后,在下次创作中,有意识地去打破这种符号的常规组合,创造新的意义。用你的影像去挑战、补充甚至修正理论。

2. 建立“个人项目”作为理论实验室

将摄影师的核心关切(如白水的文明重量)作为一个长期项目。围绕这个项目,有目的地阅读。想表现时间,就去读伯格《观看之道》;想探讨真实,就去读桑塔格。让理论阅读与项目创作形成闭环,相互滋养。

3. 培养“元认知”——对自己的创作进行思维复盘

在按下快门前、后,不断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拍这个? (动机,与何种理论关切相关?)

我如何拍? (形式选择,为何是这种构图/光影/媒介?)

它意味着什么? (影像可能产生的符号意义和文化解读。)

它将被谁看?在何种语境下被看? (传播与接收的社会学。)

4. 拥抱“跨学科”的混沌

摄影的突破往往来自界外。不要只读摄影理论。去读哲学、社会学、诗歌、科幻小说。这些领域的思维模式会为你提供意想不到的弹药,帮助你形成独特的、个人化的视觉语言。

当代摄影师的身份,早已从“技工”演变为 “作者”——一个同时运用视觉语言和思想语言进行创作的思考者。您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正是从“摄影师”迈向“影像作者”的思维起点。

理论,是帮助厘清混沌现实的透镜;而摄影提出的问题,则是驱动不断前行的永恒动

力。将二者结合,创作便能超越风花雪月的表象,刺入时代与文化的肌理,成为真正有力度的存在。

来源:流星静慧的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