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上将对陈赓不敬,上级狠批,为人太傲!陈毅无奈端起老总架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7 18:09 1

摘要:这事说起来不算大,但背后牵扯着兄弟部队的团结,最后连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都出面了,可见在当时可不是件小事,其实早在打洛阳之前,陈士榘和陈赓就都盯上了这座城。

1948年3月,洛阳城刚被解放,硝烟还没完全散掉,华野和中野的部队就因为几门缴获的大炮差点闹起来。

这事说起来不算大,但背后牵扯着兄弟部队的团结,最后连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都出面了,可见在当时可不是件小事,其实早在打洛阳之前,陈士榘和陈赓就都盯上了这座城。

那会儿彭德怀在宜川打了个大胜仗,胡宗南急着把潼关到洛阳的兵力往西调,洛阳就剩下青年军二〇六师孤零零守着。

陈士榘是华野的人,陈赓是中野的人,俩人几乎同时给西柏坡发了请战电报,都想拿下洛阳。

中央一看这情况,索性让他们一起打,还因为华野的炮火更厉害、攻城经验也多,毛泽东亲自定了让华野的陈唐兵团统一指挥中野的陈谢兵团。

当时陈赓的反应挺大气,笑着跟陈士榘说“老陈,你挂帅,我给你当副手”,这话一出口,指挥权的事就定了,也给足了陈士榘面子。

本来想觉得陈赓这一让可能是怕麻烦,后来发现其实他是心里清楚,打仗最要紧的是齐心,谁指挥不重要,能打赢才是关键,3月11号黄昏,总攻开始了。

中野十旅三十团最先突破东门,还抢占了敌人的炮兵阵地,缴了6门美制105毫米榴弹炮和4门野炮。

战士们正忙着擦炮油、补炮衣呢,华野三纵的一支辎重队路过,没打招呼就套上骡马要把炮拉走。

中野的战士当然不乐意,拦在车前说这是自己先缴的,华野那边却理直气壮地说“华野火力强,更用得着”。

两边越吵越凶,枪栓都拉开了,眼看就要动手,十旅旅长周希汉赶紧给陈赓发电报,陈赓就回了一句“让给他们,先打完仗再说”。

战士们只能咬着牙让开,心里的火却没处撒。

换作任何一支队伍,自己流血牺牲缴获的武器被别人拿走,心里都不会痛快,陈赓让炮,其实是顾全大局,知道这会儿要是内讧,只会给敌人可乘之机,但这种委屈,不是谁都能咽下去的。

洛阳是14号午后解放的,总共消灭了两万多敌人,仗打完了要开战评会,陈士榘一开口,三句话都离不开“华野炮兵的决定性作用”,中野的功劳半个字没提。

台下中野的干部你看我我看你,有人小声嘀咕“我们在东门打白刃战,死伤了三百多人,到这儿就只算个‘助攻’?”

刘伯承坐在旁边,脸色慢慢沉了下来,最后只轻轻说了六个字“各人打仗手法不同”,这话声音不大,却跟打了个耳光似的,会场一下子就静了。

很显然,刘伯承不是在批评谁,而是在点醒陈士榘,打仗不是一个部队的事,协同作战里,每个部队的付出都该被看见,只吹自己的功劳,只会伤了友军的心。

散会之后,邓小平把陈士榘单独留了下来,语气挺严肃“士榘同志,今天你的发言不合适。

中野四个纵队减员都快三分之一了,重武器全丢在大别山,人家把主攻的任务扛了下来,你却把战利品和功劳都往自己口袋里装,这叫什么作风?”

陈士榘想解释,邓小平抬手拦住了“别解释,先给部队做检讨,再向陈赓道歉”,消息传回华野,纵队司令们都觉得脸上挂不住。

邓小平的批评一点没客气,但这种不客气很有必要,军队里最忌讳的就是“恃强凌弱”,尤其是友军之间,要是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以后谁还愿意跟你协同作战?

陈毅那时候虽然在中野帮忙,但华野司令员的电报签名还是他。

当天晚上,他在宝丰的窑洞里写了一封300字的急电,措辞少见地严厉,里面说“缴获物资必须按战前协议分配,哪个部队先得手就归哪个部队调度,不能恃强凌弱。

华野要是自满自骄,早晚得自毁长城”,最后还加了一句“希望马上彻查,把结果报给我”。

电报发到华野前指,粟裕看完沉默了好一会儿,跟参谋说“陈老总发火了,这是给我们敲警钟”,接着就下令让三纵、八纵把多拿的10门大炮、200支汤姆逊还回去,还附了一封“认错书”。

陈毅这“老总架子”可不是随便端的,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华野的人,骄傲自满是军队的大忌,兄弟部队之间要是没了团结,再强的战斗力也没用。

陈士榘带着检讨书,半夜摸到陈赓的住处,一进门就敬礼“老陈,我来负荆请罪”。

陈赓那时候正趴在油灯下写日记,抬头一笑“我当多大的事,不就是几门炮嘛!你老陈打下洛阳,我脸上也有光。

以后咱们还得一起打郑州、打开封,别让这点小事堵了心”,一句话就把尴尬化解了,可陈士榘心里更不是滋味了。

陈赓的大度不是没脾气,而是他明白,部队之间的矛盾不能记仇,记仇只会影响以后的合作。

更何况,大家都是为了打胜仗,没必要在小事上斤斤计较。

第二天早上,刘伯承把陈士榘请到黄河大堤上,指着远处晨雾里行军的部队说“士榘,会打仗,更要会团结,你仗打得好,但‘傲’字要不得。

我给你留个作业:一个月内,把华野城市攻坚的经验整理出来,写一本《攻城十则》,油印出来给中野连以上干部,就当是将功补过”,陈士榘立正敬礼“保证完成任务”。

刘伯承这招很高明,他没让陈士榘做什么惩罚性的事,而是让他分享经验,既让陈士榘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又能帮助中野提高攻坚能力,一举两得,这就是老一辈军事家的智慧。

八个月后,淮海战场上打黄维兵团,中野苦战了半个月,伤亡一万多人,阵地一直胶着。

陈士榘主动请求支援,带着华野三纵、十一纵连夜赶过去,还带了200门山野炮、20辆坦克,把炮拉到离敌人阵地500米的地方,搞起了“大炮上刺刀”。

总攻前一天晚上,他把指挥所设在离敌人前沿800米的坟地里,跟刘伯承说“刘司令员,主攻任务交给我,打不下来,你撤我的职”。

两天后,黄维兵团被消灭了,陈士榘却把缴获的12门155毫米美榴炮、3000支步枪全留给了中野,自己只带走3辆坏了待修的坦克,刘伯承笑着跟邓小平说“士榘这道作业,答得及格了”。

很显然,陈士榘是真的听进去了之前的批评,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仅会打仗,更懂团结,之前的“傲”是没看清协同作战的重要性,现在的转变,才是一个合格指挥员该有的样子。

现在再回头看这件事,洛阳城头的硝烟早就散了,那几门大炮、几句争执,在历史长河里不过是小浪花。

但就是这件小事,藏着人民军队能打胜仗的关键,刘伯承的点醒、邓小平的严责、陈毅的警示、陈赓的大度。

还有陈士榘的转变,这些加在一起,才让一场可能闹大的“将相不和”,变成了“全军一盘棋”的教材,胜仗容易打,难的是打完仗还能保持团结;指挥员容易骄傲,难的是被批评后能及时改正。

陈士榘后来在济南、淮海、渡江战役里,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这说明当时的批评不是为了打压他,而是为了帮他成长,其实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团结都是最有力的武器。

就像洛阳城头那面被弹片划破又缝补好的红旗,它之所以颜色越来越艳,不是因为没受过伤,而是因为它被兄弟部队的鲜血一起染过,被彼此的理解和包容一起缝补过。

华野和中野的这段故事,不是要指责谁、表扬谁,而是要告诉大家:胜仗可喜,但傲气要不得;协同作战,同心才是第一位的。

这道理,放在过去的战场上管用,放在现在的任何团队里,同样管用。

来源:史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