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用手指着这条线,声音有些沙哑:”总统先生,我们绝对不能重蹈朝鲜的覆辙。”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一条不敢越过的线
1961年11月的华盛顿,秋雨连绵。
白宫西厢的会议室里,几个人围着一张地图争论了整整三个小时。
地图上,一条红线清晰地标在北纬17度的位置。
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用手指着这条线,声音有些沙哑:”总统先生,我们绝对不能重蹈朝鲜的覆辙。”
肯尼迪点了根烟,沉默了很久。
谁都知道他在想什么。
十年前那场战争的账本,到现在还没算清楚。
被刻意隐瞒的数字
其实早在1953年,五角大楼内部就对朝鲜战争的伤亡统计产生了分歧。
时任陆军参谋长的柯林斯将军曾经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发火:”到底死了多少人?为什么每个部门给出的数字都不一样?”
问题出在统计标准上。
一个士兵在前线受伤,被送到日本的野战医院,三天后因为伤重不治。
按照严格的军事条例,他不算”战斗阵亡”,因为死亡地点不在朝鲜半岛。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后送途中死亡的、医院里感染死亡的、精神崩溃自杀的,这些都被归为”其他死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军医后来回忆:”那些数字根本就不准确。
我在釜山的野战医院工作了八个月,几乎每天都有人死去。
但是能被认定为‘阵亡‘的,只有那些死在前线、能找到遗体、能确认身份的。”
更复杂的是,很多部队在激战中整建制失踪。1950年11月,美军第8集团军在清川江以北遭遇重创,有些连队从此再也没有音讯。
这些人怎么算?失踪?阵亡?还是被俘?
”军方制定了非常苛刻的认定标准。”一位退役上校私下透露,”必须有确凿的死亡证据,必须能证明死于敌方攻击,必须死在指定的作战区域内。
少了任何一个条件,就不能算作正式的战斗阵亡。”
抚恤金背后的考量
数字游戏的背后,还有经济因素。
按照美军抚恤制度,”战斗阵亡”人员的家属可以获得最高标准的抚恤金和各种福利。
如果把死亡性质认定为”疾病”或者”意外”,国防部就能节省一大笔开支。
1952年,来自密歇根州的国会议员詹森收到了几十封家属来信,都在质疑军方的死亡认定。”我儿子明明是在朝鲜前线受的伤,为什么说他是病死的?”一位母亲在信中愤怒地写道。
詹森把这些信件提交给了国会军事委员会,要求彻查。
但是调查结果从未公开,只是在几个月后,官方悄悄调整了统计方法,死亡人数从最初的3万多人增加到了5万多人。
”这还不是全部。”一位曾在五角大楼工作的文职人员说,”真实的数字可能永远不会公布。
毕竟,这关系到美国军队的‘不败神话‘。”
17度线的心理阴影
1961年,当美国开始向南越派遣军事顾问时,朝鲜战争的记忆依然清晰。
在那次关键的决策会议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勒迈将军展示了一份机密报告。
报告详细分析了朝鲜战争中美军的失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忽视了中国的警告信号。”
”1950年10月,中国政府通过印度大使明确警告,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将出兵干预。”勒迈的声音很低,”我们没有认真对待这个警告。
结果呢?几十万中国军队突然出现在朝鲜半岛上。”
现在,中国又发出了类似的警告:不得越过北纬17度线。
国务卿腊斯克在备忘录中写道:”我们必须吸取朝鲜的教训。
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如果我们无视他们的警告,后果可能比朝鲜更严重。”
麦克纳马拉也持相同观点:”在朝鲜,我们投入了54万军队,动用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结果却是平局。
如果在越南再次面对同样的对手,我们承受得起吗?”
一个师长的担忧
1962年,即将赴越南担任军事顾问的陆军准将哈金斯,专门找到了朝鲜战争的老兵们了解情况。
”那些中国军队和我们以前遇到的任何对手都不一样。”曾在朝鲜指挥过第二师的韦斯特将军告诉他,”他们的战术非常灵活,而且不怕死。
最可怕的是,他们总能在你想不到的地方出现。”
另一位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团长回忆:”我们的装备明显比他们好,火力也比他们强。
但是他们就像幽灵一样,白天看不见,晚上突然就出现了。
而且一打就是成千上万人的冲锋,根本挡不住。”
哈金斯听完这些,在日记中写道:”如果中国军队真的进入越南,我们准备好了吗?坦率地说,我没有信心。”
这种担忧在美军高层中相当普遍。1963年的一份内部评估报告显示,超过60%的高级军官认为,应该避免与中国军队直接交锋。
被低估的对手
朝鲜战争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能低估任何对手。
在战争初期,美军普遍认为这会是一场轻松的胜利。”最多三个月就能结束。”这是当时很多人的看法。
毕竟,美军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最完善的后勤保障,最训练有素的士兵。
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记重击。
”我们以为对面是一群拿着破枪的农民。”一位老兵后来说,”结果发现,他们的战术素养比我们想象的高得多。
而且,他们有一种我们缺乏的东西——不怕死的精神。”
更让美军震惊的是中国军队的组织能力。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他们依然能够保持有效的指挥和协调。”这不是乌合之众,这是一支真正的军队。”这是美军情报部门的评估。
到了越南时期,这种敬畏心理依然存在。
尽管美军在越南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和装备,但始终不敢越过17度线,就是担心重蹈朝鲜的覆辙。
永远的禁区
17度线,成了美军心中永远的禁区。
不是因为地理上的障碍,而是因为心理上的阴影。
在朝鲜半岛上,装备精良的美军遭遇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的挫败。
这种挫败感,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决策者的心中。
1968年,当美军在越南的兵力达到54万人时,军方内部再次讨论是否应该扩大打击范围。
但是,17度线依然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我们不能重蹈朝鲜的覆辙。”这句话,在无数次的军事会议中被重复提及。
朝鲜战争的伤亡数字,也许永远不会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但是那些模糊的数字背后,是一个超级大国第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
这种滋味,比任何数字都更加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此后的军事决策。
即使到了今天,当美国军方制定作战计划时,朝鲜战争的教训依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那条看不见的17度线,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成为了一种心理边界。
有些线 一旦被画下,就再也擦不掉了。
参考资料:
《肯尼迪政府越南政策决策内幕》,国家安全档案馆解密文件
《美军朝鲜战争作战经验总结》,美国陆军参谋部,1954年
《越南战争中的战略决策》,麦克纳马拉回忆录,时代图书出版社
《朝鲜战争美军伤亡统计争议研究》,军事史研究杂志,1995年第4期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