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但早期发现、科学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它主要发生在乳腺腺体组织中,常见的早期表现包括乳房出现无痛性硬块、乳头凹陷或溢液、乳房皮肤凹陷或呈“橘皮样”改变。有些人还会在腋下摸到淋巴结肿大。根据研究发现,乳
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但早期发现、科学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它主要发生在乳腺腺体组织中,常见的早期表现包括乳房出现无痛性硬块、乳头凹陷或溢液、乳房皮肤凹陷或呈“橘皮样”改变。有些人还会在腋下摸到淋巴结肿大。根据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生与遗传、内分泌水平、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相关,比如家族史、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过度饮酒都会增加风险。日常预防的关键是定期体检,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做一次乳腺影像学检查,如乳腺超声或钼靶X线;有家族高风险人群更要提前筛查。记住,乳腺癌并不可怕,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有机会把风险降到最低。
2009年,30岁的徐雨欣是一名来自地方省队的乒乓球队队员。依旧是场上挥汗如雨的身影。进入省队后,她的作息愈发紧张。每天六点半起床晨跑,紧接着是体能训练和技战术对抗,在球馆一练就是数小时,手心磨出厚茧也从未喊过苦。徐雨欣也曾多次闯入全国大赛,却总是止步于奖牌之外。天赋与努力从未缺少,可每次关键时刻总差那么一点运气。于是,她更多时候只能作为省队陪练,陪伴年轻队员备战,为他人的辉煌做铺垫。
即便如此,徐雨欣从不气馁,日复一日地积极训练。运动上十分认真,但在生活中却十分随意,三餐多为食堂便餐,中午常常是面包牛奶,晚餐则索性省略。徐雨欣喜欢吃腌制的榨菜、咸鸡蛋、卤味小食,来满足味觉。除此之外,她还经常熬夜研究比赛录像,反复对打练习,因此偶尔的肩颈疲劳、乳房隐隐不适都被她归咎为“训练太累”,从未真正重视。
2009年8月19日,省队封闭集训的第一天,徐雨欣作为陪练,与主力队员连续鏖战三盘。球桌前的空气闷热潮湿,她一边挥拍一边突然感觉左侧乳房有种说不出的紧绷,像被暗暗压迫着。就在一次大力拉球时,徐雨欣的胸口甚至传来瞬间的胀痛,好似被绳索勒紧。她咬牙坚持,以为是运动内衣过紧影响呼吸。训练结束后,徐雨欣躲进宿舍,急忙换下衣物,喝了口温水,胸口的不适稍稍缓解,却始终隐隐存在。晚上洗澡时,手掌滑过胸前,她突然摸到左乳外上方有一个米粒大小的小硬结,质地坚硬、边界清晰。那一刻徐雨欣心里微微一沉,可转念一想,或许是肌肉拉伤或淋巴反应,她强行压下疑虑,假装什么也没发生,在队友面前一如既往。
9月8日下午,全队进行公开训练展示,观众与媒体在场。为了表现良好,徐雨欣连续上场三局,每一球都拼尽全力。刚结束最后一局,她突然感到左胸一阵剧烈刺痛,仿佛深处藏着一块坚硬的石头。徐雨欣强撑着退到场边,大口喘气,连喝水时胸口都出现阻滞感,好像液体被什么东西卡住。她悄悄把手按在胸口,硬结比之前更明显,边界清楚,连皮肤表面也有轻微牵拉。再次上场时,徐雨欣尝试发力扣杀,然而胸口的压迫感突如其来,气息被截断,声音变得急促。那种异样的不安在心里扩散开来,可在聚光灯下,她依旧咬紧牙关完成训练,把痛意深深藏起。
9月29日晚,队里安排徐雨欣帮忙分析年轻选手的比赛录像。长时间低头记笔记后,她的胸口骤然收紧,左乳像被无形的钳子压迫着,沉重而钝痛。徐雨欣悄悄伸手一摸,硬块的体积已明显增大,边界模糊不清,手指轻压时牵扯出从乳房深处传来的刺痛感。她说话时气息断断续续,嗓音沙哑,每句话都需要用力才能吐出。徐雨欣忍不住轻咳几声,却愈发憋闷,胸口仿佛被堵住了一半。端起水杯,温水流下喉咙,却在胸前的某个点停滞,带来窒息般的不适。
下一秒,徐雨欣的胸口像被巨石压住,呼吸急促,乳房的肿块鼓胀明显,每一次吸气都牵扯着撕裂般的痛感。她想站起身,却脚下一软,整个人险些跌倒。此时,恰好有一名队友推门进来准备取器材,看见徐雨欣满脸冷汗、呼吸急促,连忙冲上前搀住。徐雨欣的手冰凉,胸口剧烈起伏,几乎说不出话。队友吓坏了,立刻喊来教练,两人合力将她架起,急匆匆往医务室送。一路上,她的呼吸断断续续,眼神逐渐涣散。教练当机立断拨打急救电话,几分钟后,救护车呼啸而至。
十几分钟后,徐雨欣被紧急送到市三甲医院。急诊医生立即为她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监测,缓解她的呼吸困难。经过初步处置,呼吸逐渐平稳,但左胸的压迫感依旧明显。医生为她安排了乳腺彩超和胸部X线,冰凉的探头滑过乳房时,屏幕上显现出一枚大小约2.5cm的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内部有微小点状钙化。腋下淋巴区还能看到数个轻度肿大的结节。医生在病历上写下:“乳腺肿物,性质待查,恶性可能大。”短短几个字,让陪同的丈夫心里一沉。他紧紧握住徐雨欣冰凉的手,眼神里全是担忧。
医生根据彩超和临床表现,初步告知家属:这枚肿物高度怀疑乳腺癌,需要进一步活检确诊。话音一落,徐雨欣顿时愣住,眼泪在眼眶打转。她不敢相信,这样的噩耗竟会降临在自己身上。丈夫的眼眶也红了,不停追问:“会不会只是炎症或良性增生?”医生摇摇头,语气温和却坚定:“影像学特征偏向恶性,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尽快明确。”那一刻,夫妻二人心里涌起前所未有的恐惧与无助,偌大的病房里仿佛只剩心跳声在轰鸣。
第二天,医生为徐雨欣进行了穿刺活检。针头刺入的一瞬间,胸口传来明显的胀痛,她咬牙坚持。样本送检后,报告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同时做的钼靶X线也提示左乳外上象限有一块约2.5cm高密度肿块,伴微钙化灶,符合早期乳腺癌特征。最终确诊:乳腺癌早期。消息传来时,徐雨欣彻底崩溃,她捂着脸泣不成声:“为什么是我?我才30岁,还在训练,还想拼一次全国赛……”徐雨欣的丈夫眼泪也止不住,不停安慰她。医生见状,耐心解释:乳腺癌发病与遗传、饮食结构、作息紊乱、长期压力有关,她的高盐饮食和长期过度训练,都可能成为诱因。
在多学科会诊中,医生提出治疗方案:尽快行乳腺肿瘤切除及前哨淋巴结活检,若术中发现转移,则同时行腋窝清扫。术后根据病理分型,决定是否联合放化疗或内分泌治疗。医生坦言:“幸运的是,目前属于早期,治愈率较高,只要配合治疗,完全有机会恢复正常生活。”话虽如此,徐雨欣和丈夫仍泪眼婆娑,心中充满惶恐。经过一夜反复思量,夫妻二人终于点头:“我们同意手术,请医生全力救治。”那一刻,泪水中带着无奈,也带着一丝求生的坚定。
几日后,手术顺利完成,肿瘤被完整切除,清扫的淋巴结仅1枚有可疑微小转移。术后病理提示切缘阴性,整体预后较好。康复病房里,丈夫守在床边,看着徐雨欣苏醒,泪水再一次涌了出来。一个月后,徐雨欣终于顺利出院。出院前,主管医生郑重交代::“出院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长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一次乳腺彩超和肿瘤标志物,严格遵医嘱服用他莫昔芬。饮食需清淡,避免高盐高脂,多吃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作息规律,减少熬夜;运动量要适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免疫力下降。”徐雨欣与丈夫含泪点头,心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回到家后,徐雨欣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她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每天清晨定时服用他莫昔芬,不论训练还是外出,都随身携带药盒,确保不漏一粒。过去徐雨欣总习惯熬夜研究比赛录像,如今则严格在晚上十点前关灯休息。饮食方面,她把原来最爱的卤味、榨菜、咸蛋全部戒掉,改为燕麦粥、水煮蛋、新鲜蔬菜和蒸鱼,偶尔搭配牛奶补充蛋白质。训练强度也有所调整,从高对抗转为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和康复训练,每天饭后坚持散步三十分钟。徐雨欣的丈夫全程陪伴,帮她记录用药时间和每日饮食。
刚开始,徐雨欣也会因药物副作用出现潮热和轻微乏力,但她没有抱怨,而是用运动员的坚韧默默忍受。徐雨欣常对自己说:“既然能在球场上坚持千百次击球,就更不能在这里退缩。”12月27日,徐雨欣再次走进医院复查。血液学检查显示:CA15-3下降至12.6 U/mL(正常值<25),CEA 2.0 ng/mL(正常值<5),均在正常范围。乳腺彩超提示:术区回声均匀,未见新发结节或可疑钙化,腋窝区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胸部X线显示双肺纹理清晰,无转移迹象。心电图与血常规结果也均在正常范围。
医生翻阅报告,微笑着点头:“恢复情况很好,说明你的配合起了作用。”听到这句话,徐雨欣心里压着的大石头终于落下。她的眼眶泛红,丈夫更是当场松了口气。两人紧紧握住彼此的手,仿佛在球场赢下一场艰难的比赛。这一次,胜利属于健康。然而,就在徐雨欣夫妻俩以为一切正在步入正轨的时候,新的挑战却悄然逼近。
2010年6月4日晚上,徐雨欣正坐在客厅里整理训练笔记,丈夫在一旁帮她收拾药盒。她刚写了几行字,胸口忽然传来一股钝重感,像被什么东西压住。徐雨欣皱了皱眉,放下笔,试着深吸一口气,却感觉空气只能吸进一半。她下意识用手按着胸口,肩膀跟着起伏,脸色逐渐发白。徐雨欣咳嗽了几声,本以为能缓解,结果喉咙里涌出一股腥甜,咳出的痰里竟夹杂着血丝。她瞳孔一缩,捂着嘴的手微微发抖,指节僵硬,整张脸因紧张和疼痛而僵在一起。可胸口的压迫感没有减轻,反而随着咳嗽变得更加沉重,她不得不弯下身子,用力喘气。丈夫见状赶紧冲过来,扶住她颤抖的身体,眼神里满是惊慌。
丈夫慌乱地递来温水,徐雨欣的手却抖得厉害,杯口在唇边打颤,水几乎喝不进去。很快,胸口的紧绷越来越明显,仿佛里面有一块硬石头在堵塞气道。她的呼吸声变得嘶哑,每吸一口气都伴随着刺耳的哨音,声音急促而短促。徐雨欣试图开口说话,却只能发出断断续续的低声,嗓音沙哑,带着痛苦。她双手紧紧抓住丈夫的手臂,指甲几乎掐进肉里,整个人因缺氧而全身颤抖。徐雨欣的丈夫被这一幕吓得脸色发白,几乎没了主意,只能抱住她颤抖的身体。眼看徐雨欣的呼吸越来越浅,气息一断一续,他再也不敢耽搁,颤抖着掏出手机,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催促救护车快点到来。
救护车呼啸着驶入医院急诊入口,徐雨欣被迅速推入抢救室。医生立即为她吸氧、监测血压和心电,血氧饱和度只有82%,远低于正常。抽血结果提示肿瘤标志物CA15-3升高至176 U/mL,CEA达到13.2 ng/mL。紧急胸部CT显示:双肺散在多发结节影,最大直径约2.7cm,边缘毛刺,部分伴小片状出血影,影像学特征高度提示转移。医生结合她的乳腺癌病史和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乳腺癌肺转移”。消息传到病房时,丈夫整个人僵在原地,眼眶迅速泛红,而徐雨欣面色惨白,眼神空洞,身体虚弱得几乎说不出话。
徐雨欣望着复查报告,心口沉甸甸的。数字和影像像一记闷棍,让她几乎透不过气。她反复质问自己:“我到底忽略了什么?为什么拼尽全力,还是没能挡住病情的进展?”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严格执行训练般的康复计划,可结果依旧让她跌入谷底。巨大的失败之下,徐雨欣的情绪逐渐崩塌。她开始拒绝按时服药,饮食也不再清淡,偶尔甚至纵容自己吃回腌制食物。原本每天坚持的散步,她也索性丢下:“这些努力又能改变什么?”徐雨欣喃喃自语,眼神空洞地盯着天花板,整个人蜷缩在沙发角落,任由无力感吞噬。
丈夫看着她的状态一天天下滑,心口像压了块巨石。他强忍住眼泪,轻声说道:“你是从小打球的人,从没怕过苦和累。现在不是放弃的时候。你看看这些康复病例,别人都能撑过去,你也可以。只要你再多走一步,就有机会看到转机。”说着,她把几本关于乳腺癌管理的书放到桌上。徐雨欣沉默许久,终于伸出手,拿起其中一本,眼神里浮现出久违的专注和倔强。
自那天起,她重新设定闹钟提醒自己服药,把能找到的最新研究一一翻阅,还加入病友交流群,虚心向他人请教。很快,她在一次乳腺癌康复公益讲座上,听到主持人提到一位从北京来的知名专家——张教授。这个名字让她心里一震,她当场记下挂号信息。尽管专家号一号难求,她依然竭尽全力抢到了预约。
2010年7月15日,徐雨欣独自前往医院。候诊区的时钟像被拉慢,每一分钟都让她心跳加速。她紧紧攥着挂号单,手心被汗水浸湿。终于轮到她名字,她推门而入,呼吸瞬间凝滞。张教授翻阅完病例,神情沉稳,语气坚定而温和:“你的病情确实比较复杂,但绝不是无解的。”徐雨欣怔了一下,不敢相信这样的话能从权威口中说出。
“只要你完全按照我提出的三个方法去做。”张教授停顿片刻,目光笃定而有力,“我相信,你的身体是有机会重新恢复平衡的。”徐雨欣眼神里闪过一丝亮光,轻轻点头。此后的日子里,她严格执行张教授的方案,从饮食到作息,从复查到康复训练,都一丝不苟。
2011年6月10日,徐雨欣再次走进医院。复查结果让她难以置信:血清CA15-3已降至9.8 U/mL(原值:176 U/mL),CEA回落到2.1 ng/mL。胸部CT显示肺部转移病灶明显缩小,最大的一处仅剩0.6cm,周围没有新发病变。报告的结论清晰写着:“病灶缩小明显,肿瘤标志物下降,疗效稳定。”她靠在走廊的墙壁上,手里报告微微颤抖,喃喃低语:“原来张教授真的没骗我……”泪水顺着眼角悄然滑落。
此后十五年里,徐雨欣几乎把每一次复查都当作赛场上的一场硬仗。血清CA15-3始终维持在低值区间,CEA稳定在正常范围,胸部CT和乳腺彩超也再未发现新的转移灶。每次医生翻阅报告,都会点头赞许,叮嘱她继续坚持规律随访。渐渐地,徐雨欣恢复了运动员般的生活节奏,虽然已不再冲击赛场,但她在省队里承担起年轻球员的陪练和指导工作。身体逐步稳定下来,也让她有了更多底气去面对生活与未来。徐雨欣深知,这一切绝不是侥幸,而是十五年来,她严格遵循张教授的三点建议,坚持到极致才换来的结果。
2025年的一次复查,医生拿着最新的影像和血液学指标,沉默良久,眼神中满是惊讶:“这些数值……完全没有复发的迹象,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吗?”徐雨欣微微一笑,把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和方法娓娓道来。不久,医院特别邀请她参加病友交流会,作为“长期康复的典型个案”与大家分享经验。会场座无虚席,走廊里也挤满了病友。刚一坐下,便有人迫不及待发问:“你是不是用了什么秘方?”“是不是花了巨资去国外治疗?”
徐雨欣抬眼望向全场,等人声逐渐安静后,才缓缓开口:“乳腺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放弃。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所谓灵丹妙药,而是能不能持之以恒。我能坚持到今天,是因为听从了张教授的指导,把三件事做到极致。很多时候,聪明的病人,并不是盲目照做,而是懂得坚持正确的方法,直到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我一步步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病情才慢慢被逆转。”
细节一:保持稳定的作息规律
手术与治疗后的徐雨欣,最先改变的是作息。过去作为省队队员,她常常熬夜研究比赛录像,第二天又高强度训练,长期透支身体。病后,她给自己定下严格的时间表:晚上十点准时关灯睡觉,早晨六点半起床。即便不再是赛场上的主力,她依然把生活当作训练营一样执行。长期规律作息对内分泌系统和免疫功能至关重要,研究显示,夜间过度熬夜会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从而影响免疫监控,对肿瘤细胞的抑制能力下降。她不再让自己熬到凌晨,而是用高质量的睡眠去为身体充电。
刚开始,规律作息并不轻松。夜晚翻来覆去的焦虑让她难以入睡,但她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睡前半小时远离手机和电脑,用温水泡脚让身体放松,再配合深呼吸练习,帮助快速进入睡眠状态。渐渐地,她发现自己不再早晨起床头昏脑胀,白天精神状态也更稳定。医生在后续随访中告诉她,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以稳定激素水平,减少雌激素波动带来的风险,这对于乳腺癌康复尤为重要。徐雨欣明白,这份规律不仅仅是作息表上的数字,而是让身体重新回归平衡的根基。
pay_read_line 当前卡片暂时不支持哦
细节二:饮食均衡与营养管理
徐雨欣很清楚,过去随意的饮食习惯是自己的一大隐患。曾经她经常靠腌制食品、卤味充饥,甚至跳过正餐。但康复之后,她逐渐养成科学的饮食模式:三餐定时定量,早餐以全谷物、鸡蛋、牛奶为主,中餐增加鱼肉和时令蔬菜,晚餐则以清淡为主,保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与膳食纤维。乳腺癌的发生与高脂饮食有较大关联,而蔬果中的抗氧化物质和膳食纤维能够帮助清除自由基、调节肠道菌群,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她在生活中将饮食当作日常训练的一部分,执行得一丝不苟。
随着时间推移,她还学会根据季节调整饮食结构。夏天多吃黄瓜、西红柿、苦瓜等清热蔬菜;秋冬则增加胡萝卜、南瓜和红薯,补充β-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每周她坚持两次深海鱼,补充Omega-3脂肪酸,以平衡体内炎症水平。与此同时,她减少红肉和高盐调味料的使用,用蒸、煮、炖代替煎炸。丈夫在饮食上全程配合,让她不再为备餐分心。科学研究表明,合理饮食能降低乳腺癌复发的风险20%以上。对于徐雨欣而言,每一口清淡的饭菜都承载着生活重启的意义。
细节三:坚持适度运动与身体康复
虽然身体经历过疾病打击,但徐雨欣从未放弃运动,只是方式发生了转变。她不再追求高强度的对抗训练,而是将重点放在康复性锻炼和适度有氧运动上。每天饭后半小时的散步成了她最基本的习惯,她会选择平稳的路线,控制呼吸节奏,让身体逐渐恢复活力。此外,她每周三次进行轻量哑铃和弹力带训练,以维持上肢肌肉力量,防止术后淋巴回流不畅导致的水肿。科学研究指出,适度运动不仅能改善体能,还能降低炎症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于乳腺癌患者极具益处。
随着时间推移,她还逐渐加入了太极和瑜伽课程。柔和的动作帮助她舒展胸肩部位的肌肉,缓解手术后残留的不适感,也能让身心同步放松。运动过程中,她刻意避免大幅度冲击性的动作,而是注重持续、平缓和协调。她发现,每次运动后,身体的轻盈感和精神的愉悦感远超预期。医生在复查时评价她的体能状态良好,恢复速度快于同龄患者。这让徐雨欣更加坚信,科学合理的运动不仅是身体的康复,更是心态的修复,让她重新找回了运动员的坚毅和自信。
十五年的坚持,让徐雨欣深刻体会到:康复并不是一次手术、几瓶药物就能解决的事,而是生活中每个细节的累积。规律的作息保证身体的节律,科学的饮食提供充足营养,适度的运动让免疫系统保持活力。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汇聚成她能长期稳定病情的关键。她明白,这些改变不仅延续了生命的长度,也赋予了生活新的质量和意义。
内容资料来源:
1.许关麟,李建文,黄胜超,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性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24,45(07):935-94.
2.甘同舟,袁空军,颜丹虹,等.全球女性居民1990—2019年乳腺癌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07):849-854.
3.顾桂源,黄山,沈预程.乳腺癌组织中CNN2、ANKRD2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21(14):2006-2010.
(注:《30岁乒乓球女将从乳腺癌晚期到肿瘤消失,15年未复发,她总结3点经验,值得学习》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