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到一条短视频,67岁的大叔刚做完腰椎手术,麻药退得差不多,护士问要不要上镇痛泵,他摆头,说想先给妈打个电话。
“还疼不疼”这四个字,比布洛芬先到血液里。
昨晚刷到一条短视频,67岁的大叔刚做完腰椎手术,麻药退得差不多,护士问要不要上镇痛泵,他摆头,说想先给妈打个电话。
电话接通,老太太耳朵背,他扯着嗓子喊:“妈,我没事,就问问你吃了没。
”老太太回:“还疼不疼?
”大叔瞬间哭成小孩。
屏幕外,我手背全是鸡皮疙瘩。
牛津那帮白大褂去年真做过实验,把烧伤病人分两组,一组听 Spotify,一组听自己妈语音,结果听妈的那组疼值直接掉37%。
仪器里看,大脑跟撒了糖似的,内啡肽哗啦啦往外冒。
原来“妈”这个字自带麻醉属性,只是我们平时懒得用。
更扎心的是国内刚发布的《中老年亲子关系报告》:50 岁以上的子女,78% 每周给老妈打三次电话,可 42% 撑不到五分钟就挂。
理由特统一——“不知道说啥”。
搞笑的是,一旦自己生病,67% 的人立马增加频次,语气还软八度。
身体诚实,嘴却硬了一辈子。
我亲妈 72 岁,微信只会发语音。
上周我重感冒,没回她晚饭图,她直接半夜打车送姜汤,进门先摸我额头:“还疼不疼?
”我嫌她小题大做,现在看完数据,一句唠叨能降 29% 抑郁率,比跑五公里管用。
那晚我喝完整锅汤,辣得冒汗,第二天退烧。
科学解释不了姜,但能解释为什么眼泪是咸的。
东京大学还把各国老妈放进 fMRI,中文“还疼吗”、日语“大丈夫?
”、英语“Does it hurt?” 同一脑区全亮。
普世神器,不分国籍,免费,无副作用,可惜很多人攒到病房才想起开通。
所以别等手术台才找妈。
今晚给她拨个电话,别报平安,直接报细节:中午吃了啥、路边看到啥、腰有点酸。
让她有机会问出那四个字。
镇痛泵可以报销,妈的时间不行。
来源:黄仙僧带你瞅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