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山里的菇棚顶上,成片蓝色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棚下朵朵银耳如花绽放。这里的菇农们不说空话,只用年产值1个亿的数字说话。
深山里的菇棚顶上,成片蓝色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棚下朵朵银耳如花绽放。这里的菇农们不说空话,只用年产值1个亿的数字说话。
清晨五点,福建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的彭仁胜已经在菇棚里忙碌开了。“这批银耳再过半个月就能采收上市了。”他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通风设备,就像呵护自己孩子一样。
要是在三年前,他根本不敢想象,种植银耳能这么省心,年收入还能提高近三成。
这个曾经面临发展困境的库口移民村,如今被誉为“中国银耳第一村”,90%村民以银耳种植为生,年产银耳超2000万袋、产值突破1亿元。
1. 养殖新局势,有人哭有人笑
2025年的养殖业,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那些还抱着老方法不放的养殖户,已经感到步履维艰;而敢于拥抱变化的,正迎来丰收的喜悦。
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全国饲料产量高达2.16亿吨,创下历史新高。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猪养殖业正面临普遍亏损压力。自繁自养模式下头均亏损达34.71元,外购仔猪育肥亏损更是高达307.23元/头。
为什么饲料产量创新高,养殖户却赚不到钱?问题就出在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上。
老养殖户李大哥跟我说:“现在养猪不像从前了,光靠经验不行,得懂技术、会算账。”他在猪场装了智能监控系统,每头猪的吃喝拉撒都在手机上看得清清楚楚。
2. 猪市迷局,破局有道
现在的猪市,可谓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生猪存栏量持续高位。另一方面,养殖户为减少损失采取“压栏惜售”策略,但这导致生猪出栏均重达到128.55公斤,创下历史新高,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过剩。
但是,危机中往往孕育着机遇。银河证券研报指出,受饲料原料价格低位、养殖效率提升等支撑,优秀猪企成本持续优化,2025年利润贡献或可持续。
我认识的一位90后养殖户小张,就在这场危机中找到了机会。他在猪舍里安装了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精准控制温度、湿度,还把饲料配方精确到每餐,硬是把养殖成本降到了行业平均水平以下。
行业的竞争,已进入到精细化管理竞争阶段。就像《孙子兵法》说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现在养猪,既要基本功扎实,又要出奇招制胜。
3. 鸡市潜力,暗流涌动
与猪市相比,2025年的鸡市似乎更有看头。
黄羽鸡产能正处于历史低位,如果消费需求复苏,价格很可能迎来新一轮上涨。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叠加价格好转潜力,存在业绩弹性。
白羽鸡则因祖代海外引种受阻、国内自繁计划下行,2025年我国白鸡上游祖代更新量或收缩。
这让人不禁想起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前几年的困境,恰恰为今年的行情埋下了伏笔。
我在广西走访时发现,有智慧的养殖户开始在林下养鸡,鸡吃林间昆虫,减少饲料投入,鸡肉品质更好,价格是普通鸡的3倍。这种“林下经济”模式,既环保又赚钱,一举两得。
4.新增长点,这些领域别错过
在传统养殖品类激烈搏杀的同时,一些新兴领域正悄然崛起。
宠物食品行业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宠物食品市场规模突破1600亿元,年增速超过20%。这不仅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
我认识的一个山东厂家,去年开始转型做宠物食品出口,他们针对欧美市场开发的功能性宠物零食,单月出口额就突破500万元。“关键是要懂国外宠物的需求,”厂长告诉我,“比如针对老年犬的关节护理零食,就特别受欢迎。”
国内市场上,国产品牌正在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某国产品牌通过直播带货,一个月卖出80万袋猫粮,秘诀就是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心。“现在的年轻人爱国货,只要产品过硬,他们更愿意支持国产品牌。”
更值得一提的是动物保健行业的变革。传统的疫苗正在被多联多价疫苗、mRNA疫苗取代,这些新技术不仅能提供更全面的保护,免疫效果也更好。某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的犬用mRNA疫苗,一针可以预防五种传染病,上市三个月就获得超百万订单。
5.致富新模式,换个思路天地宽
“棚顶发电、棚下种菇,实现了菇农、村财和光伏企业的三方增收。”坂中村村委会主任高益清介绍说。
该村积极探索菇棚“光伏+”模式,建设占地约16000平方米的光伏菇棚基地。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光伏板发电赚钱,底下种菇也赚钱,一块地两份收入。
我在各地走访时发现,现在聪明的养殖户都在玩“混搭风”。广东的养殖户在荔枝林里养鸡,鸡吃虫除草,鸡粪肥地,形成生态循环。山东的养殖户在光伏板下种牧草,牧草养羊,羊粪肥地,一地三收。
这些都是《荀子·劝学》中说的“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现代养殖业中的生动体现。善于借助自然力量,就能事半功倍。
6.政策导向,跟着大势走
面对行业困境,政策层面正在积极引导产能去化。9月16日,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会议对能繁存栏、出栏体重提出了明确的调控指标。
会议明确要求各养殖主体落实减产任务,大型养殖集团需在年底前减少100万头生猪的生产。
同时,自2025年9月1日起,全国统一实施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新规,要求凡在独立固定场所饲养畜禽且达到规定规模标准的养殖场均需依法备案。这一硬性要求实质上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加速了落后产能的出清。
但是,政策限制的另一面是政策扶持。国家对生态养殖、种养结合等新模式给予大力支持,相关项目最高可获得总投资30%的补贴。这就意味着,跟着政策方向走,不仅能避开雷区,还能获得真金白银的支持。
走在坂中村的环湖长廊上,看着连绵的光伏菇棚,村委会主任高益清信心满满:“未来将继续深化‘光伏+银耳’模式,把‘中国银耳第一村’的品牌打得更响。”
棚内的银耳如花朵般绽放,菇农们检查着温度、湿度,调整通风设备。“银耳娇贵,得精心照料。”彭仁胜笑着说,菌棒上开出的不仅是“银花”,更是菇农心头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养殖业的未来属于那些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既能传承又能创新的新时代农民。你怎么看2025年的养殖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体会!
【温馨提示】本文资料仅供参考,投资养殖业需结合自身情况谨慎决策。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